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送秦中诸人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送秦中诸人引》

元好问

关中(1)风土完厚(2),人质直而尚义(3),风声习气(4),歌谣慷慨(5),且有秦汉之旧(6)。至于山川之胜(7),游观之富(8),天下莫与为比。故有四方之志者,多乐居焉。

予年二十许时(9),侍先人官略阳(10),以秋试留长安中八九月(11)。时纨绮气未除(12),沉涵酒间(13),知有游观之美而不暇也(14)

长大来,与秦人游益多,知秦中事益熟,每闻谈周、汉都邑(15),及蓝田(16)(17)(18)间风物(19),则喜色津津然动于颜间(20)

二三君多秦人(21),与余游,道相合而意相得也(22)。常约近南山(23),寻一牛田(24),营五亩之宅(25),如举子结夏课时(26),聚书深读(27) ,时时酿酒为具(28),从宾客游,伸眉高谈(29),脱屣世事(30),览山川之胜概(31),考前世之遗迹,庶几乎不负古人者。

然予以家在嵩前(32),暑途千里,不若二三君之便于归也。清秋扬鞭,先我就道,矫首西望(33),长吁青云。今夫世俗惬意事(34),如美食大官,高赀华屋(35),皆众人所必争,而造物者之所甚靳(36),有不可得者。若夫闲居之乐,淡乎其无味,漠乎其无所得,盖自放于方之外者之所贪(37),人何所争,而造物者亦何靳耶?行矣诸君,明年春风,待我于辋川之上矣(38)

〔注释)(1)关中:潼关以西,今陕西省境内。(2)风土: 风俗、风光。完厚: 美好肥沃。(3)尚义: 重义气。(4)风声习气:风教习俗。(5)慷慨: 意气激昂。(6)旧:遗风。(7)山:华山,终南山。川:泾河、渭水。胜: 景色优美。(8)观: 游览。(9)许: 左右。(10)先人:指其继父元格。略阳: 地名,在今甘肃省秦安县内。(11)秋试: 指每三年一次的仲秋乡试。(12)纨绮气:富家子弟的习气。(13)沉涵:沉湎。(14)不暇:没有空闲时间。(15)周、汉都邑:周都邑,指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汉都邑,指长安。(16)蓝田; 今陕西省蓝田县。(17)鄠:在今西安市西南。(18)杜: 杜陵,在今陕西省咸宁县。(19)风物:特有的地方景物。(20)津津然: 高兴的样子。颜间: 脸孔。(21)二三君: 指“秦中诸人”。(22)道相合而意相得: 志同道合。(23)南山: 终南山。(24)一牛田: 一条牛耕种的土地。(25)营五亩之宅:经营五亩的田园。(26)举子:参加考试的文人。结夏课:在夏日结合起来温习作文。(27)聚书:聚积一些书籍。(28)为具:整理饮食器具。(29)伸眉: 扬眉,得意。(30)脱屣:如同脱鞋一样地摆脱。(31)胜概:美丽的景象。(32)嵩前: 嵩山之南。(33)矫首:举头。(34)惬意: 心满意足。(35)高貲:钱多。华屋: 华美的居室。(36)造物者: 指上天。靳: 吝惜。(37)自放:自我放纵。方之外: 世外。(38)辋川: 今陕西省蓝田县南,唐时王维筑别墅于此。

〔鉴赏〕唐宋作者便多赠序之作,后来者如不能新辟蹊径,则容易落入平庸。元好问的《送秦中诸人引》一脱寻常窠臼,不述临歧慰勉,不敷陈爱语忠言,写来转承有致,笔墨清简,意趣高迈,涵盖甚深。

