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过香积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过香积寺 过香积寺
关于“香积寺”,《长安志》载云:“长安县:开利寺在县南三十里皇甫村,唐香积寺也。永隆二年建,皇朝太平兴国三年改今名”。“过”字,犹云“拜访”。此诗题云“过香积寺”,主要写的是一路上之情景,香积寺的景况倒在其次了。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诗一起首,就将读者的视野带入了过访香积寺的行程之中。“不知”二字,极富洒脱之神韵,与全篇佛禅之境相应。诗人信步徐来,走不数里,便已身在云雾缭绕的山峰之中了。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此二句写过香积寺途中深山密林中的情景。前一句诉之视觉,只见古木参天,小径无人;后一句诉之听觉,只闻有钟磬之音,不知从何处飘来,在深山中隐隐回荡。“无人”、“何处” 皆为妙语,它们承首句之 “不知”二字,共同构成了一种幽微琼邈的神境。“泉声咽危石,日邑冷青松”二句承上反复渲染荒僻幽静之境,视角与手法却又翻新出奇。“古木”一联是顺序而成,而此联为倒装。但如按原次序作: 危石泉声咽,青松日色冷,则逊色得多。作倒装句,突出了 “泉声”之音响和“日色”之色彩,同时,又使“咽”和“冷”两字醒目突出,使人顿入境界: 那美妙的清泉淙淙地流淌着,时而遇到了危石耸立,阻遏着流泉,发出幽咽之声。这幽咽的泉音与隐隐的钟音合谐奏鸣,一远一近,仿佛是一曲抒情的立体声奏鸣曲,忽起忽伏,袅袅婷婷,构成了绝美的音响意象; 此时,一抹残阳,将它昏黄的色彩涂洒在青翠的松木林间,使人顿生“冷”意。苏东坡在《书蒲永升画后》曾载画师蒲永升,“嗜酒放浪,性与画会”,“尝与余临寿宁院水,作二十四幅,每夏日挂之高堂素壁,即阴风袭人,毛发为立”。王维此数句,古木深山、钟音泉咽、日色青松,活脱一幅有声山水画卷。此画经诗人最后一笔挥洒而出,顿生无限 “冷”意。这不仅是诗人面对自然而产生的心理感受,而且这种感受也传导给了读者,使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尾联“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自然是已到香积寺的景况。“薄暮”二字,呼应上句“日色”,点明时间。因已到香积寺,与之相应,自然就多是佛教的气氛。于是,香积寺前的潭水,也就写成了“空潭”。而诗人的心里,也满是涅槃意境:“安禅”,即打坐、禅坐,以达到心静。所谓“山林树下,安禅静默”是也。“毒龙”,《涅槃经》载:“但我住处,有一毒龙,其性暴急,恐相危害”。佛教中曾有故事,说曾有一毒龙藏身水潭,屡次害人,后为高僧佛法制服。但此处之毒龙,主要还是指心中之毒龙,即所谓“六根不净”的种种欲念。诗人刚经历了自然界静美的洗礼,又步入了肃穆庄严的香积高寺,自然产生了永绝尘念、皈依佛门之想。清人赵殿成在此诗之下曾作按语云:“此篇起句极超忽,谓初不知山中有寺也,迨深入云峰,于古木森丛人迹罕到之区,忽闻钟声,而始知之。四句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矣。或谓上一句喻心境之空灵动宕,下一句喻心境之恬淡清凉,则未免求深反谬耳。毒龙宜作‘妄心’譬喻,犹所谓‘心马情猴’者,若会意作降龙实事用,失其解矣”(《王右丞集笺注》),可谓切中肯綮。 ☚ 鸟鸣涧 李白 ☛ 过香积寺(唐)王维
