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赤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赤壁金声,字正希,又字子骏,初字成先,号赤壁,明安徽休宁人。明万历二十六年生,清顺治二年卒。明崇祯元年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弘光元年,守绩溪,城破,为清兵所俘,不屈而死。声精于西学,为天主教徒,虽不业医,而每与医者论及“脑主记忆”之说。汪昂、王清任皆宗其论。 赤壁chì bì光秃的墙壁。 赤壁 赤壁唐诗篇名。七绝。杜牧作。见《樊川诗集》卷四。赤壁,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处,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此诗所咏之赤壁为今湖北黄冈之赤鼻矶,系借题发挥。作于黄州刺史任上(842—844)。“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发议论感慨,但不正面落笔,而是反说其事,且以二美女之命运形象地反映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变化,以一吐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全诗以小见大,警拔精悍,隽永有味,为咏史诗之佳构。宋许𫗱却评曰:“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彦周诗话》)后世论者对此多予以驳斥。清贺贻孙云:“诗家最忌直叙,若竟将彦周所谓社稷存亡、生灵涂炭、孙氏霸业不成等意,在诗中道破,抑何浅而无味也! 唯借‘铜雀春深锁二乔’说来,便觉风华蕴藉,增人百感。此正是风人巧于立言处。”(《诗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许𫗱)讥杜牧《赤壁》诗为不说社稷存亡,唯说二乔,不知大乔孙策妇,小乔周瑜妇,二人入魏,即吴亡可知。此诗人不欲质言,变其词耳。”吴乔认为《赤壁》作为咏史诗,“用意隐然,最为得体”(《围炉诗话》卷三)。 ☚ 江南春绝句 泊秦淮 ☛ 赤壁〔1〕赤壁山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的长江南岸。东汉末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南下攻吴,孙权、刘备联军在此与曹操决战。孙刘联军统帅周瑜以火攻之计,借东风大作的良机,尽烧曹军战船,曹军大败。这个历史上有名的赤壁战役,奠定了三国分立的局面。杜牧于公元842~844年任黄州(今湖北黄州)刺史,写下这首咏史绝句。 〔2〕“折戟”二句:戟,古代一种戈矛合一的兵器,这里泛指兵器。二句写在江边的沉沙中发现折断了的尚末完全腐烂的兵器,把上面的铁锈磨洗干净,还可以在上面的字迹辨认出是前朝遗物。 〔3〕“东风”二句:《三国志》裴注,赤壁大战时,因北兵不习水战,曹军将战船用铁链连接在一起,周瑜派黄盖诈降,以载满硫磺等引燃物的船驰近曹船,正值东南风大起,将曹军战船烧毁,东吴水军乘势攻击,大获全胜。周郎,周瑜于建安三年任中郎将,时年二十四岁,故时人皆呼为周郎。铜雀,台名,在今河北临漳县邺城镇。曹操为魏王后,以邺城为都,于建安十五年建筑铜雀台,备晚年以歌舞自娱。二乔,大乔和小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大乔妻孙策(孙权之兄),小乔妻周瑜,都是绝色美女。二句说赤壁大战时如果不是东风为周瑜提供了便利条件,二乔就会被曹操掠走而放在铜雀台上了。 这首咏史绝句通篇笼罩着历史兴亡的感慨。前两句以“折戟沉沙”、“认前朝”点出当年赤壁激战,引人回忆起历史往事;后两句从反面作一个假设,选取一个富有兴味的问题,引起人们的思索和联想。《历代诗话考索》说:“牧之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家国不得。”《彦周诗话》说此句:“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操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作者的构思新颖而别致,人们由此可以有许多思索,语意隽永,耐人寻味。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①。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②。 【解题】 此诗约作于会昌四年(844),时杜牧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任。赤壁:长江沿岸有多处地名赤壁,三国时吴蜀联军火攻魏军之赤壁在今湖北蒲圻县西北,而此诗所咏赤壁却在黄州,这与后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样,都是附会之作。诗中只写赤壁之战如果孙吴失败,美女二乔就会被抢去,实际上包涵了许多政治内容,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另一方面,认为周瑜火攻是借东风而侥幸成功,有时势造英雄的看法,也是诗人借此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全诗构思奇巧生动,内涵深曲而耐人寻味。 