全文不滞不隔,转折有致,一扫芜冗,笔墨清简。从起笔到“多乐居焉”为一层,总赞关中风物人情淳美。“风土完厚”四字为纲领,爆振全篇。“人质直而尚义”四句,承“风”字即风俗、人情而来; “至于山川之胜”三句,承“土”字即风光而说,一节之中总起分承细密而文字又极俭省。从“予年二十许时”至“知有游观之美而不暇也” 为二层,荡出一笔,表示对昔日虽在秦中而不能领略其美的失悔,包含着对早年习气浮华、生活奢侈的自责,对身在壮美中而失之交臂,如今相距千里而欲访难能的懊恼之意。从“长大来”到“则喜色津津然动于颜间”为三层,隔节承首层之意,流露对关中美好风物的企羡。“周、汉都邑”遥合“秦汉之旧” ,“蓝田鄠杜”上接“山川之胜”,横云遮山,若断若续,而情绪则从开头的赞美而转变为羡慕,深进一层。“二三君多秦人”至“庶几乎不负古人者”为四层,是归隐秦中的一个细致设想,一个美好愿望。这一层铺写远景,语缓情弛而出语清俊。“然予以家在嵩前”至“长吁青云”为第五层,为不能与诸子同行而早往秦中发一长叹。以下至文末为第六层。先发议论,后定会期,充满了与官场决绝之情,对秦中不胜向往之意。全文就是这样以“关中风土完厚” 为纲,以情绪变动为线索,将赞、悔、慕、愿、盼之情,写得曲折有致。笔笔写秦中,笔笔写自我,却又笔笔写送友,不滞不隔,自然酣畅,达到了“不窘于题,而要不失其题” (王若虚《滹南诗话》)的圆熟境地。

迈往绝尘,意趣高古。文章落笔于秦中之美,心与诸友同归,在赞美秦中风物的闲淡笔墨中,深藏着对世情邪正的憎爱,对官场利禄之徒的鄙弃,对田园清悠生活的追求。首先是崇高古朴:关中“人质直而尚义,风声习气,歌谣慷慨,且有秦汉之旧”,作者看重这人性质朴,好义重情,具有古道热肠。他在《论诗三十首》中说;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这里的真淳,虽是元好问对诗美的追求,实亦是他取人情品性的标准。秦中风气习俗以至艺术特色都是慷慨激昂、天然质朴、古道照人的,这为作者所倾心。其次是厌恶世俗纷争。这集中表现在最后一层次的议论之中。这一层对比两种快乐,极贬“美食大官,高赀华屋”者流,指出“世俗惬意事” ,乐趣少而争者多,不屑污秽其间。而作者向往的则是山林清境。第四层对归隐秦中作了细致设想: 与二三同道结庐终南山下,或躬耕,或聚读,或饮酒,或遨游; “伸眉高谈,脱屣世事,览山川之胜概,考前世之遗迹”,这一境界,不仅是对“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的自然风光的喜爱,更多的是含着陶潜式的心理,即对险恶世情的厌恶,对混浊官场的鄙薄,对误落尘网的深悔。“庶几乎不负古人者”,仿佛伸手拉起了陶潜王维。他向往山林向往秦中,但须先去嵩山探家,因而羡诸子“清秋扬鞭,先我就道,矫首西望,长吁青云”,如见愀然之情,如见长叹之状。末一层议论了闲居之乐后,以“行矣诸君,明年春风,待我于辋川之上矣”作结,一种摆脱仕宦羁绊的决绝之情,一种投入蓝田溪山,终老秦中的心愿,一往情深。元好问论诗反芜冗主省净: “斗靡夸多费览观,陆文犹恨冗于潘”,上引“清秋扬鞭”等文字,以及通篇述风物,绘设想,言感触,均井然有序而转折多姿,语清简而情浓酽,深可揣摩。

一方面笔墨清简可喜,一方面却又隐微含幽,襞襀甚深。全篇向往秦中赞美秦中乃行文之外表,厌恶仕途人心世道方为内容骨干。有的注本谓此篇作于金朝崩溃之时的1233年,细味文境,难成的论。文中既无“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 (元好问《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其二》)的世乱流离之状; 亦无“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 (元好问《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二首》)的屈原憔悴之情。象他《鹧鸪天》词云: “三杯渐觉纷华远,一斗都浇磊块平。……离骚读杀浑无味,好个诗家阮步兵。”才是寓怅悒于豪酣的乱离之音。按其《杜诗学引》云: “乙酉(1225)之夏,自京师还,闲居嵩山”与本文“家在嵩前,暑途千里”略合,此文或即作于是年。此时上距金宣宗时(1215)弃燕都南下已十年,而下距金亡(1234)亦约十年,正是蒙古强盛,金政权日渐不支,失地丧师,兵连不解之时。因而文章对秦中风物的赞美、企羡、祈愿、吁叹、盼望中,正深蕴着对风衰世乱的慨叹,对美食大官仍旧醉生梦死的刺讽,对高赀华屋的淡漠,对汉唐古风的追怀,对清寂生活的求取,寄托遥深,涵盖甚广。

字数:3125
夏春豪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146-1150页.

