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赵翼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赵翼1727—1814

清史学家、诗人。字耘松,一字云崧,号瓯北,江苏阳湖(今常州)人。幼聪慧,年十二能文,尝一日成七篇,人奇其才。乾隆十九年(1754年),由举人中通明榜,用为内阁中书,入值军机,为大学士傅恒所重。乾隆二十六年成进士,授编修。后出知广西镇安府,在任内减轻赋税,改革常平仓谷出轻入重之弊政。民众赞颂之。后调广州,擢贵西兵备道,旋辞官主讲安定书院,以著述作诗自娱。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论诗反对摹拟,主张独创,其五、七言诗中有些嘲讽理学、隐寓对时政某些不满之作,颇受一部分士子欢迎。著作有《廿二史札记》、《陔余丛考》、《瓯北诗钞》、《瓯北诗话》等。

赵翼

赵翼1727—1814

字云崧,又字耘松、云松,号瓯北。阳湖(今江苏武进)人。乾隆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累擢贵西兵备道,以母老乞归。晚岁主讲安定书院。学问渊博,长于史学、考据,尤以诗名。论诗力反摹拟,强调创新,对神韵说、格调说俱表不满。所作清新明畅、妥贴工整。喜发议论,时见诙谐,颇受宋人影响。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并称“三大家”。有《瓯北诗钞》、《瓯北诗话》、《廿二史札记》、《陔余丛考》、《皇朝武功记盛》等。

☚ 蒋士铨   王文治 ☛
赵翼

赵翼1727—1814

字雲崧,一字耘松,号瓯北。阳湖(今江苏常州)人。少聪敏,十二岁能属文,日作文七篇,人皆奇之。清高宗乾隆十五年(1750)举人。乾隆二十六年,以一甲三名成进士,授翰林编修,与修《通鉴辑览》,历充顺天乡试同考官、会试同考官。乾隆三十一年,授广西镇安府知府,有善政。时征缅甸,令赴滇赞画军事。乾隆三十五年,调广州知府。次年,擢为贵西道。后以母老请归,遂不复出。晚岁主讲安定书院,以著述自娱,取唐宋诸家全集,再三展玩,寻绎各家得失,著《瓯北诗话》。其诗与袁枚、蒋士诠齐名,亦相友善。翼为史学家,作诗亦好议论,多描写历史遗迹、咏史怀古之作,诗中往往表现其独特史识。如:《骊山冢》云“祖龙原识长生假,正在求仙又筑茔”;《乾陵》中同情武则天,“臣仆不妨居妾位,英雄何必在男身”;《马嵬坡》批评了以女人为祸水思想,“怜香不尽千词客,招乱何关一美人”。这些见解都突破了传统观念。其诗中还有一些描写人情世态的作品,善于用精练诗句揭露市井小人与趋炎附势之徒的卑劣本质,讽刺极尖刻,如:“一生只见罂中粟,举世争趋饭后钟”(《遣兴》之三);“尺波将涸鱼先散,一骨才投犬共争”(《感事》);“往日肉膻趋蚂蚁,只今树倒散猢狲”(《感事》四首之一)。晚年还写了许多反映兵燹民瘼、天灾人祸的作品,如《忧旱》、《逃荒叹》、《荒景》、《年饥》等。其组诗《京师乐府词》描写北京下层社会风习,不仅趣味盎然,也具有社会史料价值。其诗不以兴象神韵或刻划描写见长,而在于议论。这些议论多带情韵而行,具有感染力与说服力。张维屏谓其诗“发论太尽,于古人浑厚含蓄、一唱三叹之旨,几不复存。然胸中有识,腕底有力,眉开口爽,自成为有韵之文。且其所言,每如吾意中所欲出,读至惬心处,似倩麻姑痒处搔也”(《国朝诗人徵略》)。诗风清晰明畅,宛如说话,不主一家,随境而变,如袁枚所言:“忽正忽奇,忽庄忽俳,忽沉鸷,忽纵逸,忽叩虚而逞臆,忽数典而斗靡。读者游心骇目,碌碌然不可见其町畦。”(《瓯北集序》)有些篇什也流于浮滑浅露,枯燥无味。翼才思敏捷,一生勤于著述。除《诗话》外,尚有《廿二史箚记》三十六卷、《陔馀丛考》四十三卷、《皇朝武功纪胜》四卷,《檐曝杂记》六卷、《瓯北诗集》五十三卷。《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传》卷七二有传。尚镕为作别传。孙星衍为撰《赵瓯北墓志铭》一卷。