【题解】 香积寺又名开利寺,在长安县潏、滈两河交汇处的香积村。唐神龙二年(706),佛教净土宗为纪念第二代祖师善导,在其墓塔旁建造的寺院。寺内有13层高塔一座(今存11层),通称善导塔。现建筑除砖塔外,皆为清人建,大殿内存放的善导大师像,是1980年善导圆寂1300周年时,日本佛教徒所赠。香积寺在长安县南神禾原上,离终南山尚远,附近无“云峰”可言,大概诗人不知古寺所在而误入终南“云峰”之间,所写之处人迹罕到,别有洞天,作者则随缘而住,以一种恬然心境描绘了深山的幽邃环境,但仍以香积寺为题。 【作者】 王维,唐代诗人,生平见前河南《宿郑州》诗。 【注释】 ①径:小路。②此句形容泉水在流过山石时发出幽咽的声响。危石:乱石。③此句谓深山林木葱郁,连照在其上的日光亦有寒意。④“薄暮”两句意为,薄暮傍晚,因寺旁空潭,想起了佛制毒龙的故事,因此体悟到禅理的高妙。安禅,僧人坐禅时心身晏然入定,进入一种万念俱寂的境界。制毒龙,谓克服妄想。《法苑珠林》: “西方山中有池,毒龙居之。昔五百商人止宿池侧,龙怒,汛杀商人。槃陀王学婆门咒,就池咒龙,龙悔过向王,王乃舍之。” 过香积寺
【释】 1.积香寺:故址在今陕西长安县南。 2.泉声句:泉水流经岩石发出幽咽的声音。咽:声音因阻塞而显得低沉。孔稚圭《北山移文》:“石泉咽而下怆。” 3.曲:指空潭曲折隐蔽处。安禅句:谓却除杂念身心进入宁静空寂的境界。安禅:心定神宁,别无他念。毒龙:唐释道世《法苑珠林》:“西方有池,毒龙居之。昔五百商人止宿池侧,龙怒泛杀商人。陀王学婆门咒,就池咒龙,龙悔过向王。王乃舍之。”又《涅经》:“但我住处有一毒龙,其性暴急,恐危害。”这里毒龙指意念欲望。 【译】 不知香积寺在哪座山中, 走了数里,就进入了白云缭绕的山峰。 四周是一株株古老的树木, 杂草丛生,踏不出人行的小径。 在那幽静的山林深处, 隐隐传来飘渺的钟磬。 陡峭的巨石,阻遏了泉水, 发出呜呜咽咽的响声。 日光的背影,使青松 的色调有几分冷。 日暮时分,独自在空寂的潭边, 安禅入定,以治伏尘俗的毒龙。 【评】 人评王维诗“诗中有画”、“画中有乐”、“画中有禅”。此诗其 画面感、音乐感、禅意感三者并俱。“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以及“日色冷青松”的色彩、光线,均使人称叹其为丹青圣手;“深山何处钟”之钟磬余音、飘飘袅袅、伴着身边危石所激遏起的湍湍泉声,也真让人为之沉醉。结句道出“安禅制毒龙”的感受,又将一切丹青画趣,弦竹雅乐归入万念俱寂的佛理禅机。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①?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②。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③。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香积寺在今陕西长安县南三十里。诗中极写香积寺所在地的幽深荒凉。俞陛云《诗境浅说》云:“常建《过破山寺》,咏寺中静趣;此诗咏寺外幽景;皆不从本寺落笔。游山寺者,可知所着想矣。” 【注释】 ①四句意谓原不知香积寺在何处,偶然进入数里之遥的云雾缭绕的山峰间,在古木葱茏人迹不到的深山里,不知何处传来了钟声,原来香积寺就在这里! ②二句极写深山幽静僻冷。意谓泉水流经高险的山石时声音幽咽,阳光照射青松却有冷意。张谦宜《斋诗谈》卷五云:“泉遇石而咽,松向日却冷,意自互用。”③二句因寺旁空潭而想到佛教典故。《涅盘经》云:“但我住处,有一毒龙,其性暴急,恐相危害。”意谓潭曲本是毒龙之窟,现已潭空,想必毒龙已被高僧制服。