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送友人入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送友人入蜀

 

李 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无定,不必问君平。


 【原诗今译】


 我听说入蜀尽是山路,
 崎岖的鸟道坎坷难行。
 如削的峭壁迎面陡起,
 突现的云彩从马头生。
 堆碧的芳树遮住秦道,
 浮绿的春水护着蜀城。
 仕途的荣落求卜何用,
 宦海的升沉休问君平。


 【鉴赏提示】
 李白有名的《蜀道难》开篇第一句: “噫吁, 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把由秦入蜀道路的危拔、险峻写得惊心动魄。《送友人入蜀》中要送别的友人,也是由秦入蜀,但朋友去向已定,身不由已,非走不可,诗人明白这一点,因此他没有必要把蜀道之难渲染得“使人听此雕朱颜”,反而以一种心境十分平和的口吻劝慰朋友,全诗流荡着一种安定稳当的情绪。所以这首诗便以“见说”统领全篇。
 “见说”是听说的意思,这两个字似乎漫不经心,随手拈来,实际上却包含着诗人对朋友很深的感情在里面。他不愿意给未知自己前途吉凶的朋友,再增添一份忧虑,所以劝慰朋友:我曾听别人说,入蜀的路,崎岖难行。诗人深知朋友听命于人,是非去不可的,因而不希望友人听了自己的话,踌躇不前。这一联似乎起得很平淡,几乎不动声色,但仔细体味,却蕴蓄着诗人难以言说的复杂心绪。
 第二联便是“见说”的内容:蜀道之途,大山几乎是贴面而起的,流云飞绕马头。诗人用一个“起”字,使山动态化了,似乎旅人行进在山路上,猝不及防,一座大山迎面立起。第二句不说山如何陡峻高拔,只说“云傍马头生”,其山道奇险景状,如在目前。但诗人又没有刻意进行艰深刻画,以免危言耸听,令友人驻足不前,岂不又违背了自己的初衷?
 三联两句,诗人对蜀道险恶避而不谈了,转而说友人要登上芳草春树笼罩的秦栈,到那清清春水环绕的蜀地去了。虽然前面“见说”了山路的险峻,这一联似乎有意把秦栈、蜀道美化、诗化,诗人不仅是劝慰,还有点鼓励友人到那春水拍流的蜀城去了。诗人总是千方百计地安慰朋友,以减轻这迫不得已的行程在友人心理上造成的压力。从这两句我们可以深深领悟到其用心良苦,情意深长。
 末联的君平指严君平。《汉书》载:“蜀有严君平,卜筮成都市,裁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这里用严君平指代卜卦算命。友人此去是升是沉,诗中并没有说明。但从通贯全诗那种欲言又止、难以明说的矛盾情绪看,是“沉”,是降职。假若是“升”,李白定会意气风发地鼓励一番,盼望友人此去以后,大显身手。正因为他心中很明白友人前程不容乐观,但又不愿点破,所以只淡淡地暗示说,此去成都,升沉恐已定局,不必再去问卜了。
 这首诗语言素朴,没有李白一贯的高迈豪放的精神。李白虽然是送友人,其实他无时不联想到自己的遭际,所以有评说 “牢骚语抑遏而不露”,表面淡泊,含蕴深曲,特别是末一联,诗尽而意未尽,只有仔细吟读,方能体味到诗人的苦心。

李白《送友人入蜀》(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李白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送友人入蜀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白
←上一篇:北风行 下一篇:襄阳歌 →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它的美学价值却主要在于描写了蜀地山水的奇险与优美。“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二语以险景给人以美感,想象奇特,道人所未道,尤足脍炙人口。律诗非李白所长,但这首五律流丽工整而又不失太白本色,仍是唐诗珍品之一。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送友人入蜀》
    .[唐].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 《 sònɡ yǒu rén rù shǔ 》 
    《 送 友 人 入 蜀 》 
    .[ tánɡ ]. lǐ bái.
    .[ 唐 ]. 李 白 .
    jiàn shuō cán cónɡ lù , qí qū bú yì xínɡ 。 
    见 说 蚕 丛 路 , 崎 岖 不 易 行 。 
    shān cónɡ rén miàn qǐ , yún bànɡ mǎ tóu shēnɡ 。 
    山 从 人 面 起 , 云 傍 马 头 生 。 
    fānɡ shù lónɡ qín zhàn , chūn liú rào shǔ chénɡ 。 
    芳 树 笼 秦 栈 , 春 流 绕 蜀 城 。 
    shēnɡ chén yīnɡ yǐ dìnɡ , bú bì wèn jūn pínɡ 。 
    升 沉 应 已 定 , 不 必 问 君 平 。 
     