☚ 蒋士铨   梦麟 ☛

赵翼1727—1814

字云崧,一作耘松、云松,号瓯北、瓯北老人。江苏阳湖(今江苏武进县)人。清代史学家、文学家。与蒋士诠、袁枚并称“江右三大家”。乾隆二十六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任撰文,修《通鉴辑览》,累擢贵西道,以母老乞归。晚年主讲安定书院。著有《瓯北诗钞》五十三卷、《瓯北诗话》七十二卷、《檐曝杂记》六卷、《二十二史札记》三十六卷、《陔余丛考》四十三卷等。
索引:赵翼,云崧、云松、耘松,瓯北、瓯北老人。

赵翼

 清史学家兼诗人。字云崧,号瓯北,阳湖 (今江苏常州) 人。二十四岁中举人,三十五岁成进士。此后在北京、广西、广东、贵州等地做了十年官,四十五岁时以奉母为名,辞别官场,回到家乡,过着 “悠哉游哉” 的生活。他成天在家里读历代史书,据他自己说:“闲居无事,翻书度日,而资性粗钝,不能研究经学,惟历代史书,事显而义浅,便于浏览,爰取为日课,有所得则劄记别纸,积久遂多。”后来,他将自己平时的读书笔记汇聚成书,这就是 《廿二史劄记》 的编著经过。《廿二史劄记》与钱大昕的 《廿二史考异》、王鸣盛的 《十七史商榷》 同为清朝历史考证的三大名著,至今仍被学界推重。这部书实际上是读“二十四史” 的札记,因为赵翼将新旧 《唐书》 和新旧 《五代史》分别视为一史,故名为 “廿二史”,实为“廿四史”。《廿二史劄记》 以笔记的形式,对二十四史各方面的情况,如编撰人员、编著年代、史料来源、编纂体例以及各史的得失,都进行了详细的评论介绍,实际上是 “二十四史”的入门指南。但此书最能引起读者兴趣的是,赵翼在通读一代正史后,将某些史实加以归类分析,总结出某种特有的历史现象或有趣的话题,如 “武帝三大将皆由内宠”、“汉初妃后多出微贱”、“两汉多凤凰”、“东汉尚名节”、“清谈用麈尾”、“后魏多家庭之变”、“北齐百官无妾”、“宋皇后所生太子皆不吉”、“唐诸帝多饵丹药”、“武后之忍”、“元初用兵多有天助”、“元末殉难者多进士”、“明太祖行事多仿汉高”、“明初文人多不仕”、“明朝米价贵贱”等。作为考据学家,赵翼的见解就非同常论,如卷二十六“和议” 条,认为 “义理之说与时势之论,往往不能相符”,如宋金之间,以 “义理” 而言,当主战,但以 “时势” 而言,则当主和。他评价主战派说: “身在局外者,易为空言; 身在局中者,难措实事。秦桧谓 ‘诸君争取大名以去,如桧但欲了国家事耳’,斯言也,正不能以人而废言也。”然后列举和则安、战则危的史证,让人沉思。这种见解与流行的观念完全相反,但却是历史的真实。同时代与赵翼齐名的考据家钱大昕甚至认为: 南宋亡国就亡在道学诸儒耻言和议,不论时势可否,一味主战 (见 《十驾斋养新录》 卷八 “宋季耻议和”条)。赵翼是一位文史通才,其诗与同时的袁枚、蒋士铨齐名,合称 “乾隆三大家”。著有 《瓯北诗话》,评论李白、杜甫、苏轼等唐宋大家及高启、吴伟业等明清诗人,主张创新,曾有《论诗》绝句: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1727——1814