【注释】 ①二句意谓埋在泥沙中的折断了的戟,尚未将铁销蚀尽,拿来磨洗以后认出了是前朝赤壁之战的遗物,戟(ji):古代兵器,将戈、矛合成一体,既能直刺,又能横击。将:拿。②二句意谓东风假使不给周瑜提供方便,那二乔就当被曹操虏到铜雀台上供他享乐去了。不与:若不与,如果不给。周郎:东吴大将周瑜,当时年轻,人称周郎。便:方便。史载当年周瑜用黄盖火攻之计,适值东南风急,火乘风益烈,尽烧地处江北的曹军船只,延及曹营,曹军大败。铜雀:台名,见前张说《邺都引》诗注。二乔:江东乔公之二女,以美著称。大乔为孙策之妻,小乔为周瑜之妻。 赤壁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杜牧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泊秦淮 →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途经赤壁,作者感于三国英雄成败而写。 诗的前两句叙事,写诗人在赤壁江水中拾得古战场中留下的折戟,经过打磨光亮鉴别出是三国遗物,不禁引发“怀古幽情”。后面两句议论。周瑜是赤壁之战的主帅,火攻是战斗胜利的关键,而用火的关键却在有东风。诗人抓住这一个大战的最关键的客观因素以假设为基点反面设论。假如没有东风,赤壁之作的结果必然是孙刘联军大败。当时火攻计策凝聚了多少人的智慧,最显智者乃诸葛亮,借东风、苦肉计、连船计等许多体现智慧的地方都是值得歌颂的,可是诗人只选了最关键的,却最能引出其他故事而毫不起眼的东风来。当然诗人并不是在强调客观因素,诗人赞誉的是人对客观因素的巧妙利用,归根到底战斗的成败决定于具有智慧、知识的主观的人。尾句为假设的结果。铜雀台乃曹操修建;二乔指东吴二美女,大乔为吴主孙策妻,小乔为周瑜之妻。她们都与这次战斗无多大关系,但如果连如此身份地位的人都受凌辱,则东吴惨状可想而知。所以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来描写胜败各家的姿态,句虽短而意义多而深,并且以美女和上文英雄辉映,诗意便生。如此重大的历史事件,诗人只选取了不起眼的“东风”与娇美小巧的“二乔”写来,而道理明白,以小见大,真所谓“取名也小,取类也大”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此诗咏史,作于会昌四年(844)黄州任上。长江上有赤壁多处,三国鏖兵之赤壁本在湖北蒲圻,而此诗所咏为黄州赤壁,当时亦传为火烧曹公处,诗人未予深究也无须深究。后苏东坡沿袭了这一附会,世又称东坡赤壁。 前二是一个引子,它抛开了以山河形胜开端的老套,而从一片铁戟写起;而这一片出土的废铁与一场历史上著名的战争相联系,磨洗去时间的斑斑锈迹,便引起人们对历史的追忆。这样一个见微知著的开端,在构思上非常新颖巧妙。 后二作史论,是全诗的精义所在。这不是抽象议论,而是假设推出的可能产生的形象画面:如果不是东风为周郎提供机遇,那么曹公就会打败吴国而掳走二乔,曹公呜呼之后,还会出现“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宫怨情景。宋人许彦周冒失地批评此诗“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穷书生)不识好恶。”殊不知两句之意实在此不在彼,特蕴藉言之,增人感慨。其好处一在以形象代抽象,一在见微知著。 两句意味,或谓是“对周瑜的嘲讽”,即“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之意。周郎何可嘲讽,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为曹公惋惜。曹操是赤壁一战的失败者,他和杜牧一样注过《孙子》,深谙兵法,就个人才略而言,不在周郎之下,岂能以一战之成败论英雄?对读《题乌江亭》:“胜败从来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不以成败论英雄,机遇是十分重要的,这两个观念在杜牧是有着切身体会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他,深知“东风不与周郎便”是个什么味道。 在诗中为历史人物翻案,内容的深曲严肃与形式的风流妩媚结合得天衣无缝,这就是所谓独持峭拗,雄姿英发。 《赤壁》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释】赤壁:即今湖北武汉赤矶山。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名。销: 销蚀。东风:指三国时孙权、刘备联军利用东风,火烧赤壁,击败曹操军 队的事。周郎:指三国吴将周瑜。年轻时即有才名,人呼周郎。铜雀:即 铜雀台,为曹操所建,故址在今河北临漳西南古邺城的西北隅,楼顶有大 铜雀,故名。二乔:指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给前国主孙策,称大乔, 一嫁给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大意】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埋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被销蚀掉。我把它磨 光洗净,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 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就要被曹操掳走,关在铜雀高台的深院中了吧。 赤壁