  • 《送友人入蜀》
    .[唐].李白.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译文】

    听说到四川去的那条道路,十分崎岖险恶不易通行。
    陡峭的山崖会从行人的面前突然出现,云雾在马头两傍翻滚。
    芳茂的树木笼盖着秦地的栈道,奔流的春水围绕着蜀地的都城。
    我们在政治舞台上的升降沉浮应该说已经决定了,不必再去请问那个在成都卖卜的严君平。
  • 【注释】

    ①蚕丛:传说中蜀地最早的君王,这里以蚕丛路来借指去四川的道路。

    ②秦栈:指通连秦、蜀两地的栈道。当时由陕西入蜀必须经过栈道。蜀城:指成都。

    ③升沉:原指政治上的沉浮,但这里是偏义复词,指政治生活中的失意。君平: 《汉书·王贡两龚鲍传》载,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市中卖卜。
  •  
    【集评】 元·方回: “太白此诗,陈、杜、沈、宋不能加。”( 《瀛奎律髓单评》卷二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清·查慎行: “前四句一气盘旋。” (转引自 《瀛奎律髓汇评》)
     
    清·纪昀: “一片神骨,而锋芒不露。” ( 《转引自 《瀛奎律髓汇评》)
     
    清· 《唐宋诗醇》:“此五律正宗也。李梦阳曰: ‘叠景者意必工,阔大者笔必细。’极得诗家微旨。此诗颔联承接次句,语意奇险,五、六则秾纤矣。颔联极言蜀道之难,五、六又见风景可乐,以慰征夫,此两意也。一结翻案,更饶胜致。”
     
    清·沈德潜:“奇语传出不易行意。‘笼秦栈’,‘绕蜀城’,以所经言之。结用蜀人恰好。” ( 《唐诗别裁集》卷十)
     
    清·王琦: “徐而庵曰: ‘“山从”二句,是承上“崎岖不易行”五字,勿作好景看。’” ( 《辑注李太白文集》)
     
    清·吴汝纶:“起浑雄无迹。能状奇险之景,而无艰深刻画之态。牢骚语抑遏不露。” (转引自 《唐宋诗举要》卷四)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这首诗是天宝二年(743)李白在长安为送友人入蜀而作,以描写蜀地山川的险峻奇美而著称,被后人誉为“五律正宗”(《唐宋诗醇》)。
     
     首联“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写蜀道之难。以“见说”领起,从诗人的听闻落墨,是对好友的亲切叮嘱,语调平缓自然,于娓娓而谈之中,显示出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和爱护。
     
     颔联“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承接“崎岖不易行”,详写蜀道狭窄、险峻、难行。路在丛山峻岭上迂回盘旋,人在栈道上小心翼翼地行走,悬崖峭壁迎面耸立,云雾依傍马头,滚动翻腾,生生不息。这联想象奇特,境界奇美,气韵生动。
     
     颈联“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笔势忽作转折,由蜀道之难转而写风景可使人愉悦,这是经奇历险之后精神松弛、心境欢快所致。由秦入蜀的栈道极险,使游人惊心动魄,即使青翠的林木,也无法仔细欣赏。否极泰来,游子终于到达春色春水包涵的成都平原,心情当然愉快之至。这时回顾途经的栈道古木,也有点回味诱人了。这两联大开大合,顿挫抑扬,千变万化,且属对精工,不失太白本色。正如赵翼《瓯北诗话》所说: “对偶处,仍自工丽;且工丽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溢出行墨之外。”
     
    尾联“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意思是说,官爵品阶、进退升沉早已成为定局,不必再去问卜严君平了。严君平名遵,西汉人,曾卖卜于成都。李白用这个典故,婉转地告诉朋友不要迷恋于仕途,是对友人的婉转启发,好言规劝,语短情长。联系到上联历高峻而至平缓,由景入情,由情绎理,含蓄自然,耐人寻味。
     
     这首诗仄起平收,格律严整,对仗工稳,可见李白并非不善于写作格律诗,而是“才气豪迈,全以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长”。(《瓯北诗话》卷一)
     
     蜀中奇险,太白生于其间,与之相习,尚畏行之难,今送友入蜀,即以“崎岖”相告。“山从”二句,是承“崎岖不易行”五字,勿作好景会去也。……前一解既甚言崎岖,则后解作“入”字,定然脱却崎岖不得,不然则“入”字便泛。阅者不可不细心体会也。(徐增《说唐诗》卷十三)
     
