通鉴研究崔万秋撰。商务印书馆1934年发行。该书分十二篇。分别论述司马光的生平、著作及通鉴编撰的动机、经过、同僚、编次、蓝本、参考资料、姊妹篇、影响等问题。其中,《通鉴之评论》篇集录宋清以来史家之赞贬;《通鉴之批判篇》对司马光史观、《通鉴》叙事特点作了论述。是书简明扼要,是初学者研究《资治通鉴》较好的参考书作之一。
通鉴研究张敬琪著,台湾流远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9月出版,约90000字。 该书为《通鉴学特集》❶,王荣文所写《出版缘起》,认为《通鉴》是中国一千三百六十二年“ ‘斗智’ 个案的总整理”。现代社会的理论反而远不如《通鉴》“丰富而鲜活的实例”。 该书分十二部分:一、“《通鉴》作者司马光”。叙述了他与王安石、苏轼的关系。对司马光的保守立场、性格狷介、做事踏实,用十几年工夫写出 《通鉴》,进行了评述。附录有《宋史·司马光传》。二、“通鉴的编辑群——刘恕、刘攽、范祖禹”。对他们的家世、生平、学术作了介绍。作者认为刘攽个性豪放。刘恕个性刚毅,是死硬派中的骨干。范祖禹则淡泊功名,遇到攸关立场的问题时,态度激烈,不计后果。三人在政治上和司马光一致,在史学素养上都是当时一流的,勘称绝配。对司马光之子司马康也作了简单评介。三、“《通鉴》史料”。说除十七史外,凡是司马光当时所能见到的五代以前的资料都作了参考。《通鉴》引用的史料为322种,因大都是手抄本,今已佚失,一些宝贵史料因被司马光引用,才能流传至今。四、“《通鉴》的编纂方法”。作者说《通鉴》是一部特地写给皇帝读,让他巩固政权的书,因此在限断、纪年问题、起草长编、史料选择、论和附册等方面,都有其特殊的处理方式。五、“与《通鉴》有关系的几种书”。作者说,认为《通鉴》头绪不清而产生了《通鉴纪事本末》;认为《通鉴》论点不明,朱熹编了《纲目》;认为《通鉴》写得不够,严衍作了《补》。上述诸书价值有限。称得上史学巨著的同类产品 “只有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六、“《通鉴》的引申与续修”。作者介绍了23种引申、续修作品。说通鉴学之所以不断充实和发展,是因为代代有人作续修的工作。七、“胡三省的注”。说其优点有三:(一)注之外,还兼做校勘;(二)长于官制、地理的注解和考证;(三)胡三省在注中发表的议论,对后世很有影响。同时对陈垣的《表微》也有评介。八、“对《通鉴》优劣的批评”。作者指出《通鉴》优点有三: (一)史料价值高; (二)方法进步; (三)文风一致。缺点有二:(一)处理分裂时代都用一个年号,容易造成混淆;(二)立场保守。九、“《稽古录》——司马光与《通鉴》有关的另一本著作”。作者对它作了评介,还研讨了其版本源流等问题。十、“《通鉴》的版本”。十一、“《通鉴》的读法”。十二、“柏杨版 《通鉴》 问世” (白话译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