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祖畸形
返祖畸形是出生儿呈现人类远祖所具有的一些解剖特征的现象。人类是由低级动物逐渐演化,最后由古猿进化而成的。某些猿类的特征,如全身多毛、有尾巴、胸部和腋下多乳头等均是返祖的表现。颈部鳃瘘、耳前窦道等也应认为是一种返祖现象。因人类胚胎保存了鱼类的鳃弓组织,如发育不全即出现鳃源性瘘。
人的胚胎早期,尾端有一个突起,发育过程中,最末几节尾椎骨逐渐退化,故出生时无尾巴。胎儿5个月时,除手掌和足底外,全身长满胎毛,7个月时胎毛开始脱落。如发育异常,尾椎骨不退化,胎毛不脱落,即会出现有尾或多毛的返祖畸形。人体细胞核染色体上存在着发育祖先特征的基因,如长尾基因、多毛基因等……。但也有抑制调节这些性状发育的基因。一般抑制调节基因占优势,小儿不出现尾巴或多毛。但由于妊娠期某些因素,如物理、化学、代谢等的影响,可出现基因突变,使抑制调节基因失去作用,那些发育远祖特征的基因又可重新起作用而出现返祖畸形。
返祖现象的传递,多认为是一种隐性遗传。以多毛为例,若正常人的毛发是由(H)基因决定,多毛现象则是由多毛隐性基因(h)决定,只有两个隐性基因(hh)相结合才出现多毛现象。若为(Hh)时,则不出现多毛现象。人类带有多毛基因(h)的个体可能不多,因而毛孩子也十分罕见。如父母中有一个是毛人,带有两个多毛基因(hh),如巧遇对方是一个多毛基因(Hh)携带者,虽毛发正常,所生之后代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有两个多毛基因(hh)的毛孩,另一种是带有多毛基因(Hh)的正常儿。
尾返祖现象是在出生时骶尾部可见一条长短不等的尾巴,通常有毛,内含几节能活动的尾椎,小儿哭闹发怒时可竖起。治疗仅需切除。
多毛返祖现象的病儿称多毛儿 (图),除手掌、足底以外,全身布满致密的长毛,可达10cm以上。额部毛发与眉毛很接近,眉毛和睫毛非常长。除口唇和鼻尖外,面部也长满毛,但腹部毛一般较少。目前尚无治疗方法。为美观或生活方便,可定期修剃面部毛发。

多毛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