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Biàn罕见姓氏。《续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源不一: ❶以地为氏。《姓氏考略》 注引 《姓氏寻源》 云: “下辩,地名,在武都,当以地为氏。” 下辩,亦作下辨,故城在今甘肃成县西。 ❷或与“卞”、“弁”通。《中国姓氏大全》 注“弁” 云: “罕见姓。春秋时鲁国有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军队的官吏) 弁严子,亦作卞严子、卞庄子、辨庄子。”故弁姓原与“卞”、“辨” 同。 汉代有辨武 (或作“辩武”),淮南名士; 唐代有辨机,娶高阳公主。 辨biàn❶區别,分别。董仲舒《士不遇賦》:“苛肝膽之可同兮,奚鬚髮之足辨也。” ❷通“辯”,口才好,善於辯論。《古文苑》董仲舒《士不遇賦》:“目信嫮而視眇兮,口信辨而言訥。”《藝文類聚》作“辯”。 ❸專指巧言。《古文苑》董仲舒《士不遇賦》:“末俗以辨詐而期通兮,貞士耿介而自束。”《藝文類聚》作“辯”。 ❹遍,周遍。張衡《西京賦》:“門衛供帳,官以物辨。” 辨读音b·an(ˋ),为an韵目,属an—ian—uan—üan韵部。薄苋切,去,裥韵。 ❶通“办”。治理;处理;置备。 上一条: 辦 下一条: 瓣
辨读音b·an(-),为an韵目,属an—ian—uan—üan韵部。布还切,平,删韵。 ❶[辨告]即布告。 上一条: 癍 下一条: 斒
辨读音b·ian(ˇ),为ian韵目,属an—ian—uan—üan韵部。悲捡切,上,俨韵。 ❶通“贬”。贬低;贬损。郑玄注:“辨……自贬卑。” 上一条: 鴘 下一条: 𦥘
辨读音b·ian(ˋ),为ian韵目,属an—ian—uan—üan韵部。符蹇切,上,狝韵。 ❶辨别;分别。《荀子》:“目辨白黑美恶。” ❷通“辩”,辩论。《商君书》:“曲学多辨。” 上一条: 徧 下一条: 辩
辨读音p·ian(ˋ),为ian韵目,属an—ian—uan—üan韵部。匹见切,去,霰韵。 ❶皮革中断。《尔雅》:“革中绝,谓之辨。” 上一条: 片 下一条: 千 辨辨别,辨认。如:“没辨来。” 辨〔bian〕 辨别 〔bian bie〕 jid cend. 辨认 〔bian ren〕 jid renb. 辨论 〔bian lun〕 jid jas dut;bianb lunb. 辨biàn区分;识别 △ 真假难~|~别|分~。 【注意】跟“辩”不同。“辨”表示辨别、辨析;“辩”表示辩解、辩证。 辨区别;识别:~别丨~认丨~析丨~明丨~正丨分~丨不~菽(shu)麦丨明~是非丨不~妍媸(chi)丨真伪莫~。 辨biàn分辨,分别:辨别|辨认|辨识。 辨注疏体式之一。 “辨”, 取意考据辨析。 如孙畅《毛诗辨》。 辨bian辨白 辨别 辨才 辨词 辨理 辨明 辨认 辨识 辨诬辨析 辨正 辨证 分辨 明辨 识辨 不辨菽麦 明辨是非 青红难辨 皂白不辨 真伪莫辨 辨biàn❶分辨;辨别:(王夫人)又命将那几包不能~得的药也带了去,命医生认了,各记号上来。(七七·1894)(刘姥姥)蹲了半天,忽一起身,只觉眼花头眩,~不出路径。(四一·949) ❷同“辩”,辩白:那些人见了如此,纵要复~,亦不敢~,只得忍气吞声罢了。(四四·1023) 辨❶别也。《周禮·天官·冢宰》: “辨方正位。” 鄭玄注: “辨,别也。鄭司農云: 别四方,正君臣之位,君南面,臣北面之屬。玄謂《考工·匠人》: 建國,水地以縣, 置𣙗以縣,眡以景。 爲規識日出之景與日入之景。晝參諸日中之景,夜考之極星,以正朝夕。” 《周禮·地官·賈師》: “賈師各掌其次之貨賄之治,辨其物而均平之。” 鄭玄注: “辨,别也。” 《周禮·夏官·大司馬》: “設儀辨位,以等邦國。” 鄭玄注: “辨,别也” 《禮記·曲禮上》: “分争辨訟,非禮不決。” 鄭玄注:“分、辨.皆别也。” 陸德明 《經典釋文》:“辨,皮勉反,徐方勉反。” 《禮記·樂記》: “化不時則不升,男女無辨則亂升,天地之情也。”鄭玄注: “辨,别也。” 