字云松,号瓯北,江苏阳湖(今常州)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累官至贵西兵备道。主要著述有《廿二史札记》、《陔余丛考》、《瓯北诗话》。
赵翼论诗主性情,重才力,既认为杜甫诗“出于性灵所固有”,又强调杜甫卓越的才力,他云:“其思力沉厚,他人不过说到七八分者,少陵必说到十分,甚至有十二三分者,其笔力之豪劲,又足以副其才思之所至,故深人无浅语。”对李白的艺术魄力也是推崇备至:“(李白)诗之不可及处,在乎神职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若论其沉刻则不如杜,雄鸷亦不如韩,然以杜韩之比较,一则以用力而不免痕迹,一则不用力而触乎生春,此仙与人之别也。”他联系唐诗发展实际,从诗歌创作的内部规律出发,探讨韩愈险怪诗风形成的原因:“李、杜之前,未有李、杜,故二公才气横溢,各开生面,遂独有千古。至昌黎时,李杜已在前,纵极力变化,终不能再开一径。惟少陵奇险处,尚有推扩,故一眼觑定,欲从此辟山开道,自成一家,此昌黎注意所在。”他认为,杜甫诗中的险怪是“才思所到,偶然得之,而昌黎则专以此求胜,故时见斧凿痕迹。”他在指出韩愈险怪诗风得失的同时,还强调说,韩愈之诗并“不专以奇险见长”,“其实昌黎自有本色,仍在文从字顺之中。”
赵翼还高度评价了白居易的诗歌,他认为:“香山诗,七律不甚动人,古律则令人心赏意惬,得一篇辄爱一篇,几于不忍释手。盖香山主于用意,用意则属对排偶,转不能纵横如意;而出之以古诗,则惟意所之,辨才无碍。看似平易,其实精纯。”他还从白居易主意和随意的创作特征入手,比较了元白诗之优劣:“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欲言。元白二人才力本相敌,然香山自归洛以后,益觉老干无枝,称心而出,随笔抒写,并无求工见好之意而风趣横生,一喷一醒,视少年时与微之各以才情工力竟胜者,更进一筹矣。故白自成大家而元稍次。”如此推崇白居易,在清人诗论中确属少见。

赵翼

152 赵翼1727—1814

史学家。字耘崧,又字云松,号瓯北,清代江苏阳湖(今常州)人。才思敏捷,雅善诗赋,长于史学,考据精审,主张创新。乾隆二十三年(1758)中进士,历官中书舍人,翰林院编修,镇安知府,贵西兵备道。后以亲老辞官,讲学安定书院,潜心著书。著有《廿二史札记》、《檐曝杂记》、《陔余丛考》、《瓯北诗抄》、《瓯北诗话》等。

☚ 王鸣盛   钱大昕 ☛
赵翼

赵翼1727—1814Zhao Yi

清代诗人、史学家。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阳湖(今江苏常州)人。乾隆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乾隆三十八年,以母老乞归。晚年主讲安定书院,专心著述。
赵翼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合称“乾隆三大家”。其文学主张与袁枚相近,也重“性灵”,强调创新,反对“荣古虐今”,认为“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论诗》)。这些见解对盲目崇古的诗坛偏见,是非常有力的冲击。其诗取法于杨万里,平易流畅,喜发议论。张维屏谓其诗“七古才气奔腾,时见剽滑;五七律多工巧奇警之句,然力求工巧,可称能品,却非诗家第一义也”(《松心诗文集》)。他的五言古诗,如《古诗十九首》、《闲居读书六首》、《杂题八首》,七古如《将至朗州作》、《忧旱》,七律如《赤壁》、《黄天荡怀古》等都有特色。
著有诗集53卷及《瓯北诗话》。史学著作有《二十二史札记》、《陔余丛考》、《檐曝杂记》、《皇朝武功纪盛》等。

