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送王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送王郎

 
 酌君以蒲城桑落之酒,泛君以湘累秋菊之英,
 赠君以黟川点漆之墨,送君以阳关坠泪之声。
 酒浇胸次之磊隗,菊制短世之颓龄。
 墨以传万古文章之印,歌以写一家兄弟之情。
 江山千里俱头白,骨肉十年终眼青。
 连床夜语鸡戒晓,书囊无底谈未了。
 有功翰墨乃如此,何恨远别音书少。
 炒沙作糜终不饱,镂冰文章费工巧。
 要须心地收汗马,孔孟行世日杲杲。
 有弟有弟力持家,妇能养姑供珍鲑。
 儿大诗书女丝麻,公但读书煮春茶。

 
 这首诗作于元丰七年(1084) 。王郎名纯亮,字世弼,诗人妹夫。时黄庭坚初由吉州太和(今属江西) 知县移监德州德平镇(今山东德平) ,纯亮前往探望。山谷作此诗送王。
 全诗二十二句,依转韵自然分为三段。
 诗的第一段为前十句。这一段诗紧扣“送”字,一连用了八个排比句,以铺张的笔墨写出作者对王郎的至亲情谊。最后两句以情语结煞,将作者与王郎的骨肉之情明白表露出来。这段诗可分作二层读: 第一层为前八句。大意是,要用蒲城的桑落美酒请王喝,在酒中浮上几片屈原吟唱过的“秋菊之英”; 要为王郎送上歙州黟县出产的好墨,唱上一曲“阳光堕泪”的离别之歌。酒是为了浇消王郎胸中的不平“磊块”,菊用以延缓短促人生的衰龄,墨好让王郎传写万古文章心心相印的妙谛,歌声可以表达兄弟骨肉间的别情。这八句诗,有慰藉,有鼓励,切中王郎此时此境的心理。王纯亮也是诗人,像中国古代所有士人一样,热衷于仕途。但他这时还没有考取进士,难免胸中磊落不平。黄诗正是着眼于此,写出他对王郎的关切,为读者展示出丰富的人情美。在形式上,这八句诗有六句是九言长句,中间穿插一个七言句。八句诗都是以散文句法出之,以排比造成急速涌流的语势,用以体现深沉而热烈的人情表达。这种整散交错、以散为主、以整为节的句式美,和深切真挚的人情美,向为人所欣赏。当时学人就津津乐道此格为山谷所独创。但这种写法在山谷之前已有先例,突出的例子是欧阳修《奉送原甫侍读出守永嘉》诗: “酌君以荆州鱼枕之蕉,赠君以宣城鼠须之管。酒如长虹饮沧海,笔若骏马驰平坂。”(参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九)黄庭坚论诗有所谓“夺胎换骨” 之法,所谓“夺胎”法是“窥入其意而形容之” ,这里正是运用此法。与欧诗相比,黄诗在感情体验上要比欧诗显得细腻真切,造句更琢炼,词藻更富丽。第九、十句是第二层。在结构上,这两句诗是全诗的血脉精神,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是从杜甫“别来头并白,相对眼终青”句化出,大意是说: 长期与亲人山河阻隔,相见时彼此都老了; 但兄弟骨肉之情却是不变的,相见时依然情亲如昔。这两句诗于冷峻的风格中饱含热烈深沉的人生哲理,充满人情味。联系前八句看,这两句诗以峭硬之笔,煞住前面诗句的倾泻之势,感情由热烈而转为冷峻,句式由散缓而转入严整,文气由顺适而转入槎牙。很显然,如果没有这两句诗,全诗像前八句写来,就不是黄诗的风格了。这种地方尤须读者着力体会。
