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击炮pǎijīpào近射程火炮,从炮筒口装进炮弹,轻便灵活。 另见615页pò。 迫击炮pǎijīpào〈名〉一种从炮口装弹,以曲射为主的火炮。 【提示】“迫”读pǎi,不读pò。 另见394页pò。 迫击炮pǎi jī pào一种从炮口装弹的火炮。1879年,杨少坪在《增广英字指南》(卷三)中,将Mortar(迫击炮)译作“望天炮”。“迫击炮”这词的出现较晚,如1927年6月28日《大公报》:“直隶兵工厂日前造成迫击炮十二尊。”1927年茅盾《幻灭》十二:“敌人每隔二三分钟,放一排迫击炮,野炮是差不多五分钟一响。”迫击炮曾经也作“迫激炮”。 迫击炮使用迫击炮弹实现曲射的一种带有座钣的火炮。射角大(45°—85°),初速小,弹道弯曲,最小射程近,杀伤效果好,适于对近距离遮蔽物后的目标和反斜面上的目标射击;体积较小,重量较轻,适于伴随步兵迅速隐蔽地行动。按装填方式,可分为前装迫击炮(口径50—120毫米)和后装迫击炮(口径120毫米以上);按炮身结构,分为滑膛迫击炮(占大多数)和线膛迫击炮;按运输方式,分为便携式、车载式、牵引式、自行式和驮载式。 迫击炮用座钣承后坐力的曲射火炮。主要用于歼灭、压制暴露的或隐蔽的(掩体内、堑壕内、高地反斜面上等)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破坏铁丝网和其他障碍物等。 迫击炮morta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