☚ 蒋士铨   姚鼐 ☛

赵翼

清史学家、文学家。字云崧,又字耘松,号瓯北。治史长于考据。论文主独创,反模拟。其《论诗》诗云:“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颇为当时及后世人传诵。其诗明畅清新,诙谐含蓄,好以议论入诗。有《廿二史札记》三十六卷、《瓯北诗话》七十二卷、《瓯北诗钞》五十三卷、《陔余丛考》四十三卷等。参见“历史”中的“赵翼”。


赵翼1727—1814

清代史学家、文学家。字雲崧或耘松,号瓯北,江苏阳明(今武进)人,一说今常州人。乾隆进士。历官广西镇安知府、贵西兵备道。中年辞官不出,主讲安定书院,潜心著述。长于史学,精于考据,工于诗文。著有《廿二史札记》、《陵馀丛考》、《瓯北诗钞》、《瓯北诗话》等。

赵翼

赵翼1727—1814

清代诗人、史学家。字云崧,号瓯北。江苏阳湖(今常州)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贵西兵备道。乾隆三十八年辞官回家,曾一度主讲安定书院。与袁枚、蒋士铨号称乾隆三大家,他论诗也重“性灵”,主张创新,反摹拟。赵翼存诗4800余首,以五言古诗最有特色。赵翼的文学著作有诗集53卷及《瓯北诗话》,史学著作有《十二史札记》、《陔余丛考》、《檐曝杂记》、《皇朝武功纪盛》等。

☚ 蒋士铨   乾隆三家 ☛

瓯北集

☚ 春融堂集   瓯北集 ☛
赵翼

赵翼1727~1814

清代史学家、诗人。字云崧,又字耘松,号瓯北。江苏阳湖(今常州)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以母老乞归,主讲安定书院。有《瓯北诗钞》、《瓯北诗话》、《檐曝杂记》、《陔余丛考》、《二十二史札记》等。长于史学,考订史实,时称精赅。又工诗,擅七古、七律,与袁枚、蒋士铨并称为“江右三大家”之一。论诗反对“荣古虐今”,强调“争新”、“独创”。《论诗》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为千古名句。其作良莠不齐,佳者风格明畅,含蓄有致,如《后园居诗》、《杂题》等。然好以议论入诗,往往不免滞重之弊。

☚ 蒋士铨   翁方纲 ☛

赵翼1727~1814Zhao Yi

poet,literator and historian of the Qing Dynasty,also called Oubei.Works: Complete Collection of Zhao Oubei,etc.

赵翼1727—1814

清史学家、诗人。字云崧,一字耘松,号瓯北。江苏阳湖(今常州)人。乾隆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任撰文,累擢贵西兵备道。还以内阁中书入直军机处,佐两广总督李侍尧幕。后辞官家居,主讲安定书院,专心著述。他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论诗主张“独创”,力反摹拟。与袁枚、蒋士铨齐名,称为“江左三大家”。有《二十二史札记》三十六卷、《陔余丛考》四十三卷、《瓯北诗钞》五十三卷及《瓯北诗话》等。

赵翼1727—1814

清朝史学家、诗人。字云崧,一作耘松,号瓯北。江苏阳湖(今常州)人。乾隆进士。历任编修、知府、兵备道等。乾隆三十八年(1773)辞官归籍著述,并主讲扬州安定书院。五十二年(1787),应闽浙总督李侍尧约赴闽,曾参与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他治学精于考史,所著《二十二史札记》,着重考证历代重要史实,论述各朝正史编撰得失,精辟中肯,颇为读史者所重视。是书与钱大听《二十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并称清朝三大考史名著。又工诗文,与蒋士铨、袁牧并称“江右三大家”。有《陔余丛考》、 《皇朝武功纪盛》、《簷暴日记》、《瓯北全集》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4: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