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迎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迎亲2827旧时结婚时新娘家安排专人去迎接新郎、伴郎。晋语。山西忻州〖〗。亲热。客话。广东梅县。《客家情歌精选1900首・两人结来千年情》:「同妹迎青又~,还有哪人畀郎贪,阿哥食过蜜糖水,样般食得蔗尾甜。」

迎亲yíngqīn

〈动〉结婚时男家到女家迎接新娘:迎亲队伍︱迎亲乐曲。

送亲;迎亲

○送亲sòng qīn

(动)结婚时女方亲属送新娘到男家:~的人群|~的场面|大家抢着去~。

●迎亲yíng qīn

(动)结婚时男家用花轿鼓乐等到女家迎接新娘:~的队伍|~的鞭炮声|明天一早去~。

招亲←→迎亲zhāo qīn ← → yíng qīn

招亲:招人到自已家里做女婿。也叫“招赘”。
迎亲:男家到女家迎接新娘。
【例】 他没有儿子,招亲一个外地小伙子为婿。去春曾托便口来说小妃达于归之年,子充得便,即将西来迎亲。(徐兴业:《金瓯缺》)

迎人

迎人

迎接新娘:接亲
 结婚时男方到女方家迎接新娘:迎亲
男方至女方家接新妇完婚:迎娶
 迎娶新人:迎新
 迎接皇帝:迎銮 接驾
迎接帝王车乘:赴驾
迎接天子车驾:迎驾 迎跸
迎接来者,送走去者:迎送 迎递 迎将迎遣 迎饯 请谢 迎来送往
(迎接来人:迎人)

☚ 迎接   迎客 ☛

婚事

婚事

亲事 姻事 喜事 红事 鸣雁 亲情 终身 婚姻 百年好事
男女婚事:大事 婚嫁 绸缪束薪
称子女婚嫁事:向平愿 向平之愿
婚丧之事:红白喜事
向对方提议婚事:提婚 捉婚 问亲 题亲 论昏
男家或女家向对方提议结亲:提亲
商议婚姻:议婚 议亲
选择婚姻:择婚
选择女婿:择婿 跨凤 牵丝 牵红(牵红线;牵红丝)
选择妻子:择妻 牵丝 牵红(牵红线;牵红丝)
择婚困难:高不成,低不就
请求对方和自己结婚:求婚 觅婚 请婚请昏 访婚 问肯 问亲
男子借到集市上交换货物的机会向心爱的女子求婚:抱布贸丝 贸丝抱布
表示求爱或求婚不成:汉皋失佩 汉皋佩失 汉皋佩失 汉皋失佩
同意结成婚姻:许结朱陈
缔结婚姻关系:联婚
缔结良姻:种玉
表示结成美满婚姻之事:倚玉之荣
为缔结良缘创造条件:种玉蓝田
确定婚期:下亲
男方到女家迎接新娘:迎亲 迎婚 迎娶迎妇 接亲 发迎会亲
女方亲属送新娘到男家:送(送人;送女;送亲;送嫁;遣送)
办完子女婚事:毕娶 毕婚嫁
子女婚嫁事毕:向平(向平愿了)
(有关结婚的事:婚事)

另见:喜事 婚姻 家庭 彩礼 介绍人媒人 说合 订立

☚ 婚姻   做媒 ☛

各种状况的妇女

各种状况的妇女

已婚妇女:堂客 生人妇 有夫之妇
指已婚妇女:婆娘 婆姨
称已婚妇女:氏(李~;王刘~)
已婚的年轻妇女:小妇 少妇 媳妇
刚结婚的妇女:亲(说~;迎~) 新妇 新媳妇
年轻漂亮的新妇:桃夭新妇
怀孕的妇女:孕妇 妊妇 双身子
生育的妇女:产妇 蓐妇
生儿育女的妇女:母亲
有子女的妇女:母妇
贫穷的妇人:贫妇 荆笄
贫苦人家的妇人:青裙缟袂
被弃的妇女:箧扇
再婚的妇女:白媒

☚ 各种年纪的妇女   寡妇 ☛
迎亲

迎亲

迎亲由男方父母确定结婚日期,请媒人转达,并依俗送礼,这是“送日子”。结婚日期确定后,双方即筹备婚、嫁。但城、乡间不尽相同,大体情况是:成亲的前一日,男女两家要备酒宴客,女方叫“上头酒”;男方叫“鸾轿酒”。乡间,男女各家要备专席请新人,父与子、母为女敬酒。女方出嫁前,城乡都盛行哭嫁,农村的要哭数日,并流传有“十杯酒”哭嫁词。新娘上轿前要吃“姐妹饭”,入轿多由长者驮入,轿出门,女家即泼水扫地,关门,“有娘镇房、爷镇堂”之说。农村,出村后要向村外一家讨火置于轿内。迎亲大都用花轿,富裕人家用四人抬,一般人家两人抬。民国时期,城镇一般用黄包车迎亲。

☚ 景德镇地方习俗   订婚 ☛
迎亲

迎亲

人类婚姻习俗之一,又称为“迎娶”。各个时代,各民族、各地区因为民俗习惯的不同,“迎亲”的具体形式也就有所差异。在我国汉族历史上,“迎娶”新娘是按照“六礼”中“请期”时双方约定的良辰吉日来进行的参见 “亲迎” 条。