 第二段八句,转押仄韵,音调与情感的深沉相对应。这八句诗也可分二层读。前四句为第一层,赞美王郎的才情,进一步具体揭示骨肉之间的深厚情谊。“连床夜语”形容兄弟之间同宿夜话的情境。“鸡戒晓”谓鸡声催醒睡着的人。这句是说,夜来与王郎同宿,彼此无所不谈,直到天将黎明才恍恍惚惚地睡去,而鸡声又催促人早起。鸡声在这里暗示出王郎行程的紧迫,从而进一步写出了兄弟之间不忍分离的感情。诗人毕竟是理智型的,所以接下来不写怎样不忍分别,而称颂王郎的博学,说他书读得多,侃侃而谈,有说不完的心得。下面两句作者就此发出感叹: 王郎才学既如此,那么对于远别和音书难通又有什么可遗憾的呢?末句与前面的 “鸡戒晓”相照应,这就使得这四句诗自然连成一片,赞美王郎也就很落实了。从这里也可见出作者结构之妙。紧接着第二层笔锋一转,由赞美过渡到规劝。“炒沙” 出 《楞严经》 : “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成其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沙石故。” “镂冰” 出 《盐铁论》 : “内无其质而学其文,若画脂镂冰,费日损力。” “汗马” 比喻取胜。作者 《答王雩书》 : “想以道义敌纷华之兵,战胜久矣。……要须心地收汗马之功,读书乃有味。” “杲杲”,形容日出光明之貌。这四句是说: 读书作文不能追求浮华,而要沉潜于道义之中,才会实有所得,进入很高的境界。孔孟为学的精神才是值得仿效的。这几句诗表现了黄庭坚自己追求道义,芟除虚浮的精神。山谷这样规劝王郎,不是要王郎轻弃词章,而是示之以修身的大义和读书治学的要诀。从内容上与前段 “酒浇胸次磊块”相应接,而贯串着 “骨肉” “眼青” 的感情。按理说,诗到此可以结束了。但诗人又由读书治学修身转出第三段,继续以大义劝慰王郎。
 第三段为最后四句。转押平韵。说王郎有弟可管理家事,妻可孝敬婆婆,儿能读诗书,女能织丝麻,家中既无内顾之忧,则可以烹茶读书,安居自适了。这段诗笔调转平缓,语近家常,顺势带出王郎家中的其他成员,写得十分自然得体。这种细腻的笔墨,非深于情者不能道,非谙于理者道不出。黄诗擅于融情于理,所以他的诗常能于冷峻的格调和理智的思路中,跳动着蕴含着宽厚的情感深度。把人生的情感体验升华到理性的高度,以冷峻的形式传达之,这是黄诗最擅长的诗境。前人每以读黄诗可药滑熟,还只看到黄诗对于形式的琢炼功力,而未看出黄诗的上述实质。
 总的说来,这首诗具有长于运思,精于结撰,表情力求沉实,造句力求锻炼等特点,表现了黄诗风格之一斑。

