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辒辌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交通類 > 車輿部 > 馬車 > 輼輬車 輼輬車 wēnliángchē 亦作“輼涼車”。即安車,車身廣大,可供卧息。車箱設帷裳,旁開窗牖,閉之則温,啟之則涼,故稱。一說,輼輬車即輼車與輬車之謂,兩車相隨而行,惟意所適。此稱始於秦漢。至漢代,輼輬車增爲四輪,用作皇帝載尸柩之喪車,亦以賜重臣。此制沿至宋代。《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棺載輼涼車中,故幸宦者參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輒從輼涼車中可其奏事。”《宋書·禮志五》:“漢制,大行載輼輬車,四輪。其飾如金根,加施組連璧,交絡,四角金龍首銜璧,垂五采,析羽流蘇,前後雲氣畫帷裳,𣝛文畫曲蕃,長與車等。太僕御,駕六白駱馬,以黑藥灼其身爲虎文,謂之布施馬。既下,馬斥賣,車藏城北秘宫。今則馬不虎文,不斥賣,車則毁也。自漢霍光、晉安平、齊王、賈充、王導、謝安、宋江夏王葬以殊禮者,皆大輅黄屋,載輼輬車。” 辒辌车 辒辌车古代卧车的一种。《说文》: “辒,卧车也”。又 “辌,卧车也。”用马驾驶,四面有屏蔽,据裴骃集解引孟康注称: “如衣车,有窗牖,闭之则温,开之则凉,故名之辒辌车也”。后用为丧车。魏晋及南朝沿用不变。 ☚ 战车 安车 ☛ 辒辌车 辒辌车古代一种可以相对调节空气的卧车。始自先秦,本为安车的一种。古人乘车先是站立,后增座位,称为 “安车”。古人在安车的基础上再加改进,制造出通风较好的 “辒辌车”。秦始皇死于道中,正值酷暑,为延缓尸体腐烂的速度,而棺载辒辌中。基于这种功能,汉代多用作丧车。《汉书》卷68《霍光传》载: “辒辌本安车也,可以卧息。后因载丧,饰以柳翣,故遂为丧车耳。” ☚ "> 凉车 ☛ 辒辌车 辒辌车秦汉间的一种卧车。《史记·李斯列传》:“李斯以为上(秦始皇)在外崩,无真太子,故秘之,置始皇居辒辌车中”。裴骃集解引孟康曰:“如衣车,有窗牖,闭之则温,开之则凉,故名之辒辌车也。”亦用为丧车。《汉书·霍光传》:“载光尸柩以辒辌车。”颜师古注:“辒辌,本安车也,可以卧息,后因载丧,饰以柳翣,故遂为丧车耳。”1980年底,在西安临潼秦始皇陵西侧发现的二号铜车马,当为一种辒辌车或安车。其车轨的宽度为199厘米,比长安张家坡二号车马坑一号车轨的宽度减少26厘米;车舆底广78厘米,进深88厘米,呈长方形,比长安张家坡二号车马坑一号车减少60厘米,进深增加20厘米。西周车之箱体横宽竖窄,而秦车之箱体则横窄竖长,大不相同。其系驾采用六辔方式。其车辕加长,分别为350厘米、370厘米、380厘米、390厘米和396厘米。二号铜车的真车辕长约为492厘米。辕增长后可扩大车舆面积,增加载重量,亦适于系驾高大之马。其车轮形制表现为:牙的着地面窄;牙中部圆鼓和骹(车辐近车轮处的较细部位)呈圆柱体,不易带泥;毂中的穿、中部大,可减少摩擦,使车行轻捷;毂中的穿贯轴后,中有空隙,用于倾注润滑油。这和《云梦秦简》“司空律”中加润滑“脂”的记载以及《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豨膏棘油,所以为滑也”的记载相符。 ☚ 六辔 高车 ☛ 辒辌车古代的一种卧车。设有帐幔,上开窗子,可以根据气温开闭,使车内或温或凉,故名。后“因载丧,饰以柳翣”,遂用作丧车。秦始皇沙丘暴死,尸体即以此车载归。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