古诗文《送秦中诸人引》原文|注释|赏析 - 可可诗词网

送秦中诸人引

 

[金] 元好问


 关中风土完厚,人质直而尚义,风声习气,歌谣慷慨,且有秦汉之旧。至于山川之胜,游观之富,天下莫与为比。故有四方之志者,多乐居焉。
 予年二十许时,侍先人官略阳,以秋试留长安中八九月。时纨绮气未除,沉涵酒间(11),知有游观之美而不暇也。长大来,与秦人游益多,知秦中事益熟,每闻谈周、汉都邑(12),及蓝田、鄠、杜间风物(13),则喜色津津然动于颜间(14)。二三君多秦人,与余游,道相合而意相得也。常约近南山(15),寻一牛田(16),营五亩之宅(17),如举子结夏课时(18),聚书深读,时时酿酒为具(19),从宾客游,伸眉高谈(20),脱屣世事(21),览山川之胜概(22),考前世之遗迹,庶几乎不负古人者(23)。然予以家在嵩前(24),暑途千里,不若二三君之便于归也。清秋扬鞭,先我就道,矫首西望(25),长吁青云。
 今夫世俗惬意事(26),如美食大官,高赀华屋(27),皆众人所必争,而造物者之所甚靳(28),有不可得者。若夫闲居之乐,澹乎其无味(29),漠乎其无所得(30),盖自放于方之外者之所贪(31),人何所争,而造物者亦何靳耶?行矣诸君,明年春风,待我于辋川之上矣(32)
 
 〔注释〕
 ①本篇选自《遗山先生集》。秦中,指今陕西省境,春秋战国时属秦地。引,古文体名。明徐师曾《文体明辨》谓唐代始有此体,大致如序而稍简短,由序发展而来。宋苏洵之父名序,洵及其子轼、辙因避讳而以“引”代“序”,后人相沿用之。②风土,指社会风俗和地理条件,古人认为二者密切相关。③质直,质朴而爽直。尚义,崇尚义气。④风声习气,即风气,习俗。古人认为各地风气习俗不同,歌调风格也不同。⑤歌谣慷慨,《大子夜歌》“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可怜。慷慨吐清音,明转出自然”,此用其语。⑥秦汉之旧,秦、汉遗风。⑦四方之志,经略天下的雄心壮志。⑧侍先人官略阳,侍奉在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陇城镇)做官的已故的父亲。元好问自幼过继给叔父元格,这里的“先人”即指元格。⑨秋试,在秋季举行的“乡试”。⑩纨绮气,富贵人家子弟的习气。纨绮,丝织品,指代富家子弟。(11)沉涵,沉湎、沉溺。(12)周、汉都邑,周都镐京,在今西安西南;汉都长安,在今西安西北。(13)蓝田,今属陕西,以产美玉出名。鄠(hu户),今陕西户县。杜,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西汉宣帝筑陵于此。这些地方都在长安附近。(14)津津然,欣喜的样子。(15)南山,指终南山。在今西安市西。(16)一牛田,一条牛所能耕种的田地。指一小块田地。(17)营五亩之宅,经营五亩地的田园,指自食其力的平民生活。(18)结夏课,举子在夏日邀集同辈,读书习文,以备秋季应试,称“结夏课”。(19)为具,安排饮食的器具,指准备酒食。(20)伸眉,扬眉。(21)脱屣(xi喜)世事,比喻抛弃世俗生活。脱屣,脱掉鞋子。(22)胜概,优美的景色。(23)庶几,或许可以。(24)家在嵩前,金宣宗兴定二年(公元1218年),元好问移家登封(今河南省县名)。嵩,嵩山,在登封县北。(25)矫首,举头。(26)惬(qie怯)意事,令人心满意足的事。(27)高赀华屋,富足的钱财和华丽的房屋。赀,同“资”。(28)造物者,指上天。靳,吝惜。(29)澹乎,清淡的样子。(30)漠乎,漠不关心的样子。(31)自放,自我放逐。方之外,指世外。(32)辋川,水名,在陕西蓝田东南。唐代王维曾在此筑别墅闲居。
 
