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法
输血法包括静脉输血和动脉输血,在此主要叙述静脉输血,静脉输血是将经过交叉试验合格的血液输入静脉,常用于大出血休克,严重感染,血液病及某些手术前后的病人。血液种类有全血(新鲜血或库血)、血浆(液体或粉剂)和血球三种。
输血前准备 采集病人血标本,并填写配血单送检验室,作血型交叉配合。仔细核对检验单与配血交叉单是否相符;检查贮血瓶与交叉单上供血者姓名、编号是否相符。血液应存放在4℃的环境中,以降低红细胞的新陈代谢,并抑制细菌生长。因此库血取出后不宜放置在室温中超过1小时,也不可加温,以免血浆蛋白凝固变性和细胞破坏而引起反应。
输血法 有间接、直接、自体三种输血法。
间接输血法
❶密闭式输血(瓶装或塑料袋装): 操作与密闭式静脉输液同,仅须改用输血橡胶管。
❷开放式输血: 先在输液瓶中倒入少量生理盐水,按静脉输液法用输血橡胶管进行滴注。
直接输血法(注射器输血法) 准备50ml注射器及针头3~5付,注射器内加入一定量的抗凝剂(每50ml血中加入3.8%枸橼酸钠溶液5ml),从供血者静脉内抽血后,直接行静脉注射输给病人。操作者须三人: 一人抽血,一人传递,一人将所抽之血注入病人静脉内。如需连续抽血和输血,针头不应拔出,仅须交换注射器。
自体输血 用病人自己的血液作血源。回收病人流出的血液,再由静脉输入。常用于失血较多的外伤,手术中或手术后的病人需要迅速恢复循环血量者。自体输血优点很多,如避免供血者的抗体、抗原及潜在疾患所致的过敏、细菌感染、血清性肝炎等并发症;比库血保存较多有生活力的红细胞;保存不稳定的凝血因子,减少出血的机会等。
方法: 用无菌技术操作,插导管于积血的体腔,连接吸引器(15~20cmH2O)和含抗凝剂的输液瓶或塑料袋,使血液快速回收至输液瓶或塑料袋中。再将血液输给原病人,输血时要经过170μm的薄膜滤过器,以除去微小的血小板凝块、气泡、脂肪和其它碎屑。输入的血液必须是未被污染的,无散落的癌细胞或溢出的胃肠内容物。
无论采取何种输血方法,输血前均须轻摇血瓶,使血浆与血球充分混合。摇动时不可用力过大,以免血球破坏,产生溶血。输血开始时速度宜慢,观察15分钟,如无反应,可按一般输液速度进行。若须加压快速输血,可使用压力球。加压输血时,护士不可离开病人。输血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人。血液将输完时,加入少许等渗盐水,使血液全部输入。拔针后,应立即用清水冲洗输液器,因血液适于细菌生长繁殖。
输血反应及处理 发热反应和急性肺水肿(参见“颈外静脉输液法”条)。
过敏反应 常见症状有荨麻疹或皮疹,重者出现血管神经性水肿。如反应轻者,可减慢滴速,重者停止输血,按医嘱肌内注射异丙嗪25mg。为预防过敏反应,可于输血前用耳针刺肾上腺穴和神门穴。
溶血反应 主要由于输入异型血 (包括猕因子 (Rh)及同型的亚型不合) 或变质溶解的血液。表现为突然头部胀痛、胸闷、腰痛、寒战发热、呼吸急促、面色苍白、脉搏细弱、恶心、呕吐、休克,如不及时抢救,可迅速昏迷死亡。如能渡过休克,病人还可出现黄疸、尿少、血红蛋白尿,进而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症状。此时应立即停止输血,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0.5~1ml,按医嘱碱化尿液,增加血红蛋白在尿中的溶解度,使用利尿剂,尽早输入少量血液,并以大量输液稀释之。尿少或无尿时,双侧肾区行热敷,或针刺关元、气海、三阴交等穴。
为预防溶血反应,严格执行核对制度。若血液变色、混浊、有凝块或血清与血浆间有锯齿状分界线,可能红细胞已破坏,不可使用。凡输两个以上供血者的血液时,应在一瓶输完之后,加入少量生理盐水,以后再加第二瓶血,以免两瓶血直接混合,造成Rh因子或亚型反应所引起的溶血。
枸橼酸钠中毒 枸橼酸钠在正常代谢中分解快,一般不致病。但如肝功能不正常或快速大量输入时,枸橼酸钠和游离钙结合,即发生缺钙而导致抽搐和出血倾向,并使心率减慢甚至停跳。因此输血1,000ml以上时,常有10%葡萄糖酸钙10ml静脉滴注的医嘱,以防发生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