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夏、金的文字liao xia jin de wenzi
辽、夏、金朝根据本民族语言特点, 借用汉字或回鹘文字的笔画、形式分别创制了自己的文字, 称契丹文、夏文和女真文。
辽创制的契丹字有大小两种, 大字为辽太祖时突吕不创制。《辽史》卷75《突吕不传》谓: “及制契丹大字,突吕不赞成为多。”契丹大字是依据汉字隶体偏旁为之, 几个音符构成一个方块字, 约成于神册五年(920)。契丹小字由迭剌创制。相传迭刺熟悉回鹘字,故仿而为之。小字的字体仍为方形, 但笔画简单, 不再以方体字为单位, 而是以方体字为一字缀, 几个形成一个契丹字, 略似拼音, 书写形式自上而下。契丹大小字均已失传, 编译的汉文著作也多散佚, 现保存下来的多数是石刻摩崖或碑碣。当时大小字多在契丹文人中使用。
夏所创制文字称西夏文, 创制者是野利仁荣, 约有6000字左右。字体有篆、楷、行、草几种,元时仍存在, 称河西字。明代也印行过西夏文佛卷。西夏文字体结构似汉字, 也为方形, 字笔画多左撇。造字以会意合成,会意字较多。多直接从音意上借用汉字,结构可分为干、头、下、左、右等部位。《文海》、《番汉合时掌中珠》、《音同》等字学书籍现仍存, 西夏文文献保存下来的也较多。西夏文创制后, 多使用于公私文书,经卷也多有用西夏文印制者。西夏文碑刻亦多。
女真人建国初期无文字, 常利用契丹文字读写女真语, 所谓“国势日强, 与邻国交好, 乃用契丹字”。(《金史》卷73《完颜希尹传》)后金太祖阿骨打命观都之子完颜希尹创制女真文字,完颜希尹仿效汉字,根据契丹文的创制原则,合本国语,制出女真文。天辅三年(1119)颁行。这是女真大字。“其后熙宗亦制女真字,与希尹制字俱行用,希尹所制谓之女真大字,熙宗所撰谓之小字”(《金史》卷73《完颜希尹传》)。小字颁行于天眷元年(1138),使用于皇统五年(1145)。现可见女真字仅一种,不知是大字,抑是小字。女真文曾用来编译大量汉文书籍,但均已失传。明代仍有女真文使用,有《华夷译语》、《女真译语》等字书,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中也录有明代女真文。现还保存许多女真文石刻,镜、印、牌符等题识亦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