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边际效用价值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边际效用价值论theory of margin al utility value简称边际效用论,亦称主观价值论。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主张边际效用决定商品价值的理论。以奥地利门格尔(K.Menger,1840~1921)为首的一批经济学者于19世纪70年代初提出。门格尔的学生,奥地利的维塞尔(Friedrich von Wieser1851~1926)首先提出“边际效用”一词,并与柏姆-巴维克(Eu-gen Bohm-Bawerk,1851~1914)一起发展了这一理论。主张边际效用决定商品价值。认为商品的价值并非商品内在的客观属性,而是人们对它的效用给予的主观评价;同时,价值的形成,还要以商品的稀少性为前提。只有人们主观心理上认为该商品有效用,并具有稀少性时,它才会有价值。而衡量价值的尺度不是商品的最大效用,而是最后的,也就是最小的效用,即边际效用。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理论中心的学派,统称为边际效用学派。 边际效用价值论又称“主观价值论”。一种以主观心理因素解释价值形成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理论。19世纪70年代初,由英国杰文斯、奥地利门格尔和法国瓦尔拉几乎同时提出。80年代由门格尔的门生维塞尔、特别是柏姆·巴维克发展成为完整体系。把效用解释为商品消费者欲望的满足程度。认为人们在消费时,每增加一单位商品所增加的效用是递减的,最后一单位商品(边际单位)的效用(边际效用)最小。商品价值是由边际效用决定的。 边际效用价值论Marginal Utility Theory of Value边际效用理论的核心部分。是19世纪70年代由门格尔、杰文斯、瓦拉尔等经济学家提出,并由威克塞尔、庞巴维克等经济学家发展、完善的一种以主观心理解释价值形成过程的西方经济理论。它认为,商品的价值是人们对商品效用的感觉和评价,效用是形成价值的必要条件,只有边际效用才能显示出因物品稀少程度的变化而带来的价值量的变动,边际效用是价值的尺度;消费者对某种物品的欲望会随其不断被满足而递减,边际效用决定商品每一单位的价值。可见边际效用价值论是以商品的边际效用衡量其价值。 边际效用价值论Marginal Utility Value Theory亦称“效用价值理论”。一种以主观心理解释价值形成过程的理论。在19世纪70年代初,由英国经济学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奥地利经济学家卡尔·门格尔和法国经济学家马利·埃斯普里·莱昂·瓦尔拉斯提出,后由奥地利经济学家欧根·冯·庞巴维克和弗里德里希·冯·维塞尔加以发展。该理论认为,商品价值决定于商品的边际效用。价值是人对商品效用的感觉与评价。效用是价值的源泉,是形成价值的一个必要而非充分条件,价值的形成要以物品的稀缺性为前提。一种物品要有价值,必须既具有效用,又具有稀缺性。物品只有在对满足人的欲望来说是稀少的时候,才可能成为人们福利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从而引起人的评价,表现为价值。衡量价值量的尺度是边际效用。供给相对充裕的物品即使具有很大的效用也不具有价值。因为该物品的相对充裕使一切需要完全得到满足以外,仍然有剩余的物品不能得到有益的使用,边际效用就是零,不具有任何价值。因此,决定物品价值的不是其总效用,而是边际效用。边际效用论者还提出了以主观价值论为基础的市场价格论,认为市场价格是在竞争条件下买卖双方对物品的主观评价彼此均衡的结果。 边际效用价值论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一种以主观欲望为出发点、以效用论为中心,以边际分析为方法的主观价值理论。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由奥地利的门格尔、英国的杰文斯和法国的瓦尔拉斯几乎同时提出,后来由奥地利的维塞尔和庞巴卫克加以系统发展。 边际效用价值论 边际效用价值论Marginal Utility Theory of Value按照西方微观经济学的解释,价值或者是不存在的,或者是无关紧要的。客观存在的或具有重要意义的只是价格。消费者对一定量的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称为需求价格,而这种需求价格取决于消费者对商品的边际效用。所谓边际效用即最后增加的那个单位商品所具有的效用。如一个人吃了三个面包就吃饱了,第三个面包的效用即为边际效用。由边际效用决定商品价值的理论称为边际效用价值论,也称主观价值论,是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相对立的。它的代表人物有奥地利学派的欧根·庞巴维克和弗里德利希·维赛克。 ☚ 局部均衡论 现代货币数量论 ☛ 边际效用价值论 边际效用价值论Marginal Utility Value Theory边际效用价值理论是一种以主观主义心理分析方法说明价值形成的主观价值理论。物品的效用决定其价值的思想起源很早。18世纪意大利经济学家加里安尼(Galiani) 在 《货币论》 (1750)、《商业与管理》 (1776) 两部著作中认为物品的价值取决于物品的效用和稀缺性。与他同时代的法国经济学家孔狄亚克 (Condillac) 在 《商业与政府的相互关系》 (1776) 一书中指出物品的价值取决于需要的强度和物品的稀缺性。萨伊(Say)也是效用价值论的主张者,在《政治经济学概论》 (1803) 一书中认为效用是价值的基础,价值是衡量物品效用的尺度。在19世纪70年代之前,对边际效用价值论作出较为系统论述的是德国经济学家戈森 (Gossen) 他在《人类交换法则及由此而生的人类行为准则的发展》 (1854) 一书中所提出的欲望递减规律、享乐最大化法则为后来主观学派的边际效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但是,效用论的早期代表人物的分析是不完善的,更没有形成流派。因此,他们的影响也非常有限。 ☚ 产权经济学 边际生产力论 ☛ 边际效用价值论 边际效用价值论Marginal Utility Value Theory一种以主观主义心理分析方法说明价值形成的理论。用效用来说明商品价值的观点起源很早,但把效用和稀缺性结合起来说明商品价值,则是在18世纪中叶以后才出现。意大利经济学家加里亚尼 (F. Galiani) 在 《货币论》(1750年) 和 《商业与管理》 (1776年) 两部著作中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物品的效用和稀缺性。法国的孔迪亚克 (Condillac) 在 《商业与政府的相互关系》 (1776年) 中,杜布依(J. Dupuit) 在《公共工程效用的度量》 (1844年) 中,对这些观点都作了进一步说明。在19世纪70年代之前,对边际效用价值论作出较为系统论述的是德国经济学家戈森 (H. H.Gossen)。他在 《人类交换法则及由此而生的人类行为准则的发展》 (1854年) 一书中所提出的欲望递减规律、享乐最大化法则成为后来主观学派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基础。但是,早期效用论的代表人物的分析工具是不完善和粗陋的,更没有形成学派,影响非常有限。 ☚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货币的边际效用 ☛ 边际效用价值论 边际效用价值论The Marginal Utility Theory of Nalue一种用人们的主观心理评价和物品的稀缺性来解释商品价值形成过程的理论。它是在19世纪70年代作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对立物出现的。这种理论认为,价值的源泉是效用,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 (1)人们对物品效用的主观心理感觉和评价; (2)物品的稀缺程度。人们对一种物品的效用的评价,依存于对该物品能够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而人们对一种物品的欲望会随着这种欲望不断被满足而递减,因而随着用于满足欲望的商品的增多,每增加一单位商品所产生的效用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最后一单位商品的效用最小,商品的价值量就是由最后一单位商品的效用即边际效用决定的。如果一种物品的供给是无限的,人们对这种物品的欲望就会递减到零,于是该物品的边际效用为零,该物品就不具有任何价值。但是,供给无限的物品是极少的,绝大多数物品的供给是有限的、稀缺的,根据不同物品的不同稀缺程度,以及人们对它们的不同欲望程度和不同的评价,形成了各种物品的不同的边际效用,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价值量。在这里,人们对某种物品的欲望强度越大,该物品的稀缺程度越大,该物品的边际效用也就越大,价值量也就越高。 ☚ 边际效用 边际消费倾向论 ☛ 边际效用价值论 边际效用价值论marginal-utility theory of value一种以主观心理感受解释商品价值的本质、源泉及尺度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19世纪70年代初,由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和法国的瓦尔拉斯几乎同时而又各自独立地提出,在此后的二三十年中逐渐被西方各国主要经济学家接受和发挥,成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以门格尔的继承者维塞尔(F.Wieser)和庞巴维克(E.Bohm-Bawerk)的著作最具代表性。这一理论在19世纪70年代是作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成本价值论的对立面提出来的,80年代及其以后,其主要锋芒转而指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 边际效用学派 时差利息论 ☛ 边际效用价值论 边际效用价值论亦称“主观价值论”。指采用边际分析方法、以人们的主观评价来说明商品价值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在稀少的条件下,商品价值取决于消费者主观心理上所感觉到的商品最后一个单位的效用。由门格尔、杰文斯和瓦尔拉先后于1871—1874年提出,后来由门格尔的继承者维塞尔和庞巴维克加以发挥并使之系统化。边际效用价值论以欲望为出发点,以效用为中心,认为价值并非商品内在的客观属性,它不过表示人的欲望同物品满足这种欲望的能力的关系,即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和评价。由于人对某物的欲望会随其既得满足而递减,如果是供给无限的物品,如阳光、空气等,其欲望可以递减到零,该物品的价值也就随之消失,因此效用只是形成价值的必要条件; 效用必须与稀少性结合,产生边际效用,才是价值形成的充足条件。在物品供给有限条件下,人的欲望不能完全得到满足,而总是停留在达到饱和程度之前的某一点上,在这个中断点上的欲望必然是一系列递减的欲望中最后被满足的最不重要的欲望,即处在被满足和不被满足的边缘上的欲望——边际欲望,物品满足这个边际欲望的能力就是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衡量物品价值的尺度,它不仅决定这最后一单位产品的价值,而且决定一定量的同样的产品的各个单位的价值。物品越稀少,边际效用越大,物品的价值就越高; 反之亦然。至于不能直接满足人们欲望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可以借助于归算办法,由它们所生产的最终消费品的边际效用来决定。边际效用价值论是边际学派经济理论体系的核心和贯穿其全部经济学说的基本原理,其渊源可追溯到18世纪中叶。意大利经济学家费迪南特·加里阿尼、法国的孔狄亚克、德国的戈森都曾把效用和稀少性结合起来说明物品的价值。 ☚ 戈森定律 归算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