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常传导心电图
在心脏传导系统明显受抑制时,发生为时极短的意外的传导功能改善,称为超常传导或超常期传导。其表现是在心肌激动之后的早期(绝对不应期),本应引起传导阻滞的时候,却反常地发生激动的传导,或在心肌激动之后的晚期(相对不应期),本应发生传导迟延的时候,却反常地发生传导改善。临床所见超常传导多见于房室交接处,其次是His-Purkinje系统。
超常传导的心电图表现:
(1)房室交接处超常传导:
❶高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早期出现的P波可通过房室交接处下传并夺获心室,而位于这个P波稍前或稍后的P波却全被阻滞,或以较慢的速度传入心室。
❷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时,早期下传的窦性激动(R-P较短)的P-R间期,比较晚期下传心搏(R-P较长)的P-R间期为短,这种似乎矛盾的R-P与P-R关系是由于发生超常传导的缘故,因此也改变了文氏周期的规律性。
❸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时,短的R-P后出现短的P-R间期,较长的R-P后反而出现长的P-R间期,因此P-R间期可呈长短交替性变化。
(2)心室内超常传导: 束支传导阻滞时,早期下传的室上性激动反而为正常的心室内传导,而较迟下传的心搏则呈束支阻滞图形。
近来研究表明,上述超常传导的现象,其中一部分可用“超常期”学说来解释,故是名符其实地超常,即超常期传导,而其余部分的所谓超常传导却非如此,例如空隙现象(gap phenomenon),它是指在心动周期的某时限内到达的房性激动不能传入心室,而较早或较晚的却能传入心室,这一时限称为空隙期,产生这种似乎矛盾的房室传导现象,是由于近端(例如房室结)和远端 (例如His-Pur-kinje系统)的不应期不一致所引起。心电图表现某些较晚发生的房性早搏,由于落入空隙期反而不能传入心室,而较早发生的房性早搏却能传入心室。同理,如近端与远端分别位于His-Purkinje系统的近端与远端,则可表现为某种间歇性束支传导阻滞,又如房室交接处的分层传导阻滞或双径路传导现象以及迷走神经张力的影响等,均可引起貌似的超常传导但非超常期传导,故统称为伪超常传导。
Wedensky现象: 和超常传导相类似,也是心脏的传导性和自律性在受抑制的状态下得以暂时改善的一种保护性机制。Wedensky现象包括Wedensky促进作用和Wedensky 效应两方面。前者是指阻滞区受到一端来的强刺激作用,这个强刺激本身并不进入阻滞区,但使阻滞区另一端传导组织的应激阈值暂时降低,从而另一端原先不能起反应的阈下刺激,变为可以达到阈值,并能通过阻滞区下传。后者是指阻滞区受到一端来的强刺激后,传导阻滞的应激阈值有较长时限的降低,使同一侧接踵而至的、原先不起反应的阈下刺激变为能够通过阻滞区下传。
Wedensky现象主要出现在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病例,在心电图上可见一连数个窦性P波以后均无相应的QRS波群,在长的室性间歇后出现交接处或室性逸搏的逆行隐匿性传导,可作为较强刺激,使其后的第一个(或第二个)窦性激动下传至心室,出现QRS波群,便形成Wedensky促进作用;如在逸搏后多个窦性激动连续呈1:1下传到心室,则形成Wedensky效应。Weden-sky现象的发生,取决于房室交接处接受的逸搏刺激强度与其后窦性P波出现的时间,后者指在R-P间期的一定范围(即超常期时限)内适时到达的P波才能下传到心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