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气候变化
综合考虑减缓和适应之间的协同作用,通过持续调整和系统化运作,使适应政策、相关制度、具体措施和管理系统更具弹性,降低脆弱性,减少气候变化对环境、人类健康、生命财产、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增强适应能力。适应气候变化,应坚持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加以推进,从长远战略的高度,使适应与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结合起来。坚持重在预防的原则,加强对气候变化影响规律的研究,作出科学预测,建立危机管理体制、防灾体系,做到防患于未然; 坚持适度适应的原则,适应是否适度应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资金和技术条件,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等特征作出综合判断; 坚持与减缓协同的原则,在采取适应措施时,综合考虑与减缓的优化组合问题,强化互为促进型的适应行为,使之产生协同效应; 坚持广泛参与的原则,在适应战略和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评价过程中,强调利益相关者的有效参与; 坚持国际合作的原则,通过国际合作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解决跨领域、跨区域的适应问题。
我国在适应气候变化所做的工作包括:
❶农业领域。中国大力推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大规模旱涝保收标准农田建设; 开展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扩大农业灌溉面积、提高灌溉效率。推广保护性耕作、健康养殖和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全国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育并推广产量高、品质优良的抗旱、抗涝、抗高温、抗病虫害等抗逆品种,加大农作物良种补贴力度,加快推进良种培育、繁殖、推广一体化进程,扩大了退牧还草工程实施范围,加强了人工饲草地和灌溉草场的建设。
❷水资源领域。加强水利工程建设。2009年以来,先后开工建设了一批流域性防洪重点工程,加快了骨干枢纽和重点水源工程建设。2009年,国家投资在全国建成5万处集中供水工程,11万处分散供水工程,解决了600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累计投资402亿元,解决了1.22亿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已达55%。
❸海洋领域。加强海洋气候观测。国家海洋局积极开展二氧化碳、海气交换通量和海平面变化监测工作。加强对海岛、海岸带和沿海地区的保护管理。国家海洋局在修编海洋功能区划、海岸保护与利用规划和审批各类海洋开发活动的过程中,将气候变化影响作为考虑的重要因素,严格控制围海填海规模,加强了对海岛、海岸带和沿海地区的保护和管理。加大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作力度。
❹卫生健康领域。针对极端气候现象,进行健康预测,完善应对机制,指导地方卫生部门做好不同灾害情况下的卫生应急工作。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建立起了培训、监测、快速响应和防控框架。
❺气象领域。气象部门着重提升气候变化科学基础研究和决策服务能力,完成气候环境代表性评估,开展自动气候站考核试验、卫星陆表遥感辐射校验野外观测试验、利用遥感信息建立草原冷季载畜量计算模型研究、草原干旱对天然牧草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影响等一系列观测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