《禮記·樂記》: “樂師辨乎聲詩,故北面而弦。” 鄭玄注: “辨,猶别也,正也。” 《禮記·仲尼燕居》: “是故以之居處有禮,故長幼辨也。” 鄭玄注: “辨,别也。” 《禮記·坊記》: “子云: 小人皆能養其親,君子不敬何以辨?” 鄭玄注: “辨,别也。”《禮記·表記》: “義而順,文而静,寬而有辨。” 鄭玄注: “辨,别也。” 《禮記·鄉飲酒義》: “隆殺之義辨矣。” 鄭玄注:“辨,猶别也。” 《論語·顔淵》: “子張問崇德辨志。” 鄭玄注: “辨,猶别。” (敦煌殘卷唐寫本《論語》鄭注) ❷辨然不疑惑也。《周禮·天官·小宰》: “以聽官府之六計,弊群吏之治,……六曰廉辨。” 鄭玄注: “辨,辨然不疑惑也。杜子春云: 廉辨或爲廉端。” ❸猶“具” 也。《周禮·冬官·考工記》: “或審曲面執,以飭五材,以辨民器。” 鄭玄注: “辨,猶具也。” ❹猶 “正” 也。《周禮·冬官·矢人》: “水之以辨其陰陽。” 鄭玄注: “辨,猶正也。”陸德明《經典釋文》: “辨,皮勉反,劉方免反。” 《禮記·玉藻》: “朝,辨色始入。”鄭玄注: “辨,正也,别也。” 陸德明 《經典釋文》: “辨,如字,徐扶免反。” ❺考問得其定也。《禮記·王制》: “凡官民材,必先論之,論辨然後使之。” 鄭玄注:“辨,謂考問得其定也。” ❻讀爲“貶”。《禮記·玉藻》: “立容辨卑,毋讇。” 鄭玄注: “辨,讀爲貶,自貶卑,謂磬折也。”陸德明 《經典釋文》:“辨,讀爲貶,彼檢反,《字林》 貶,音方犯反。” ❼分别政事。《禮記·表記》: “子曰: 祭極盡,不繼之以樂; 朝極辨,不繼之以倦。” 鄭玄注: “辨,分别政事也。” ❽分也。《易·剝》: “六二,剝牀以辨。” 鄭玄注: “辨,分也。” (《鄭氏佚書》) 辨 辨中国古代一种议论文体名称。亦作“辩”。唐之前通作“辨”,常与“论”联用,如晋·陆机《辨亡论》,与“论”没有严格区别。《墨子·小取》:“夫辨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刘勰《文心雕龙·论说》:“原夫论之为体,所以辨证然否。”梁·任昉《文章缘起》列文章名目84种,既无“辨”亦无“辩”,表明当时“辨”尚未成为一种独立的文章体裁。唐以后多作“辩”,如柳宗元《桐叶封弟辩》、《辩〈文子〉》、《辩〈鬼谷子〉》。亦作“辨”,如韩愈《讳辨》,开始成为一种以反驳别人意见、主张为主的、独立的议论文体裁、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辩,判别也。其字从言,或从。 盖执其言行之是非真伪而以大义断之也”;“汉以前初无作者,故《文选》莫载,而刘勰不著其说。至唐,韩、柳乃始作焉。然其源实出孟、庄。”清·王兆芳《文体通释》:“辨,通作辩,判别也,明辨是非争辩也”,“主于别是非,明异同,若别黑白”。清·吴曾祺《文体刍言》:“辨与论同,而其体出较后”,“盖自六朝以上,为此体者绝少,故《文选》中曾不一及。唐宋以后有之,韩、柳集中凡屡见。”此类文章写作须注意反复论证,使之波澜起伏,达到“辨宜曲折明白” (元·陈绎曾《文微》) 的要求。 ☚ 论 解 ☛ 辨biàn〖动词〗 一、辨别,明察(12)。《臧僖伯谏观鱼》:辨等列。——辨别等级。《送石处士序》:辨古今事当否。——辨别古今事情的正确与不正确。《朋党论》: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因为他们能够明察君子和小人。 二、用同“辩”。争辩,争论,辩论(3)。《鲁仲连义不帝秦》:辨之疾。——争辩得很厉害。《滑稽列传》:滑稽多辨。——说话恢谐,很会争辩。《尊经阁记》:竞诡辨。——争相欺诈辩论。
辨biàn〖名词〗 一、界限,区别(4)。《超然台记》:美恶之辨战于中。——美好、丑恶的区别在心中斗争。《潮州韩文公庙碑》:盖尝论天人之辨。——我曾经论述过天和人的区别。《尊经阁记》:以言其诚伪邪正之辨,则谓之《春秋》。——用[这一观点]解释那些真假、正邪区别的,就称作《春秋》。 二、口才,辨才(2)。《潮州韩文公庙碑》:仪、秦失其辨。——张仪、苏秦失去他们的辨才。《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辨如贾谊。——口才像贾谊。 辨bàn治理,办理。后来写作“办(辦)”。《荀子·五霸》:“天下莫不平均,莫不治~。” 另见31页biàn。
