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踏歌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踏歌图 踏歌图宋代画家马远作。绢本设色立轴,高195.2厘米,宽111厘米。此图描写阳春时节农民在田陇溪桥间的歌舞欢娱活动。图中四个老农似有几分醉意,为首一人手拿短杖,作回首状,与桥上老农互相歌唱。路旁有顽皮嘻笑村童在看热闹。人物刻画简练生动,富于生活情趣。构图远近分明,远山奇峭,近石方硬,均大笔皴擦,墨色浓重,具有坚实的质感和立体感。远松苍劲,柳枝挺拔,新篁摇曳,均俯仰多姿,色彩清秀。烟云掩映中显出辽阔的空间和光的感觉。画面上下两部分缺少有机联系,构图上似有割裂之感。 ☚ 水图 溪山清远图 ☛ 古代名物 > 雕繪類 > 繪畫部 > 卷軸畫 > 踏歌圖 踏歌圖 tàgētú 宋代馬遠繪畫作品。絹本,墨筆山水畫,縱一九二·五厘米,横一一一厘米。描繪峭拔山峰下田壠上四位老者,連臂踏歌之歡娱景象。畫中奇峰高聳,老樹拖枝,遠山與近景用雲氣相隔以拉開空間;瘦竹摇曳,春柳輕拂,流水淙淙,人物形象樸質生動而幽默。用筆方折勁峭,以斧劈皴法表現山石,構圖簡練而突出主要景物,畫面情景交融。幅中右下角有款。上方有宋寧宗趙擴題詩一首並鈐“御書之寳”、“庚辰”等印。曾經《南宋院畫録》、《諸家藏畫簿》、《佩文齋書畫譜》等書著録。現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踏歌图 111 踏歌图宋马远作。绢本淡色,纵191.8厘米,横104.5厘米。描绘几个似有醉意的老少农民,于田埂之上踏歌欢笑。远处高峰对立,宫殿苍松隐现,近处大石、农田、疏柳、溪水,笔法劲健,墨气淹润,远近分明。山石用大斧皴,构图简洁,具“马一角”特色。现藏故宫博物院。 ☚ 采薇图 溪山清远图 ☛ 踏歌图 踏歌图宋马远作,绢本水墨。历经宋内府、清内府收藏,画幅上部有南宋宁宗赵扩抄录的王安石《秋兴有感》五言绝句: “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此图 《南宋画院录》、《东图玄览编》等书著录。《踏歌行》描绘都城近郊农民欢庆丰收的歌舞场面。踏歌,是我国古代南方乡间的一种不拘程式的娱乐形式,至宋代已在平民百姓中广为流行,王安石《歌元丰》诗里曾写道:“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 异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 画幅没有表现踏歌盛况的全貌,而是选取几个很有代表性的人物给以刻划,以目传神。画幅近景是岩石、田陇、溪泉,劲松虬曲,高柳当空,新篁摇曳,掩映其间。远景烟云弥漫,危峰对峙,丛林中宫殿隐现。溪桥陇旁,四个老年农民似带几分醉意,已忘其所以,任意手舞足蹈。其中一位胡须花白的老农,右手柱短杖,左手举起,作回首状,与另一位走在桥上的老农踏歌欢笑,互相唱和。后面一人紧抓住老农的衣服,怕老农掉落水中。另有一人肩挑盛酒的葫芦,醉态惺松地跟在后面。站在岩石旁的农妇村童,看着长辈与他们年龄不符的可笑动作,讪笑不停。作者只用几个人物就把热烈欢快的踏歌场面和气氛淋漓尽致地刻画渲染出来,同时也展现了踏歌农民淳朴乐观的性格,显示了高超的技艺。图中山石的画法充分体现了马远用笔的特色,以毛笔的侧峰平扫,表现石块的正侧向背,画出了石质的坚硬和山势的陡峭,犹如巨斧劈出一样。画松用墨浓重,用笔刚健有力,刻画出松树的瘦硬屈曲的形质。 ☚ 醉僧图 水图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