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唐诗篇名。七古。岑参作。见《岑嘉州集》卷二。走马川,在轮台(今新疆米泉)附近,一说即左末河(今新疆车尔臣河)。行,诗歌体裁名。作于天宝十三年(754)供职安西北庭判官期间,时安西四镇节度使封常清出师西征播仙,作者写此诗和《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送行。诗分三段。首段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渲染环境的恶劣。次段设想夜晚进军情景,突出将士的英勇无畏。末段预祝大军凯旋而归,将等候献俘报捷。想象奇特,感情激越,音调铿锵,把戍边将士的出征表现得壮美动人。清方东树评曰:“奇才奇气,风发泉涌。”(《昭昧詹言》卷一二)沈德潜云:“势险节短。句句用韵,三句一转,此《峄山碑》文法也。”(《唐诗别裁》卷五)诗中“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等句,比喻生动,格调雄健,均为体现“岑奇逸而峭”(王士禛语,见《师友诗传续录》)特点的名句。 ☚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逢入京使 ☛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题解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①!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②。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③,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④。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⑤。 注释 ①雪海:地名,即指走马川一带常年积雪的苦寒之地,当地“春夏常雨雪”。莽莽:茫茫无边。黄入天:黄沙地直伸到天边。 ②匈奴:唐时已无匈奴,代指播仙部族。金山:即阿尔泰山。这里应是代指边地的山。汉家大将:指封常清。 ③拨:相互撞击。 ④五花:名贵马名。唐天元天宝年间,贵族讲究马的装饰,常把马毛剪成花瓣形,称五花马。连钱:马身上有黑色的钱形斑点,良马特征。草檄:草拟檄文。 ⑤车师:东汉西域国名,分前、后车师,这里指前车师王城交河,即今新疆吐鲁蕃西北五公里处的交河故址。伫:等待。 赏读 诗起笔写行军过走马川、穿雪海、进戈壁的路线,同时暗写出这里风之奇大竟令“天”而“黄”。接下来明写风之奇壮,风之奇而“夜吼”,壮能吹“大如斗”之石“满地石乱走”。这里通过对沙、石的描写把环境的险恶勾勒出来,烘托战前气氛。 匈奴以下四句介绍出师之因:匈奴进攻,汉军出师。“金山西见烟尘飞”便有“汉家大将西出师”,行动迅速,看来是早已有备,足见汉军机警之“奇”,为后文胜利创下条件。 接下六句写汉军行军的奇苦,进而衬托出汉军的威武雄壮。这里环境恶劣,天气奇冷,“风头如刀”可见天之冷,风之猛烈竟然使人感到“面如割”,令马身上的汗“旋作冰”,幕中“砚水凝”。如此奇冷的天气可见汉军行军之苦,这还不够,行军中竟“夜不脱”“金甲”,“半夜行军”只好“戈相拨”,军士冷的“面如割”,累得虽然“马毛带雪”但“汗气蒸”。如此奇冷天气,奇苦、奇累的行军,而汉军纪律严明,可见其威武雄壮,暗示这是一支出师必胜的军队。 最后三句是推想和预祝胜利之词。由于前面对环境恶劣和行军威武的描述极其酣畅,这部分则势如破竹,水到渠成自然而来。 全篇奇句豪气,风发泉涌,描述风沙的猛烈,人物的豪迈,使全篇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给人以雄浑壮美之感。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岑参 ←上一篇: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下一篇: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 诗词简介: 诗人用雄健刚劲的笔触,描绘了豪迈壮烈的边塞战斗生活。诗中用浓墨重彩渲染边地的艰苦环境。由于岑参深厚的边塞生活体验,所以无论是猛烈的风沙,战地的烟尘,刺骨的寒风,气候的冰冷,都给读者以非常逼真的感受。读者又仿佛可以看到顶风冒寒的唐军将士在行进着,而夜不脱甲,衔枚急走的情景,又从一个侧面突出了战地生活的紧张。至于马身上凝而复化,化而复凝的汗水,又笔酣墨饱地颂扬了将士们的豪情壮志。最后的虚处落笔,又进一步突出了唐军的威严和士气。从形式上看,全诗句句用韵,音调急促,又三句一换韵,给人以急管繁弦、奔放昂扬的艺术魅力。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1]唐天宝十三年九月,安西北庭节度使封长清受命西征播仙(今新疆左末城),作者当时在封长清幕下任判官,写了这篇歌行体的送行诗。