一说,佛之前身为毒龙,危害众生,受戒后,忍受猎人剥皮,小蚁噬身,身干命绝,果能成佛(见《大智度论》卷一四)。则毒龙喻人之欲念,谓高僧能坐禅入定,克服妄想,收敛欲念。 过香积寺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王维 ←上一篇:归嵩山作 下一篇:汉江临眺 → 诗词简介: 香积寺又名开利寺,在长安县潏、滈两河交汇处的香积村。唐神龙二年(706),佛教净土宗为纪念第二代祖师善导,在其墓塔旁建造的寺院。寺内有13层高塔一座(今存11层),通称善导塔。现建筑除砖塔外,皆为清人建,大殿内存放的善导大师像,是1980年善导圆寂1300周年时,日本佛教徒所赠。香积寺在长安县南神禾原上,离终南山尚远,附近无“云峰”可言,大概诗人不知古寺所在而误入终南“云峰”之间,所写之处人迹罕到,别有洞天,作者则随缘而住,以一种恬然心境描绘了深山的幽邃环境,但仍以香积寺为题。
过香积寺王 维
【原诗今译】
【鉴赏提示】 这是一首描写景物的游览诗。香积寺在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南子午谷中,又名开利寺,今犹存。诗人大概是第一次到这里游览,路径不熟,所以诗中多用疑问和猜测的口气,同时也因为是第一次,所以对沿途的景物特别感到新奇,印象也特别深刻。 首联两句说我只听说过香积寺,但不知究竟在哪里,入山数里,走进了云雾缭绕的山峰中。颔联两句说山间古木森森,人迹罕见,我正在迷惑迟疑间,蓦然间不知从哪里传来了悠扬的钟声。“何处钟”承首句“不知香积寺”而来,正因为诗人不知寺院在何处,所以也就不知道钟声来自何方。但这只是当时瞬间感受的实录,事实上,诗人由数里云峰、古木无径的深山之中,最后找到香积寺,还是依靠这古刹钟声的导引召唤。只不过诗人将缘钟觅寺的情节省略掉了,集中而突出地表现山行中刹那间的感受。 诗人此行是去佛寺游览礼拜,旅途中的渺渺云峰、森森古木,同时也象征着心灵上的迷茫恍惚,无所适从,依稀隐约的钟声把诗人从困顿妄想的状态中唤醒,启悟了他的禅心灵性,从灵魂深处去捕捉那神秘的节奏,感受禅定所带来的愉悦。但是由于诗人写得空灵超脱,如野云孤飞,不着迹象,所以这一层隐意反不易被读者看破。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这两句都是倒装句子,意思是说山泉因受到高险石头的阻挡,发出低沉的响声,深山松林,一片葱郁,气候阴凉,就连那照在青松上的阳光也给人寒冷的感觉。“咽”与“冷”极传神,见用字之妙。写泉声着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绘日色用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这就是前人常说的“诗眼”。这两句还利用古代汉语的特点,省略了介词,词性活用,没有时态变化,使空间意象并发映出,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语言指义前的多层空间关系和兴象的复义效果,暗示出一种超越时间、因果关系静观体知的禅趣。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这两句是说深潭本是毒龙潜居的地方,傍晚我见到潭中已空,想必毒龙已被高僧制服了。安禅,指佛教徒坐禅时心神安定,别无他念,一心向佛。毒龙,指人的邪思妄想。末两句借用佛典,表明闻法悟道后身心晏然,入于禅定,降伏妄想之意。 这首诗题为 “香积寺”,但并没有正面渲染寺院庙宇的宏伟庄严,而是采取侧面烘托、暗示的方法,不言山寺,而山寺自在其中,达到了深山藏古寺,欲隐弥彰的艺术效果。