【释】 1.赤壁:今湖北省蒲圻县,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5),曹操在攻克荆州后,想长驱东下,进攻吴国,吴将周瑜联合刘备,运用火攻,巧借东风,在此大败曹兵,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戟:古代的一种兵器。 3.周郎:周瑜。赤壁之战时他年仅二十四岁,人称“周郎”。铜雀:即铜雀台,建安十五年(201),曹操所建。故址在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城西。二乔:吴国美女。《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载:乔公两女,皆国色也,吴王孙策娶大乔,周瑜娶小乔。 【译】 沉入江沙之中的折戟断刀, 五百年来尚未残销。 我将它细细地磨洗,辨认前朝。 唉! 如果周郎当时没有东风之便, 幽深的铜雀,将永远禁锁 娇美的大乔、小乔。 【评】 宋人许彦周理解此诗后两句为批评孙权“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许彦周诗话》)。与升庵评“千里莺啼”类同,皆不知诗者。诗所长者,以小见大、以少总多,以一粒沙子见出世界,一滴水珠见出海洋。写二乔,正写国家命运,倘若相反,径直说国破家亡之语,反而索然无味。以“二乔”事做文章,便能具体、形象、生动。如清人薜雪评:“‘春深’二字,下得无赖,正是诗人调笑妙语。”(《一瓢诗话》) “东风”两句,与“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等,开宋人议论风气之先。 赤壁[唐]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②,自将磨洗认前朝③。 东风不与周郎便④,铜雀春深锁二乔⑤。 〔注释〕 ①本篇选自杜牧《樊川文集》。诗大约作于会昌二年(公元842年)杜牧出任黄州(今属湖北)刺史之时。黄州有赤壁矶,但此赤壁不是周瑜破曹操之地,作者只是借以抒怀古之意而已。②折戟,折断的战戟。销,销蚀。③自将,自己拿起。前朝,指汉末三国时期。④周郎,周瑜。⑤铜雀,台名,在魏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曹操所建。二乔,汉末乔玄二女:大乔、小乔,皆为绝色佳人。大乔嫁孙权兄孙策,小乔嫁周瑜。 〔分析〕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变的慨叹。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战役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这前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 后两句是议论。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 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铜雀台在邺县,邺是曹操封魏王时魏国的都城,故地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 后来的诗论家对于杜牧在这首诗中所发表的议论,也有一番议论。 宋人许𫗱《彦周诗话》云:“杜牧之作《赤壁》诗,……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被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这一既浅薄而又粗暴的批评,曾经引起许多人的反对。 如《四库提要》云:“(许𫗱)讥杜牧《赤壁》诗为不说社稷存亡,惟说二乔,不知大乔乃孙策妇,小乔为周瑜妇,二人入魏,即吴亡可知。此诗人不欲质言,故变其词耳。”这话说得很对。正因为这两位女子,并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君孙权之嫂,小乔则是率领东吴大军与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直接关系,但她们的身份地位显然代表着吴国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属曹操,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在“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之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正是极其有力的反跌,不独以美人衬托英雄,与上句周郎互相辉映,显得更有情致而已。 