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进口替代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进口替代jìn kǒu tì dàiзамещéние мпорта;импортозамещéние

进口替代Import—Substitution

“出口替代”的对称。战后发展中国家的一种对外经济战略。利用国际贸易所开拓的国内市场,努力发展本国工业,用国产同类商品逐步取代进口商品以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减少本国在工业制成品方面对国外的依赖。一般认为存在如下问题: (1)保护性政策有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技术进步和成本较高的副作用; (2) 进口替代在一定时期内不得不依赖国外;(3)进口替代是内向型战略,以进口为开端,替代为目的,常常遇到支付和偿还债务的困难。战后发展中国家曾普遍选择进口替代,但由于上述问题,一些国家已经放弃。既使如此,进口替代对这些国家独立自主发展本国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进口替代Import Substitution

用本国产品来替代进口品。

进口替代

发展中国家试图通过限制和替代外国工业品的进口,保护和促进本国工业发展,以实现本国工业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战略。20世纪50—60年代,在发展中国家出现了进口替代型工业化的高潮。进口替代型工业化一般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级进口替代阶段。这时建立和发展一般的最终消费品工业,如收音机、自行车、小型家用电器、食品加工、服装等一般消费品工业,以替代这些消费品的进口。在这一阶段,发展中国家需要从国外进口生产消费品所需的资本品、中间产品等。第二阶段是高级进口替代阶段。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进口替代工业从一般最终消费品的生产转向发展资本品和耐用消费品工业,如钢铁工业、石油化工、机器设备等资本品制造业,以及电视、汽车等耐用消费品工业。在实行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过程中,需要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如高关税、进口配额、外汇管制、国产化规定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行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在战后初期经济发展曾取得一定成效。但20世纪70年代以后,这些国家普遍出现经济发展停滞的现象,暴露出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一些问题。在贸易保护措施下,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被扭曲,进口替代工业缺乏竞争力且效率低下,本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难以发挥,出口产业发展缓慢,外汇短缺,国际收支不平衡,经济日趋内向,经济发展速度减慢,进口替代战略难以持续。世界各国实施进口替代战略成败的经验教训表明: 一国在实行进口替代战略的过程中,应重视维护市场竞争机制,发展出口产业,从内向保护型经济向开放竞争型经济转换。

进口替代

进口替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实施的一种内向型的、外贸和工业化兼顾的经济发展战略。其具体含义是:一国采取各种贸易保护政策,限制一些工业制成品的进口,以保护民族工业和节约外汇。同时,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建立和发展本国的工业生产体系,逐步以本国工业制成品替代同类商品的进口,减少对国外市场的依赖,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种战略使国民经济不致受经常变化的国际市场的冲击和影响,能相对稳定地发展。但它使一国不能充分参与国际分工,发挥对外贸易的战略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外贸易采取了进口替代战略。替代的重点是重化工业、国防工业及一般的消费品工业。到改革开放前,一般消费品的进口替代初步完成,重化工业的进口替代取得较大成就,建立起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它也使我国不能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不能在国际竞争中迅速推进企业和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导致劳动生产率低下,生产企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通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逐步由进口替代向进出口替代相结合的战略转变。