虽着意描写了山中的幽静,但并没有一味地从寂静无声上用力,反而特别地指出隐隐的钟声和呜咽的泉声,这样非但没有扰乱整个环境的幽静,反而更增添了丛林古寺的僻静之感。从动静的矛盾关系讲,这就是通常所讲的 “鸟鸣山更幽”;从哲理上讲,就是愈闹则愈静的禅理。 这首诗在结构上也很有特点。首句用一否定词“不”领起,极超忽高妙,第四句从文意上本应与首句相接,谓未见寺而闻钟,感到诧异,但在二、三句分别插入“数里云峰”、“古木无径”两个景语,这样,不单使人觉得路途幽长曲折,语意也显得婉转迂回了。使一、四两句在起承连接中极尽变化之能事。诗的最后两句,由景入理,归旨佛法,但因“薄暮空潭”仍为眼前环境,神秘的宗教体验过程用触景感物的形式表现出来,过渡浑然无迹,没有截分两橛之感。所以全首仍为整体,浑成一片,虽有奇句,不碍自然。 过香积寺王 维
香积寺在今陕西长安县南皇甫村(参见郑洪春《香积寺考》,载《人文杂志》1980年第6期)。全诗写出了香积寺的景色和诗人薄暮到寺的感受。前四句谓,初不知山中有寺,及深入云峰,于古木森沉、寂无人踪之地,忽闻钟声,方始知之。此四句未正面写佛寺,而佛寺之深僻、幽静,已宛然若现,足见作者的运思之妙。赵殿成说: “此篇起句极超忽……四句一气盘旋,灭尽针线之迹,非自盛唐高手,未易多觏。”也指出了此诗起首四句的妙处。接下二句,写山泉阻于危石,发出鸣咽之声;日色照在青松,给人清冷之感。此二句笔墨简净,刻绘精细,进一步表现了山寺的幽深。其中“咽”字、“冷”字,工于锤炼,见出用字之妙,即昔人所谓 “诗眼” 是也。末二句掺入禅语,谓已薄暮至寺,静对清澈潭水,妄念顿消。安禅,谓入于禅定。“禅”意译“静虑”,“定”谓心专注一境而不散乱,“禅定”指一种令心宁静专注、观想特定对象而获得佛教悟解的思维修习活动。毒龙,喻世俗的妄念。《禅秘要法经》卷中云:“今我身内,自有四大毒龙无数毒蛇……集在我心,如此身心,极为不净,是弊恶聚,三界种子 (产生世俗世界各处现象的精神因素),萌芽不断。”盖佛教认为,世俗的妄念烦恼,能危害人之身心,使不得解脱,故以毒龙譬之。 王维是唐代的山水画艺术大师,又是一位笃诚的奉佛者。此诗是王维的山水名篇之一,前六句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了一个幽深、静谧的境界,那么,这前六句所勾画的境界与末二句所掺入的禅语,有何联系?在诗人的心目中,这样一个幽深、静谧的境界,正是 “静虑”的极好去处。他心逐境寂。安禅入定,忘掉了现实的一切,制服了世俗的妄念。何谓世俗的妄念?在佛教看来,与佛教“真理”相抵触的思想、情绪,即是妄念。例如饮食、男女、财、名等欲望,佛教认为它们是使众生沉沦生死苦海不得解脱的根源,即属妄念。又如佛教讲“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虚幻不实,如果你以为物质世界真实存在,也属妄念。佛教认为,通过“禅定”的修习途径,即可静心息虑,灭除妄念烦恼,获得佛教悟解,故曰“安禅制毒龙”。 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云:“王右丞诗不用禅语,时得禅理。”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像这样掺入禅语的作品很少。虽然它们不用禅语,却常常隐寓着某种禅理。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多着力创造一种寂静清幽的境界,诗人就是借助这一境界,来寄寓某种禅理的。其中的具体内容,大多表现为一种离尘绝世、超然物外思想、精神。上面说过,此诗前六句,勾画出了一个远离尘嚣的寂静境界,由此诗的以“安禅制毒龙”作结,即可使我们悟出这一境界所寄寓的禅意——出世离俗之念。