走马川,即今新疆的车尔臣河,距播仙城五百里,是西征播仙的必经之地。封长清这时被朝廷加衔御史大夫,所以诗题作《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2〕“君不见”三句:首句旧本作“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注家或以为“行”作“往”解,或以为是衍文。今人研究,从韵脚来看,全诗逐句用韵,三句一换韵,川、边、天为韵,与下文用韵例合;从辞意来看,用“行”字不顺,当是衍文,可以从正文删去。雪海,大沙漠。黄入天,一片黄色无边无际延伸到天边。 〔3〕“轮台九月”三句:轮台,当时是封长清节度使府驻地,出征由这里出发。石乱走,形容风推动大石滚动。三句写出征时夜风狂吼,风力推动满川大石滚动。 〔4〕“匈奴草黄”三句:匈奴,汉时对西北少数民族的通称,这里指播仙部族。西北各族当时以游牧为主,秋季草黄,不再放牧,也正是马壮之时,多在入秋后集结向汉族地区侵扰。这次封长清西征,就是因为播仙族发动对唐王朝的叛乱战争。金山,即阿尔泰山,突厥语称金为阿尔泰,所以意译为金山。汉家大将,指封长清,唐诗多以汉代唐。三句写出征原因,秋天马肥,播仙部族挑起战争,将军出师西征。 〔5〕“将军金甲”三句:金甲,铜制铠甲,较铁甲轻便、坚韧、耐用而美观,高级军官作战时使用。戈相拨,行军人多而迅速,兵器互相碰撞。三句写将军率领大军迎着如刀的大风夜行军。 〔6〕“马毛带雪”三句:五花连钱,唐时考究马的装饰,把马鬃梳剪为花瓣形成五瓣的称五花马;马的毛色和花纹形成连钱图案的称连钱骢。这里泛指将士们的战马。檄(xi),声讨敌人的文告。草檄,起草讨敌檄文。三句写到达前线时马身上冒着的热气结成冰,立即烘砚起草檄文。 〔7〕“虏骑”三句:虏骑,指敌方骑兵。短兵,指刀剑类短武器,步兵所用。接,交锋接战。车师,唐安西都护府所在地,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伫,久立等候。献捷,献上俘虏和缴获的物资。三句是预祝的话:敌人骑兵闻风丧胆,步兵不敢接连,当在都护府门前恭候凯旋。 这是一篇送征壮行的七言歌行,这类诗篇多以鼓舞士气、扬我军威、预祝胜利为主题。本篇的特点在于,它以边塞极为恶劣的自然环境来反衬出征将士坚苦卓绝的战斗豪情。诗人把西北大自然卷地蔽日的风沙、满川滚动的碎石、汗凝成冰的奇寒,描写得惊心动魄,而迎着风刀割面的风雪夜行军驰赴前线的将士,正是正义之师。作者对边塞风光和军营生活都有深切的体验,时而大笔勾勒,时而抓住典型细节具体描绘,写得场面宏伟,情景逼真,气势壮阔,笔力刚劲。上一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特点是“奇而婉”,这一篇的特点则是“壮而奇”,是岑参边塞诗的双绝。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唐)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①,平沙莽莽黄入天②。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③,金山西见烟尘飞④,汉家大将西出师⑤。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⑥,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⑦,幕中草檄砚水凝⑧。虏骑闻之应胆慑⑨,料知短兵不敢接⑩,车师西门伫献捷(11)。 【题解】 此诗为作者在轮台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送行主帅封常清西征播仙时所作。走马川即且末河,即今车尔臣河,播仙位于其西岸。封大夫即封常清,受命为北庭都护、西伊节度、翰海军使,又摄御史大夫。全诗描写了轮台附近平沙莽莽,碎石乱飞的恶劣气候,同时也歌颂了军士在这种恶劣条件下勇敢赴敌的精神。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流走酣畅。在轮台出发时,作者作有《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到了走马川又作此诗,待封常清奏凯,作者又作了《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及《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章》。此诗诗题一作《走马川奉送出师西征》。 【注释】 ①雪海:位于天山主峰汗腾格里峰西,古为春夏常雨雪的苦寒之地。②平沙,广阔的沙漠。莽莽:无边无际。黄入天:谓与天相接。③匈奴:此指播仙一带的部落。草黄马正肥:游牧民族,作战以骑兵为主,秋天草盛,马养得肥壮,正好进行掠夺战争。④金山:即阿尔泰山。