 〔分析〕
 这是一篇送别关中友人的赠序,作者藉此临别赠言抒发了对关中旧游之地的无限向往之情,以及高蹈遗世的归隐之志,但是细玩词意,字里行间所流露的心态是颇为复杂的。这就需要我们联系元氏写作此文时的境遇来理解其情志。
 元好问是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蒙古入侵,兄长遇害,他在金宣宗贞祐二年(公元1214年)携家流亡到河南福昌三乡镇,兴定二年(公元1218年)又移家登封,并在昆阳买田置产,在登封住家达九年之久,文中所谓的“家在嵩前”即指此。这期间他于兴定五年中进士,又于正大元年(公元1224年)中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馆编修,他只身在汴京供职,后辞官回到了登封。这篇赠序当作于他身居汴京的时期。这时的金朝已处于风雨飘摇的危亡境地,自国都由中都(今北京)迁至汴京以来,北方的大片土地已被蒙古侵占,中央政权正日趋分崩离析。心怀济世抱负的元好问目睹政治腐败、国事日非的景象,自然萌生出归隐之想,但是辉煌的历史文化又使他心犹不甘,感慨无穷。本文所表述的就是这样一种复杂的心态。
 文章的第一段概括关中的风土人情,赞为淳厚质朴、刚直尚义,有秦汉遗风,而且山川胜景天下无与为比,“故有四方之志者,多乐居焉”。“四方之志”是一个复义性的词语,它指一种游历四方的志向。关中的山川风物足以使人流连忘返,故有此志者“多乐居焉”,那末这种“志”当然是一种山水游观之志。但是关中的魅力又不止于此,它是周秦汉唐的旧都所在地,古代的英雄豪杰曾在此创造出辉煌的业绩,所谓“秦汉之旧”也包括着那些辉煌历史的流风余韵,那末向往于斯者的“四方之志”当然应该是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建功立业之志了。“四方之志”的这种复义性反映出元氏微妙的矛盾心态,我们从下文的述志中就可体会到。
 文章的第二段抒发了作者对关中的向往之情以及渴望卜居于斯的强烈愿望。先交代元好问二十多岁时侍奉先人于略阳。后又述及他在长安参加秋试而盘桓了八、九个月,当时他富贵子弟的习气未除,沉迷于杯酒之间,因而无暇饱览关中的山川风物,留下了深深的遗憾。接下来写他在与关中友人的交往中对秦地的了解越加丰富,每当谈到故都风物就会眉飞色舞,心向往之。这一次他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相约在靠近终南山的地方觅一块土地,盖几间房屋,就可以一起读书饮酒,结伴出游,高谈阔论,遗落世事,寄情山水。由此看来,他之向往关中似乎就是为了归隐山林,满足游观之愿。但是细加揣摩就能体会到其深层的意蕴。他对汉唐旧都、蓝田、鄠、杜间风物的心仪无疑包含着对辉煌历史的追怀;他虽然要高蹈遗世,但又要“览山川之胜概,考前世之遗迹,庶几乎不负古人者”。这些话说得婉转,耐人寻味。表面上说的是游山玩水,寻访古迹,而深层的意义则是考察形势,以古鉴今、追慕先贤而拯世济物。形式上是高蹈避世,实质上是蓄势待时,以便乘机而作。回过头来再看上文所谓的“四方之志”,其复义性也就更加瞭然了。第二段的最后,元氏感叹自己有家室之累,不能前往关中,只能“矫首西望,长吁青云”,向往之情,溢于言表。
 第三段揭示这种向往之情产生的现实根源,乃是有感于尘世的恶浊。这一段的议论妙在婉而多讽。他不直接指斥那些利禄之徒,而只是说“美食大官,高赀华屋,皆众人所必争,而造物者之所甚靳”,言下之意反映出作者对名利场的鄙夷之情。接着表白隐逸之志,“闲居之乐”虽淡乎无味,漠乎无得,却是其“所贪”,着一“贪”字而高蹈之志毕现。作者尽管矛盾重重,最后还是归结为隐逸,因为元氏目睹朝政之不可为,只能将建功立业之志埋藏到心底了。从他的诗作“利端始萌芽,忽复成祸根。名虚卖实祸,将相安足论”(《饮酒》);“人生要适情,无荣复何辱。乾坤入望眼,客我谢羁束”(《隐亭》)。可以看到他时时流露出的隐逸思想。这和本文最后的“待我于辋川之上”,追踪王维的志向是一致的。
 本文的风格雄深雅健,慷慨多气,这与作者所崇尚的关中风物的阳刚之美是联系在一起的。他生当乱离之世,空有济世之心而无回天之力,只能寄志于关中的地理人文、历史传统,将它们作为自己的精神皈依,因而文中回荡着一股苍劲郁勃之气,出处仕隐的内心矛盾又使文意委婉曲折,欲说还休,耐人寻味。前人评元氏此文:“情深,意远,气岸。妙极老苍。”(李祖陶:《金元明八大家文选》)诚为中肯之论。
送秦中诸人引