    奇语传出“不易行”意,“笼秦栈”、“绕蜀城”,以所经言之。结用蜀人,恰好。(沈德潜《唐诗别裁) )
     
    此五律正宗也。李梦阳曰: “叠景者意必工,阔大者笔必细。”极得诗家微指。此诗颔联承接次句,语意奇险,五、六则秾纤矣;颔联极言蜀道之难,五、六又见风景可乐,以慰征夫。此两意也。一结翻案,更饶胜致。(《唐宋诗醇》)
     
  • 这首诗是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从诗意看,友人初次入蜀,目的是去求仕。蜀中是诗人长期生活之地,仕途的艰难,他也有许多酸辛的体会;蜀道难行,虽然因当年乘舟出蜀未曾亲历,但他有过不少听闻,而且前此还写过被誉为“奇之又奇”(殷璠语)的名篇《蜀道难》,可以说也是耳熟心知的。所以在诗中他以过来人的口气,对友人介绍蜀道的峻险、风景的奇丽以及仕途的升沉,娓娓而语, 口气亲切,用意体贴,反映出对友人的诚挚感情。
     
     从章法结构看,开篇就点题,迳直叙说蜀道崎岖。“蚕丛”,是传说中古代蜀帝名字,“蚕丛路”即指蜀道,带有古老的意味。首联意思相连,分成两句,语气显得平和舒徐,切合送行时的心情。“崎岖不易行”也说得很有节度。如象《蜀道难》的开头:“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岂不使人畏缩不前。现在面对入蜀的友人,既如实说其崎岖,又体贴行人的心理,用心可说恳切周至。“崎岖”两字还提挈下文,颔联即紧承这二字具体描摹蜀道的陡峭高峻。古代蜀道盘绕于崇山峻岭之上,在险绝之处,凿开山岩,架木而度,名为栈道。走在栈道上,山矗立眼前好象拔地而起;云从山谷涌上,宛如傍着马头升起。这两句极写蜀道崎岖,而且险中有奇。描写生动,想象逼真,使人如历其境。五六句转为风光描写。栈道从秦(陕西)通往蜀中,故称“秦栈”。“笼”字可引《蜀道难》中“枯松倒挂倚绝壁”作为注脚。春天林木蓊葱,枝叶从绝壁倒挂而下,覆盖栈道,行人如走在清幽的林荫道上。再看山下,春江水急,环绕着蜀中城市,景色如画,不觉会忘记蜀道的险峻。
     
     中间二联都是承首联展开描写,蜀道崎岖,有险有美;仕途艰难,正如蜀道,有升有沉。尾联即倒拍题旨,以宦海浮沉已有定数,非人智所可逆料作结(君平,严君平,汉朝人,隐居不仕,在成都卖卜为生)。把自己坎坷不遇的感慨化为对友人的劝导,写得含蓄深婉。
     
    李白个性自由豪放,所写律诗也往往不拘格律对偶。但用对仗时,却是精美工丽。这首诗中间二联对仗工整,即是很好的例子,所以《唐宋诗醇》说它“此五律正宗也”。此外,前人还说他运用古诗质朴雄浑的气势于格律之中,“情深而词显,又出乎自然”,本篇的语言就有清新自然的特色。
  • 这首送友人入蜀诗是天宝二年(743)李白在长安时所作,诗中描绘了蜀道山川的峻美,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的思想。
     
     诗的首联叮嘱友人:蜀道险峻,崎岖难行。“蚕丝”,传说中蜀地最早的国君,这里借指蜀地。两句虽写蜀道之难,但在语调上采用了平缓自然的语调说给友人听,其意正与《蜀道难》的开头相反,不在于渲染蜀道之难,而在于淡化友人对蜀道难行的意识,从而能够积极乐观地对待入蜀就任的困难。
     
    中间两联,诗人集中笔力描绘了蜀道山川的峻美景色。颔联中“起”、“生”两字用得十分巧妙,充分表现出山路之蜿蜒、山崖之高峻。而一旦进入这种气韵飞动的境界,怕是早把蜀道难行的畏惧心理抛到九霄云外去了。颈联中“笼”、“绕”两字用得也极巧妙,表现出了恢弘的气势,所勾画的景色在全山,在全城,宛如一幅意境高远旷达的山水画。面对如此瑰丽的风光,入蜀的友人应该忘却蜀道难行,而在精神上得到一种抚慰吧。
     
    尾联,诗人又进一步开导入蜀的友人: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诗人似乎已参透人生,因而对友人说:我们的升降进退已经成了定局,何必去找人问卦呢?西汉人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卦。在这里,诗人是借严君平来向友人表明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0: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