《送王郎》作者|全诗原文|赏析|鉴赏 - 可可诗词网

《送王郎》

黄庭坚

酌君以蒲城桑落之酒, 泛君以湘累秋菊之英。

赠君以黟川点漆之墨, 送君以阳关堕泪之声。

酒浇胸次之磊块, 菊制短世之颓龄。

墨以传万古文章之印, 歌以写一家兄弟之情。

江山千里俱头白, 骨肉十年终眼青。

连床夜语鸡戒晓, 书囊无底谈未了。

有功翰墨乃如此, 何恨远别音书少。

炒沙作糜终不饱, 镂冰文章费工巧。

要须心地收汗马, 孔孟行世日杲杲。

有弟有弟力持家, 妇能养姑供珍鲑。

儿大诗书女丝麻, 公但读书煮春茶。

这首诗作于元丰七年(1084),时庭坚年四十,从知太和县(今属江西)调监德州德平镇(今山东德平)。王郎,名纯亮,字世弼,是作者的妹夫,亦能诗,作者集中和他唱和的诗颇多。这时庭坚初到德州,王纯亮去看他,临别之前,作此送王。

这首诗自起句至“骨肉十年终眼青”为第一段,写送别。它不转韵,穿插四句七言之外,连用六句九言长句,用排比法一口气倾泻而出;九言长句,音调铿锵,词藻富丽: 这在庭坚诗中是很少见的“别调”。这种机调和词藻,颇为读者所喜爱,所以此诗传诵较广,用陈衍评庭坚《寄黄幾复》诗的话来说,是“此老最合时宜语”。但此段前面八句,内容比较一般: 说要用蒲城的美酒请王喝,在酒中浮上几片屈原喜欢吞嚼的“秋菊之落英”,酒可用来浇消王郎胸中的不平“磊块”,菊可以像陶渊明所说的,用来控制人世因年龄增而早衰;要用歙州黟县所产的好墨送王,用王维《渭城曲》那样“阳关堕泪”的歌声来饯别,墨好让王郎传写“万古文章”的“心印”(古今作家心心相印的妙谛),歌声以表“兄弟”般的“一家”亲戚之情。此外,这个调子,也非作者首创,从远处说来自鲍照《拟行路难》第一首“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等句;从近处说,来自欧阳修的《奉送原甫侍读出守永嘉》起四句:“酌君以荆州鱼枕之蕉,赠君以宣城鼠须之管。酒如长虹饮沧海,笔若骏马驰平坂。”虽有发展,犹属铺张,不能代表庭坚的诗功。到了本段最后两句:“江山千里俱头白,骨肉十年终眼青。”才见黄诗功力,用陈衍评《寄黄幾复》诗的话来说,就是露出“狂奴故态”。这两句诗,从杜甫诗“别来头并白,相对眼终青”化出,作者还有类似句子,但以用在这里的两句为最好。它突以峭硬矗立之笔,煞住前面诗句的倾泻之势、和谐之调,有如黄河中流的“砥柱”一样有力。何以见得呢?从前面写一时的送别,忽转入写彼此长期的关系,急转硬煞,此其一;两句中写了十年之间,彼此奔波千里,到了头发发白,逼近衰老,变化很大,不变的只是亲如“骨肉”和“青眼”相看的感情,内容很广,高度压缩于句内,此其二;词藻仍然俏丽,笔力变为遒劲峭硬,此其三。这种地方,最见黄诗本领。

第二段八句,转押仄韵,承上段结联,赞美王郎,并作临别赠言。“连床夜语”四句,说王郎来探,彼此连床夜话,常谈到鸡声报晓的时候,王郎学问渊博,像“无底”的“书囊”,谈话的资料没完没了;欣喜王郎读书有得,功深如此,别后必然继续猛进,就不用怨恨音书不能常通了。由来会写到深谈,由深谈写到钦佩王郎的学问和对别后的设想,笔调转为顺遂畅适,又一变。“炒沙作糜”四句,承上读书、治学而来,发为议论,以作赠言,突兀遒劲,笔调又再变而与“江山”两句相接应。炒沙,出于《楞严经》:“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成其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沙石故。”镂冰,出自《盐铁论》:“内无其质而学其文,若画脂镂冰,费日损力。”汗马,比喻战胜,作者《答王雩书》:“想以道义敌纷华之兵……要须心地收汗马之功,读书乃有味。”杲杲,明亮貌。这四句的意思是: 追求写“工巧”的文章,像“炒沙作糜”,无法填饱肚子,像镂刻冰块,不能持久;应该收敛心神,沉潜道义,战胜虚华,才能体会出孔、孟之道如日月经天。庭坚肆力词章,力求“工巧”,但又有文要为“道”服务的观念,所以认为读书治学,要以身体力行孔、孟之道为主。实际上庭坚本身是诗人,不可能真正轻弃词章,这里只是表现他把儒家的修身、济世之道放在第一位而已。

最后四句为第三段。说王郎的弟弟能替他管理家事,妻子能烹制美餐孝敬婆婆,儿子能读诗书,女儿能织丝麻,家中无内顾之忧,可以好好烹茶读书,安居自适。王郎曾经考进士不第,这时又没有出仕,闲居家中,所以结尾用这四句话劝慰他。情调趋于闲适,组句仍求琢炼,表现了黄诗所追求的“理趣”。

这首诗多数人喜欢它的前半,其实功力见于“江山千里”以下的后半。方东树《昭昧詹言》说:“入思深,造句奇崛,笔势健,足以药熟滑,山谷之长也。”要体会这种长处,主要在后半。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6: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