辨biàn❶ 区别,辨别。《鱼我所欲也》:“万钟则不~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归有光《项脊轩志》:“久之,能以足音~人。” ❷ 通“辩”。❶ 辩论,争辩。陶潜《饮酒》之五:“此中有真意,欲~已忘言。”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 ❷ 善辩,有口才。《韩非子·内储说下》:“惠王之明,张仪之~也,茂事之,取十官而免于罪,是茂贤也。”(茂:甘茂。) ❸ 通“遍”。周遍,普遍。《左传·定公八年》:“子言~舍爵于季氏之庙而出。”(舍爵:设置酒器。) 另见13页bàn。 辨*bianB1E6 ❶区别,判别:~认/~识/~析/~正/~别/分~/明~是非/真伪不~。 ❷<文>与“辩”同。辩论;辩解:~士/不复一一自~(王安石文)。 辨认 辨认辨(认辨) 识(识视;识别) 辨认和理解:认解 辨认人的容貌声音等:认人 辨认鞋子:识履 辨认亲人的尸体:认尸 识别辨认:识辨 察看辨认:察见 仔细辨认:谛认 谛辨 辨认以证实:认证 不可辨认:芴(芴芒;芒芴) 恍惚 芒忽芒惚 茫惚 (根据特点辨别、判断,以认定某一对象:辨认)
另见:辨别 判断 辨认 对象 差异 ☚ 辨认 认识1 ☛
颁布 颁布班 辨(辨告) 行开 涣发 布陈颁降 颁布法令:布宪 播宪 赋宪 赋政 颁布政令:班政 赋政 颁政 颁布命令:班命 颁布圣旨:班谕 皇帝颁布文书以告天下:诏谕 颁布历书:授时 敬授人时 敬授民时 颁布新历:颁历 颁正 颁布告示:颁榜 颁布典礼:降典 颁布常典:颁常 公开颁布重刑:铸刑书 审定颁布:颁定 (公布、颁发法令、条例等:颁布) ☚ 公布 宣布 ☛
区分 区分区(区别) 分(分拣;分殊;分辨;画分) 判 别(别分;别宥;分别;科别;析别) 划(划分) 辨(辨异) 区分轻重:铢两 区分尊卑的地位:辨位 分别次序的先后:辨秩 按类区分:群分 类分 加标记使区分:识别 用等级来区分:等异 审查区分:甄别 区分有序:瓜区豆分 清楚地区分:洞分 明确地区分:旌别 明显区分开来:明辩 事物因种类相同而聚合在一起,因类别不同而区分开来:聚类群分 仔细地区分:细别 区分明晰:区明 分辨清楚:分清 开解 撇清 划分开,分清:划清(~界限) 分清物类:辨类 好坏区分得清楚:黑白分明 (弄清几个对象之间的差异:区分) ☚ 区分 不能区分 ☛
辨别 辨别辨(辨识;分辨) 别(处别;拣别;判别;析别) 分(分别) 认简 釐比 剖判 辨别四方:辩方 分析文句,辩别文句:离言辨句 离言辨白 辨别病症:辨证 辨症 辨别滋味:尝(~味;品尝) 品味 辨别是非:辨理 用几句话就判别双方争论的是非:片言折狱 片言折之 片言断狱 片辞折狱 辨别水味:辨水 辨别奸邪:昭奸 鉴别,辨别:裁辨 了解辨别:熟论 阐明辨别:阐择 思考辨别:思辨 剖析分辨:剖辨 探求辨别:索辨 审查辨别:审辨 审辨优劣、真伪:科别 简别 甄别 甄别、拣选:澄汰 甄别等第:简第 甄别次序:简序 能对难以区分的事物进行辨别:淄渑可辨 可以清晰地辨别:历历可辨 仔细地辨别:铢分 仔细思考,正确辨别:审思明辨 辨别出:认出 看出 认取 对事物分辨得十分清楚:擘毫分厘 能准确无误地分辨是非好坏:好恶不愆 (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辨别) ☚ 辨别 辨明 ☛ 辨biàn;bàn(一)符蹇切,上狝。 ❶分别,辨别。《荀子·荣辱》:“目~白黑美恶,耳~音声清浊,口~酸咸甘苦。” ❷通“辩”。辩论。《战国策·赵策》:“争之急,~之疾。” ❸通“辩”。善于言辞。《论衡·自纪》:“口~者其言深,笔敏者其文沉。” (二)蒲苋切,去谏。通“辦”(办)。治理。《荀子·议兵》:“城郭不~。” 〖辨〗 粵 bin6〔辯〕普 biàn ❶ 分辨,辨別。歸有光《項脊軒志》:「能以足音 〜 人。」 ❷ 同「辯」,辯解,這個意思後來被寫成「辯」。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不復一一自〜。」