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语言则是形象思维的直接现实。 如果按照许𫗱那种意见,我们也可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改写成“国破人亡在此朝”,平仄、韵脚虽然无一不合,但一点诗味也没有了。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 另外,有的诗论家也注意到了此诗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又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假想其失败,如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云:“牧之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家国不保。”王尧衢《古唐诗合解》也说:“杜牧精于兵法,此诗似有不足周郎处。”这些看法,都是值得加以考虑的。杜牧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如果说,孟轲在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像的。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那种慨叹在内,不过出语非常隐约,不容易看出来罢了。 〔评说〕 胡应麟《诗薮》:“晚唐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皆宋人议论之祖。” 贺贻孙《诗筏》:“牧之此诗,盖嘲赤壁之功出于侥幸,若非天与东风之便,则周郎不能纵火,城亡家破,二乔且将为俘,安能据有江东哉?牧之诗意……唯借‘铜雀春深锁二乔’说来,便觉风华蕴藉,增人百感,此正风人巧于立言处。” 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大抵诗人每喜以一琐细事来指点大事,即如此诗,二乔不曾被捉去,固是一小事,然而孙氏霸权,决于此战,正与此小事有关。家国不保,二乔又何能安然无恙?二乔未被捉去,则家国巩固可知。写二乔正是写家国大事。且以二乔立意,可以增加诗之情趣,其非翻案。好异及滑稽弄辞,断然可知。” 赤壁
【释词】 ①折戟:折断的铁戟。 ②将:拿起。认前朝:辨认前朝的遗物。 ③东风:指赤壁之战火攻借助东风一事。 ④铜雀:台名。汉献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建于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以楼顶铸有大铜雀而得名,为曹操暮年享乐之处。二乔:即大乔、小乔姐妹,东吴乔公之女,分别嫁给孙策和周瑜。二乔皆国色也,后人通作二乔。 【赏析】 赤壁决战的前夕,曹操宴长江横槊赋诗。乘着酒酣意得,顾谓众将说:“吾今年五十四岁矣,如得江南……当娶二乔,置之台上,以娱暮年,吾愿足矣!”言罢大笑。唐人杜牧之有诗曰:“折戟沉沙铁未销……” 《赤壁》是一首著名的咏史诗,其鲜明特色是出奇立异,不落窠臼。借对历史人物的历史事件的重新评价,一反前人的传统观念,提出不同凡响的新见解,赋予新的蕴意。这首诗虽然正面摆出赤壁之战的历史遗迹,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曹操成了胜利者,大乔、二乔就将锁在铜雀台,那便是“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的局面了;再者,此诗不言社稷存亡,惟言二女子,既与曹操的言语相吻合,又通过特殊地位的女子变化,烘托了国家的兴亡。二乔的身份代表着吴国政权的尊严,国君和统帅的妻子地位的变化与吴国的生死存亡休戚相关,充满了诙谐调侃的情趣。 这首诗在小说情节中设置得恰到好处,既有力地印证了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所讲的曹操下江南为夺取二乔之言,草蛇灰线,笔笔相连,又在曹操征南败北已露端倪,但尚未胜败分晓的时候,预示了曹操在赤壁之战的败局。可见,小说家叙事艺术的缜密和精巧。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是一首著名的咏史诗。诗篇借赤壁咏史抒发了深沉的历史慨叹,强调了客观因素的重要作用。赤壁在今湖北省武昌县,是当年赤壁之战的古战场。 汉献帝十三年(208)的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的一次重要战争。由于孙、刘联军打败了曹操的军队,三国鼎立的局面才得以形成。指挥孙、刘联军击败曹军的东吴统帅周瑜是这场战役的关键人物。 诗篇开头二句写兴感之由。首句从当年古战场遗留下来的一支铁戟写起。这支六百年前遗留下来的折断了的铁戟,长期沉埋于沙底却未被销蚀。如今经过磨洗认得出这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遗物。此二句写得平平,并未见其超绝之处。后二句突发议论,形成高潮。周瑜在赤壁之战中之所以能打败曹军,关键是用火攻打乱了曹军的全部部署。而其所以能在决战之际运用火攻大破曹军,又是因为当时刚好刮起了东南风。