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明观
佛家修持的重要方法。此观方法出 《大集经》而无名目,北国诸禅师修得此禅,欲以授人,欲安根本禅里,而法相迥殊,若对十六特胜,则名目全不相关,若安之背舍胜处,观行方法条然别异,既进退并不相应,乃名之为通明观禅。所言“通”者,谓从初修习即通观色、息、心三事,此法明净,能开心眼,无诸暗蔽,既观一达三,彻见无阂,故名 “通明”。并且善修此禅,即能发六通三明,通,即是能得六通;明,即是能生三明; 因中说果,故言“通明观”。此观虽从观息入门,但兼观色、心,为一种特殊的综合禅。此禅别无次位,犹是约根本四禅四空立次位,但于一一禅内更有增胜出世间观定之法,能发无漏及三明六通疾利,亦于非想后心灭诸心数,入灭受想定,故不同根本暗证取著,无有神智功能,所以虽然次位同于根本,而观慧殊别。具体修法是:先观息:摄心静坐,调和气息,一心谛观出入息,想息遍身出入,若慧心明利,即觉息入无积聚,出无分散,来无所经由,去无所履涉,虽然明觉息入出遍身,如空中风,而性无所有。是为观息如心相。次观色:既知息依于身,离身无息,即应谛观身色如此,色本自不有,皆是先世妄想因缘,招感今世,四大造色围虚空故,假名为身。一心谛观头等六分三十六物及四大四微一一非身,四微四大亦各非实,尚不自有,何能生六分之身?三十六物无身色可得,尔时心无分别,即达色如。次观心: 当知由有心故,则有身色去来动转,若无此心,谁分别色?色因谁生?谛观此心藉缘而有,生灭迅速,不见住处,亦无相貌,但有名字,名字亦空,即达心如。若不得三性别异,名为如心。若观息时,既不得息,即达色心空寂。若不得色心三事,即不得一切法。若了三事无生,则一切诸法本来空寂。是为修习如心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