王维的其他一些山水田园诗刻画的类似境界所寄寓的禅意,大抵也是如此。 《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关于“香积寺”,《长安志》载云:“长安县:开利寺在县南三十里皇甫村,唐香积寺也。永隆二年建,皇朝太平兴国三年改今名”。“过”字,犹云“拜访”。此诗题云“过香积寺”,主要写的是一路上之情景,香积寺的景况倒在其次了。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诗一起首,就将读者的视野带入了过访香积寺的行程之中。“不知”二字,极富洒脱之神韵,与全篇佛禅之境相应。诗人信步徐来,走不数里,便已身在云雾缭绕的山峰之中了。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此二句写过香积寺途中深山密林中的情景。前一句诉之视觉,只见古木参天,小径无人;后一句诉之听觉,只闻有钟磬之音,不知从何处飘来,在深山中隐隐回荡。“无人”、“何处” 皆为妙语,它们承首句之 “不知”二字,共同构成了一种幽微琼邈的神境。“泉声咽危石,日邑冷青松”二句承上反复渲染荒僻幽静之境,视角与手法却又翻新出奇。“古木”一联是顺序而成,而此联为倒装。但如按原次序作: 危石泉声咽,青松日色冷,则逊色得多。作倒装句,突出了 “泉声”之音响和“日色”之色彩,同时,又使“咽”和“冷”两字醒目突出,使人顿入境界: 那美妙的清泉淙淙地流淌着,时而遇到了危石耸立,阻遏着流泉,发出幽咽之声。这幽咽的泉音与隐隐的钟音合谐奏鸣,一远一近,仿佛是一曲抒情的立体声奏鸣曲,忽起忽伏,袅袅婷婷,构成了绝美的音响意象; 此时,一抹残阳,将它昏黄的色彩涂洒在青翠的松木林间,使人顿生“冷”意。苏东坡在《书蒲永升画后》曾载画师蒲永升,“嗜酒放浪,性与画会”,“尝与余临寿宁院水,作二十四幅,每夏日挂之高堂素壁,即阴风袭人,毛发为立”。王维此数句,古木深山、钟音泉咽、日色青松,活脱一幅有声山水画卷。此画经诗人最后一笔挥洒而出,顿生无限 “冷”意。这不仅是诗人面对自然而产生的心理感受,而且这种感受也传导给了读者,使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尾联“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自然是已到香积寺的景况。“薄暮”二字,呼应上句“日色”,点明时间。因已到香积寺,与之相应,自然就多是佛教的气氛。于是,香积寺前的潭水,也就写成了“空潭”。而诗人的心里,也满是涅槃意境:“安禅”,即打坐、禅坐,以达到心静。所谓“山林树下,安禅静默”是也。“毒龙”,《涅槃经》载:“但我住处,有一毒龙,其性暴急,恐相危害”。佛教中曾有故事,说曾有一毒龙藏身水潭,屡次害人,后为高僧佛法制服。但此处之毒龙,主要还是指心中之毒龙,即所谓“六根不净”的种种欲念。诗人刚经历了自然界静美的洗礼,又步入了肃穆庄严的香积高寺,自然产生了永绝尘念、皈依佛门之想。清人赵殿成在此诗之下曾作按语云:“此篇起句极超忽,谓初不知山中有寺也,迨深入云峰,于古木森丛人迹罕到之区,忽闻钟声,而始知之。四句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矣。或谓上一句喻心境之空灵动宕,下一句喻心境之恬淡清凉,则未免求深反谬耳。毒龙宜作‘妄心’譬喻,犹所谓‘心马情猴’者,若会意作降龙实事用,失其解矣”(《王右丞集笺注》),可谓切中肯綮。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