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辐射性眼部损伤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辐射性眼部损伤

辐射性眼部损伤

人眼能感觉到的光线为电磁光辐射谱中的一小部分,可见光的波长在400~800nm。它的两端尚有多种辐射线,不同波长的辐射线对机体可引起热效应(如热性白内障)、光化学效应(如光照性眼炎)以及电离性的生物效应(如X射线和γ射线损伤)等。
热性白内障 为近红外线、即波长在800~120nm所致的晶体损伤,常见于与炉火接触的高温车间工人中,如吹玻璃工厂(温度1500℃)的工人,故又名“吹玻璃工人白内障”。最初表现为晶体后皮质外层出现空泡,逐渐变为点状混浊,并连结成网状、盘状,呈金色结晶样闪光,然后循晶体轴伸入皮质,发展为板层混浊,最后变为完全混浊;在发展的过程中,还能见到前囊表层剥离,剥离物质一端附在囊上,一端卷曲游离在前房内,为热性白内障的典型改变。因为病变开始于晶体后极部,故早期就影响视力,戴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可以预防白内障的发生。发生后早期可作光学虹膜切除术,晚期则作白内障摘出术。
视网膜灼伤 近红外线及可见光可透入眼内聚焦在视网膜上,造成黄斑部的灼伤。不戴防护镜观察日蚀造成的“日蚀性盲”就是这种损伤。工业中强烈的弧光、电焊光、氧乙炔焊光和激光也可引起这种病变。灼伤后黄斑部水肿、小出血、甚或轻度视网膜脱离,视野出现中心暗点。轻的可完全恢复,重者黄斑部发生色素紊乱、视力遭受永久性损害。
光照性眼炎 包括电光性眼炎和雪盲,为短波紫外线(波长360~295nm) 照射所引起的眼部表面组织反应。工厂中多见于不戴防护面罩而操作电焊机的焊工; 医院中常因注视紫外线杀菌灯而引起;而登山队员,地质勘察人员则因高山空气稀薄,阳光中的紫外线未能被滤过,且为白雪、沙土反射而致病。眼部紫外线照射后一般潜伏期为6~8小时,最短30分钟后即可发病,表现为羞明,流泪,异物感,剧痛,眼睑痉挛,皮肤发红,结膜充血水肿,瞳孔痉挛性收缩,角膜浅层点状着色。症状一般持续6~8小时,多在24小时内自行消退。多次重复照射,可引起慢性睑缘炎和结膜炎,甚至角膜变性,影响视力。发病后可戴墨镜,局部用麻醉剂(潘妥卡因),涂眼药膏。还可针刺四白、合谷、内关穴位。目的都在于缓和症状。戴用含有金属氧化物如铁、镉、钴、铈等的防护眼镜或面罩,可收到预防效果。
电离性眼损伤 X线、γ线、中子流等所致之损伤称为电离性损伤。眼部表现有:眼睑皮肤红斑、脱毛(眉毛、睫毛),放射性皮炎,皮肤溃疡及癌;结膜水肿、充血、坏死,结膜血管阻塞膨胀、形成串珠状;角膜知觉减退、消失、点状上皮剥脱、溃疡、坏死、血管新生;虹膜发炎、萎缩;视网膜血管扩张,大剂量可致视网膜水肿、渗出、出血和脱离等,也可出现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乳头水肿等。晶体对电离辐射很敏感,可引起电离性白内障。晶体囊下上皮细胞对辐射能最敏感,受损伤后发生变化的上皮向赤道部后面移行,故在后囊部首先出现混浊,潜伏期最短者4个月,最长者12年,平均2~4年。年龄愈小者晶体愈易受伤。临床表现可分为四期:
❶初期,在晶体后极部后囊出现一到数个粉末状混浊点,后皮质出现空泡。
❷第二期,后极部混浊点增加,排成环形,并与皮质内空泡融合,在前囊下也出现同样的点状混浊和空泡。
❸第三期,后皮质混浊逐渐增多呈盘状,其外缘清晰,但形状不规则,有高度折光反射,呈结晶样闪光,有时为多层重叠状混浊。
❹终期,呈现出类似老年性白内障的皮质部线状和楔形混浊,最后完全混浊,此时不能与老年性白内障相鉴别。使用隔离屏或戴铅玻璃眼镜,可以防止晶体损伤。白内障成熟后可以作内障摘出术。

☚ 低温性眼部损伤   眼部电击伤 ☛
0001246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7 1:0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