突厥语呼金为阿尔泰,横亘于新疆北部至蒙古西部,并非封常清西征之地,此泛指塞外山脉。烟尘飞:谓战争已经发生。《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过金山西。”⑤汉家大将:指封常清。⑥戈相拨:因夜色朦胧,行军时较长的兵器互相碰撞。⑦五花连钱:马名,指毛色斑驳和身上有圆形花纹的两种良马。旋作冰:连上句言马身上的雪和汗凝结成冰。⑧草檄:起草声讨敌人的文书。⑨虏骑:敌军。古时泛称北方的民族为“虏”。胆慑:胆寒害怕。⑩接:接战,交锋。(11)车师:本为西域国名,此为安西都护府所在地,在今吐鲁番县。伫:等候。献捷:献俘报捷。古代战争胜利后,要举行献捷仪式。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本篇是岑参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天宝十三载(754)后作于轮台。全诗三句一韵,韵自为解。 前三句写平沙万里的西部风光,其中运用西部地名“走马川”、“雪海”,顿觉有异国情调。“平沙莽莽黄入天”,既言“平沙”,就不是指飞沙(如“大漠风尘日色昏),而是展现“平沙万里绝人烟”的沙碛昼景。为紧接写飞沙走石蓄势。夜来风云突变,打破了日间的寂静,静动相生,构成奇趣。这是怎样一种“飞沙走石”!民间倒反歌中的“直刮得石头满街滚”,在西部却是一种事实,句有奇趣,——友人方牧拟曰“轮台的风吹落斗大陨石,一块雹子砸死一匹骆驼,热海的月亮烙熟葱饼”,颇神似。风云突变又预示着战局突变,或突如其来的军机。果然,气象预兆落实在军情上,本节匈奴的张狂与唐将的从容,形成对照。紧接写夜行军,一句见将士上下一心,一句见军纪严明,一句通过人的感觉写霜风之厉害。黑夜霜风,越是环境艰苦,越是衬托出将士的英勇无畏。夜袭敌人,兵贵神速,又增加了成功的机遇。然后,作者通过马背热汗、砚中墨汁瞬息成冰,以小见大,状出天气酷寒程度,既极富西北生活实感,又颇具奇趣,同时再一次以环境的艰苦,衬托主公无畏形象。经过两度烘托,决胜信心已溢言表,故跳过接仗,预想敌人闻风胆丧,大军兵不血刃,捷报倚马可待。干净利落,出乎意外,得其圜中。 本篇在写景状物、叙事抒情方面颇多奇趣,体现了岑诗的特点。尤其突出的是三句一韵的体式,乃吸收了汉代以后民间歌谣中三三七和七言三句构成句群的形式,扩成长篇,意思三句一转,韵脚三句一变,句位密集,平仄交替,从而形成强烈的声势和急促的音调,成为以语言音响传达生活音响的成功范例。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3, 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4, 幕中草檄砚水凝5。 虏骑闻之应胆慑6,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7。 【释】 1.天宝十三载(755)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军府驻办台(今新疆乌鲁木齐附近)。冬,北庭都护、伊西节度、瀚海军使封常清西征播仙,岑参作此诗送行。走马川:或说即左末河,距播仙城(左末城)五百里。 2.行:这里是通往的意思。雪海:在今新疆境内。《新唐书·西域传》载:“勃达岭……西南直葱岭赢二千里,水南流者经中国入于海,北流者经胡入于海。北三日行度雪海,春夏常雨雪。”可能即指此。 3.金山:即阿尔泰,在新疆西南部。 4.五花:即五花马。连钱:良马名,色有深浅,斑驳隐粼。旋作冰:马身上的汗和雪一会儿就凝成了冰。 5.草檄:起草檄文。 6.虏骑:敌军。慑:惧怕。 7.车师:安西都护府所在地,今新疆吐鲁番附近。伫:等候。献捷:报捷。 【译】 你可曾见 走马川在雪海边, 迷茫无边的沙漠呀 黄沙飞卷飞入天! 九月的轮台, 风——在夜色里狂吼! 满川的碎石 巨大如斗, 被狂风吹得 满地乱走。 匈奴的驻地水草丰美 马儿正肥 远望金山,烟尘飘飞。 汉军的大将呀, 也正整装西进,战旗扬威! 将军的铠甲整夜不脱, 半夜中急行军,只听得 金戈相拨, 疾劲的风头似把尖刀 在脸庞横割。 战马披着雪花却热汗如蒸, 五花连钱马的身上顷刻又凝结成冰, 营幕中起草檄文的砚水也早已冻凝。 敌虏闻风应已丧胆, 他们怎敢与我军短兵相接, 我们就在车师的西门等待报捷。 【评】 封常清为唐代著名将领,时为御史大夫,权知北庭都护,时岑参为安西北庭节度判官,驻防轮台,为送封常清率师西征,写下这首边塞诗作的名篇。 此诗最引人注目者,是其句句用韵,三句(除首两句)一转的诗体。在读惯了中国特有的双句节奏后,乍读之,有十分新奇的感受。更兼之诗中所描绘的“轮台九月风夜吼”之特别有的景况,“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极写其风势之猛;以及诗中描绘的边地战争行军生活:“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都令人欲拍案而称奇。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