辨㊀ bian 分别,辨别。如:明辨是非。㊁ ban ❶备办。如:辨装。 ❷治理。如:辨护。 辨 辨辩文体名。唐以前用“辨”,许慎《说文解字》:“辨,判也。”亦有作“辩”者,《墨子·经上》:“辩,争彼也;辩胜,当也。”“彼”,即命题;“争彼”即论证或反驳过程。“辩胜,当也”,即指结论须符合实际,使与之相矛盾的论题被否定。唐宋以后,多用“辩”,如韩愈有《讳辩》。徐师曾《文体明辨》: “其字从言,或从刂 (从“刀”,判也),盖撝其言行之是非真伪而以大义断这也。”辨之源,首出于孟庄。孟子答公孙丑问好辨曰:“予岂好辨哉?予不得已也。”故辨有不得已而辨之意,属于辨析性质的论说文。其写作目的在于阐明作者自己的立场、观点与主张,辨首先在“破”,同时,破中有立。其写法有驳、有论、有断。一般地说与论相辅相承,“辨”在于“破”;“论”在于立。 ☚ 议 解 ☛ 辨biànⅠ (辨别; 分辨) distinguish;discriminate; differentiate;recognize: 不 ~ 真伪 fail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ruth and falsehood;be unable to tell the true from the false; 分 ~ distinguish;discern difference; 明 ~ 是非 clearly distinguish right from wrong Ⅱ (姓氏) a surname: ~ 清 Bian Qing ◆辨别 differentiate;distinguish;discriminate; 辨别是非 distinguish [differentiate;discriminate] between right and wrong; 辨明 distinguish between; 辨认 identify;recognize;make out; 辨识 identification; 辨析 differentiate and analyse;discriminate; 辨析毫芒 be very precise in making distinctions;draw it fine; 辨向 {航;电磁} sensing; 辨[辩]正 identify and correct (errors);distinguish right from wrong; 辨[辩]证 discriminate; 辨[辩]证施[论]治 {中医}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based on an overall analysis of the illness and the patient's condition 辨biàn ❷不辨菽麦|明辨是非|未辨菽麦
❸见貌辨色|鉴毛辨色|鉴貌辨色
❹龙蛇不辨|审思明辨|真伪莫辨
辨biàn(16画)
  【提示】辛,位于字左时,末笔的竖改竖撇。中间是撇点,不是侧点。 *辨biàn16画 辛部 判别;区分: ~别|~认|分~|明~是非。 辨 ☚ 剖 判 ☛
辨 ☚ 辯 壬部 ☛ 辨biàn上古形声兼会意字。 从(刀),辡(biàn)声。辛,古代刑具。《说文》说“辨”象两罪犯辩论。剖判,判断义。有分别、分析、分清义。如:明辨是非。组词如:辨别|分辨。 辨★常◎常
biàn形声,小篆从刀,辡(biàn)声;隶定为“辨”,部件刀改为 。本义为判别、区分,引申为识别、分析等。 【辨析】 辨/辩 见21页“辩”。辨〈动〉通“辩”。争辩;争吵。 《金》四三: 刚才惹得他爹和六姐两个在这里好不~了这回嘴,差些儿没曾~恼了打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