送秦中诸人引

金元好问的散文。引是一种文体。这是金正大初年,元好问送几位秦中友人的文章。引文的第一段先描写了关中的风土名胜: “关中风土完厚,人质直而尚义,风声习气,歌谣慷慨,且有秦汉之旧。至于山川之胜,游观之富,天下莫与为比。”第二段作者回忆了他青年时代在关中的生活经历。元好问自幼过继给他叔父元格为后,随元格在略阳(今陕西略阳)、陇城(今天水北道)任上住过几年,其间因参加乡试在长安留居了八九个月。元好问21岁时,元格病逝于陇城,他扶柩回忻州原籍。第三段写他曾与秦中朋友相约,能在终南山营五亩之宅,优游山林。最后写他现在家居嵩山,不便于前往,先送几位朋友回去: “行矣诸君,明年春风,待我于辋川之上矣。”

☚ 岐阳三首   征西壮士谣 ☛
送秦中诸人引

送秦中诸人引

金元好问的散文。引是一种文体。这是金正大初年,元好问送几位秦中友人的文章。引文的第一段先描写了关中的风土名胜: “关中风土完厚,人质直而尚义,风声习气,歌谣慷慨,且有秦汉之旧。至于山川之胜,游观之富,天下莫与为比。”第二段作者回忆了他青年时代在关中的生活经历。元好问自幼过继给他叔父元格为后,随元格在略阳(今陕西略阳)、陇城(今天水北道)任上住过几年,其间因参加乡试在长安留居了八九个月。元好问21岁时,元格病逝于陇城,他扶柩回忻州原籍。第三段写他曾与秦中朋友相约,能在终南山营五亩之宅,优游山林。最后写他现在家居嵩山,不便于前往,先送几位朋友回去: “行矣诸君,明年春风,待我于辋川之上矣。”

☚ 岐阳三首   征西壮士谣 ☛
送秦中诸人引

《送秦中诸人引》

金元好问撰。本文是一赠序体的散文。引,是唐代以后出现的一种文体,大致如序而稍短。作品一脱临岐慰勉的寻常窠臼,对关中的风土人情、山川名胜备加赞扬,并向“道相合而意相得”的秦中朋友表示了自己对山林田园生活的向往。作者鄙薄世俗中追名逐利之辈,并表示了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志向。文中写离别很有特色,既充满挚情,又写得委婉含蓄。因为相约后会有期,因而并没有过分伤感,重在表现志趣的一致。“清秋扬鞭,先我就道,矫首西望,长吁青云”廖廖数语,使人如见作者不能随友人同往的愀然之情,可谓一往情深。最后以点晴之笔表示了自己隐逸的归宿:“明年春风,待我于辋川之上矣。”文字简洁利落,言有尽而意无穷。

☚ 焚驴志   济南行记 ☛
0000687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5:2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