☚ 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出口替代 ☛
进口替代

进口替代Import Substitute

又称内向型发展战略,是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种,指以发展替代进口的商品为重心的经济发展战略。
进口替代作为一种发展战略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事实上,后起的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等在其经济发展的初期,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过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当时的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是早期的贸易保护主义理论。早期的保护主义经济学家如英国的重商主义者、德国的李斯特、美国的汉密尔顿等,就主张保护本国的民族产业,以替代外国的进口商品。二次大战后的初期,进口替代又成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这一新的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是以阿根廷的劳尔·普雷维什 (Raul Prebisch) 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所提出的“依附论”。该理论认为,目前的国际经济体系是为少数作为中心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服务的,而作为外围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是依附于发达国家的,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发达国家的剥削和控制。要摆脱这一困境,发展中国家就必须脱离国际经济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经济能够更好地符合本国的利益。而要建立独立的经济体系,关键就在于发展替代进口的民族工业。
根据所发展的替代进口工业侧重点的不同,可以把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低级消费品的替代。在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实施初期,一般是发展低级消费品 (主要是劳动密集商品) 的替代工业。
(2) 中间投入品的替代。在低级消费品的替代阶段,生产低级消费品所需的一些零部件、半成品等投入仍然是需要进口的,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一国可以逐步发展这些零部件、半成品的制造业,以提高本国低级消费品工业的自给率。
(3) 资本和耐用消费品的替代业。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一国可以开始发展制造业所需的基础工业部门,如钢铁工业、化工和石油化工之类的冶炼工业,机器设备、船舶之类的资本货物制造业,以及像电视、汽车业之类的耐用消费品部门。这些部门的普遍特点是所需资金规模大,技术水平要求高。
要发展进口替代工业,通常意味着需要采取保护主义的措施,因为在出口国家已存在较为成熟的同类工业的情况下,进口国新建的替代工业部门是很难和它们竞争的。基于同样的理由,进口替代战略往往还意味着国家干预经济,即由国家对进口替代工业给予各种优待和支持。一些实行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还吸引大量的外资以满足进口替代工业对资金的要求,不过,为了不使本国新建的进口替代工业为外国资本所控制,这些国家多数只欢迎外国贷款,而不欢迎直接投资。
二次大战后采用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在战后初期经济发展曾取得很大的成绩,但在70年代以后,这些国家中的大多数都遇到了困难,出现经济发展停滞现象。当人们把这些国家同采取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发展中国家相比较时,这点表现得尤其明显。世界银行在其 《1987年世界发展报告》 中,考察了41个发展中国家在1963~1985年间的经济发展情况,结果表明采取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通货膨胀率、收入分配、工业化水平等重要经济指标上,均远逊于采用出口导向战略的发展中国家。
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由于进口替代通常意味着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和国家干预经济,使得采取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国内的市场扭曲程度往往大于采取出口导向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在这些国家,替代进口工业的选择往往不是由市场自发决定,而是由政府主观挑选的,其结果是所选择的替代进口工业往往是并不适合效益原则的。例如某些小国地狭人少,却也发展大型的替代进口工业,结果由于国内市场狭小,生产缺乏规模效益而亏损。为了扶持本国的进口替代工业,采取进口替代战略的发展中国家政府给予有关企业巨额的补贴及其他许多优惠,甚至直接出面举办国有企业,并通过限制进口来防止国外企业竞争,使得进口替代企业没有一个竞争的环境,以致其效率始终无法提高,产品质次价高,成为永远长不大的 “婴儿产业”,达不到其发展独立民族工业的初衷。
(2) 由于人为扶持的进口替代工业耗资巨大,又缺乏效率,使其只能依赖政府长期巨额补贴才能生存,结果导致政府财政巨额赤字,进而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
(3) 由于忽视发展出口,导致外汇收入不足,使得发展替代进口工业所需的原材料、技术和资本设备进口因外汇缺乏而得不到保证,造成巨额国际收支逆差和沉重的外债负担,最终使进口替代战略难以维持。在初级进口替代阶段,由于所替代的是技术要求较低的低级消费品,故这一问题尚不是很严重,但随着进口替代的升级,该问题会日益突出。
(4) 由于多数实行进口替代战略的发展中国家,都以资本密集的制造业作为替代的重点,因此进口替代战略较之以发展劳动密集产业为重点的出口导向战略对多数人民的福利影响少,从而不利于收入分配的平均化。加上在发展进口替代战略方面政府的干预程度比较大,故贪污腐化现象也更为严重,更加剧了社会不公。
尽管进口替代战略在战后的实施效果不佳,但并不意味着该战略毫无可取之处。其实这一战略在政策目标上还是正确的。因为发展中国家如果不发展自主的民族工业,并将其不断地升级换代,发展中国家就不可能实现经济现代化。事实上十八九世纪的美国和德国、二战后的日本等国都采取过进口替代战略,并因此成为后起的发达国家,战后韩国也曾采取过这一战略。关键在于该战略的实施方法,世界各国实施进口替代战略成败的经验教训表明,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要获得成功,一是要选择好合适的替代部门重点,并在合适的时候使替代部门升级换代,要避免急于求成。二是要在政府扶持的同时依旧维持市场竞争,即使无法引进国际竞争,也应保证充分的国内竞争。三是要在发展进口替代工业的同时积极扩大出口,特别是及时将进口替代部门转化为出口部门,以换取进口替代战略升级所需的宝贵的外汇。

☚ 期货与期权   贸易战 ☛
进口替代

进口替代

指某一国家为了减少本国经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采取用本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替代同类进口商品的一种战略措施。采取这种措施可以使本国的经济趋于稳定,扩大劳动就业,节省外汇支出,提高自给能力,减少国际经济政治不利因素的干扰。但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本国某些落后的工业产品。

☚ 转手贸易   转口贸易 ☛
进口替代

进口替代import substitution

参见“次级内向”。

☚ 次级外向   出口鼓励 ☛
进口替代

进口替代

“出口替代”的对称。采用国产商品代替进口商品的策略。西方发展经济学所阐述的一种内向型工业化发展战略模式。采用进口替代的目的在于提高国内工业化水平和产品的国产化的水平,以减少本国对国外市场的依赖,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进口替代往往要相应采取一些限制进口的措施,如实行保护性的关税壁垒和进口限额等措施。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开始确定的进口替代产品主要是消费品,如纺织品、加工食品和家用电器等; 随后发展到部分重化工业产品。发展中国家在进口替代战略指导下发展起来的民族工业,一般说来,技术水平低下,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亦较低。而且,由于本国原有工业基础薄弱,产品质量较差,某些部门的产品尽管可以减少对进口制成品的依赖,但某些重要零部件或关键性的生产线仍需不同程度的进口。因而,任何一个国家的进口替代都不可能是完全的,而只是引起进口结构发生变化。随着民族工业的不断发展,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实行一段时期的进口替代战略之后,便逐渐实行出口替代战略。

☚ 适用先进技术   出口替代 ☛
进口替代

进口替代

参见 “第一次进口替代”。

☚ 劳工保险条件   进口管制 ☛
0000125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7:5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