正是由于东南风这一客观条件的出现,周瑜才能出奇制胜、以少胜多,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巧妙的是作者并未正面点明东风如何帮助了周瑜,而是从反面落笔,假设没有东风的帮助,那么东吴两位著名的美女——大乔、小乔将会被曹操锁在铜雀台上。铜雀台,在邺县(今河北省临漳西),曹操封魏王时的都城。锁入铜雀台,即意味着东吴的灭亡。因为二乔并不是一般的女子,他们是东吴两位有身份地位的女子。大乔是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小乔是赤壁之战东吴统帅周瑜的夫人,他们的荣辱实系国家的安危。这样写,显然比直接说东吴如何如何更富神韵。 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云:“牧之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国家不保。”个中的“幸”字显具深意。笔者认为,何氏之意,正是强调客观条件的风是如何重要。诗人并非要否定周瑜的盖世奇才,否定其它各种有利因素,而是突出了客观的“风”在赤壁决战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这正是这首咏怀诗留给我们的有益启示。 赤壁【题 解】 赤壁矾在黄州城外。这首诗是杜牧担任黄州刺史时所作。诗的内容写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古代战争少有的以少胜多的战例,结果是周瑜大败曹操。千百年来,往来文人墨客都来赤壁这个古战场凭吊,周瑜是歌颂的对象,而这首诗里,杜牧却有另一番评论,开拓了另一个视角:要建功立业,没有一定条件是达不到目的的,无论多么有才华、有能力的英雄人物,如果条件不具备,也只能是空怀大志,满腔遗憾。从杜牧的身世、抱负、谈兵、处世来看,诗中的诙谐语句不完全在于贬低周郎,而是曲折含蓄地借咏怀古迹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悲哀。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这首诗写三国时孙、刘二家联合抗曹的赤壁之战,是写历史之诗。前两句是写实,后两句是议论。诗人通过一只断戟抒发奇想,设想与历史事实相反的结果:“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倘若当时没有刮起东风,周瑜就会失败,胜败就会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他将历史的兴衰、成败得失的评价寓于丰富的想象之中,设想奇特,手法新奇,内涵丰富,令人读来回味无穷。 这首诗的独到之处还在于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由一只小小的、沉埋于泥沙中的“折戟”,想到了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了赤壁之战中的重要人物。在诗的末句,诗人并未直接说吴国的灭亡,而是以两位女子的命运暗示战争的结局。这两位女子,一个是吴国前主孙策的夫人,一个是吴军统帅周瑜的夫人,若她们遭受屈辱,也就意味着东吴的灭亡。这一以个人命运呈现国家前途的手法,含义深刻,别有风致。 赤壁在湖北省嘉鱼县东北,长江南岸。冈峦壁立,北临大江。北岸即鸟林,为三国时周瑜焚烧曹操战船,败走曹操处。唐代诗人杜牧《赤壁》,即指此。 赤壁chì bì地名,在今湖北蒲圻县长江南岸,与北岸乌林相对。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合在这里败曹操大军:~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五一·1181) 赤壁chì bì清代江湖社会谓受逼。《清门考源·各项切口·盗窃类》:“赤壁: 受逼也。靠(?)。” 赤壁chì bì〖名词〗 赤壁❶即今湖北武昌西南赤矶山。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蜀吴联军大败曹操于此。一说在今湖北蒲圻西北赤壁山。山高耸如长垣,突入江滨,上刻“赤壁”二字。 赤壁有二处。一在湖北蒲圻县西北的长江南岸南屏山上。是三国时周瑜大破曹操的地方,即“赤壁之战”古战场,称“周郎赤壁”。这里冈峦绵亘,有一石峰伸延江中,上刻“赤壁”二字,下有碑文,其右刻有诸葛武侯画像。二在湖北黄冈县黄州城外的长江之滨,石壁垂直,颜色纯赤,宋时苏轼到此误为赤壁之战处,作有前、后《赤壁赋》和《赤壁怀古》,称“东坡赤壁”。有二赋堂、酹江亭、坡仙亭、挹爽楼、留仙阁、问鹤亭等古迹。参见“地理”中的“赤壁”。 赤壁军事要地。位于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为古赤壁战场,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与刘备联军在此用火攻,大败曹操军。 赤壁chi biRed Cliff (the famous War of Red Cliff happened there and a lot of poets wrote about the Red Cliff) 赤壁❶山名。即今湖北蒲圻市西北赤壁山。或说为今湖北武昌县西南赤矶山,或说在今湖北黄冈县西北长江之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