☚ 聘金   哭嫁歌 ☛
迎亲

迎亲

婚礼习俗。俗称娶媳媳妇。良辰吉日,男方前往女家迎亲。届时,通知亲友,聘厨师、请堂客、剪窗花、贴喜联。新郎、新娘在婚礼举行前的清晨,在各自的家中都要“上头”,即挑选有福气的老者为之梳头,同时说一些吉利的话。新娘还要“开脸”(整眉光面)。迎亲时,富有之家准备新娘乘坐的四人抬花轿一顶,一般人家用母畜(骒马或草驴,不用骡子)迎娶。迎亲的人数必须是单数,而送亲的人数则为双数。迎娶之日由新郎、媒人、男女傧相携带四色彩礼、请柬、妆奁书前往女家,到女方家祖先香案前上香、献供品、奠酒、跪拜毕,新郎等人先归。随后,新娘着朱衣,戴盖头,佩红花,由喜相男子抱上轿(或马、驴),至亲好友送往男家,俗称送亲。迎亲时,需请一班“吹响”奏乐,营造喜庆气氛。男方派专人将新娘嫁妆箱、柜等送往男家。有的新郎弟弟在迎娶时专门去背嫁妆箱,背之前,要看视箱内所装嫁妆,要给背箱者赏“开箱钱”。女家要在箱内放“压箱钱”。迎亲时,要带“伴女钱”若干,用红纸包裹。到女家后,由女家散发“伴女钱”。轿夫“起轿”时,男女双方都要赏轿夫礼品(多为钱币),名曰“起轿钱”。新娘离家的时候要哭,意在“赶煞”,表示不忍离别亲人之意。迎亲路上若遇其他人家的迎亲队伍,则互换手绢等小礼品,以防“相冲”。迎亲的路线除中间大路外,在男女双方所处的村庄内,尽量不走重路。男方在大门外设桌案,焚香一炷,上放一只升斗,装满粮食,贴上“喜”字,升子内放尺子、剪子、锥子、秤、擀面杖各一件,妇女黑色丝包头一方,花绣鞋一双,镜子一面,酒壶一个,酒杯两个,酒壶用红纸封顶,插筷子二双,两个酒杯以红线相连,两端各系一个铜线,放于酒杯内(此为新郎、新娘合卺、喝交杯酒、吃交桌饭时所用。红筷子表示早生贵子,人口兴旺)。桌底悬水桶一只,盛满泉水为新媳妇三日下厨做试手面时用。新娘将到,门外奏乐,鸣放鞭炮迎接。新娘到男家门口,足不履地,或用毡毯铺地,新郎将“斗”抱至洞房,按新娘宜坐方位安置好,将水桶提入厨房备用。由喜相男子将新娘从轿中抱出,抱进洞房后,面“斗”安坐。洞房门口设有大火一盆,抱“轿”者必踏越其上,再由两个“福命双全”的伴娘接待和陪伴新娘。女方送亲者,由专人迎接,先至庭房上香、行礼,再待以茶点筵席。其他亲友恭贺者接踵而至,以新郎之外家为上宾,贺礼亦最丰。还要将新娘嫁妆箱柜放于院中,启开让众人参观,谓之“摆嫁妆”。新娘娶来后,择吉时结发拜堂。拜堂前,先为新娘统妆“上头”(即将发辫改挽成高髻,俗称“纂纂”,即所谓“结发”),俗叫“破面”。先由新郎用擀面杖挑去新娘的盖头,“上头”者打开发辫,新郎先梳三次,篦三次,后由“上头”者梳篦,挽成“纂纂”,用细线绞去新妇脸上的汗毛,俗称“拔脸”,擦脂敷粉,梳妆已毕,从此淑女便成佳妇。未“上头”前,属避相之人,不能见新娘。送亲之人待筵席毕,二三人代表娘家到新房对女儿嘱咐安慰,再全体至庭堂行礼告别。傍晚,男女傧相引新郎入洞房。安排新郎新娘喝交杯酒,吃交桌饭。至此,婚礼过程结束, “六礼告成”。

☚ 提话   闹新房 ☛
迎亲

迎亲

即亲迎,古代结婚六礼之一。为新婿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
迎亲习俗起源甚古,唐杜佑《通典·第十八·天子纳妃后》载:“夏亲迎于庭,殷于堂。周制限男女之岁定婚姻之时,亲迎于户。”北朝迎亲有催妆之俗,有夫家百余人挟车,俱呼“新妇催出来”,其声不绝,登车乃止,并结青庐行交拜礼的记载。唐代迎新妇,要以粟3升填臼,用席1张盖井,果3斤塞窗,箭3支置户上。新娘上车,新郎骑马绕车3匝。新妇入门,舅姑以下皆从便门出,再从正门入。到了宋代迎亲仪式更为繁杂,有挂帐、催妆、起担子、撒谷豆、踏席、跨鞍、牵红、坐富贵、撒帐、饮交杯酒等俗。明清仍袭宋制。到民国乃至现代,亲迎多由媒妁或小叔代迎,新娘则冠帔登轿,或由尊长、兄弟抱上轿,母亲、姐妹等以哭相送。有亲兄弟伴送至婿家者,也有男女双方的亲友迎送于中途的。
迎亲礼仪,包括发轿到接轿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发轿或在头天或在当天,坐轿人或为新郎或为孩童。上轿是新娘一生中最为隆重的仪式,礼制繁复。接轿是迎亲中的最后仪式。

☚ 下定   接轿 ☛

迎亲ying qin

send a sedan chair over to the bride’s home to bring her over

迎亲

fetching the brid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6: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