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赏牡丹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赏牡丹刘禹锡
“天下真花,独牡丹耳。”(欧阳修《牡丹序》)牡丹国色天香,芳艳绝美,被人们视为花中珍品。 我国人民自古就爱植牡丹,爱赏牡丹,爱吟咏牡丹,当牡丹盛开之时,人们不分亲疏便争相观赏。刘禹锡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创作了《赏牡丹》诗。虽只有短短四句,却成为尽人皆知的千古绝唱。 在这首诗中,全然不见作者对牡丹进行细腻的描绘,而是在首联中采用对比的手法,来衬托牡丹的形象。首先,作者用“妖无格”这三字描绘了庭前的芍药,“妖无格”是艳丽无比的意思,在这里则意味:庭前的芍药花虽艳丽无比,却难给人典雅大方之印象。第二句“池前芙蕖净少情”,是说池塘中的荷花虽然出自清水,为天然所雕塑而给人以净丽的感觉,却缺少那种特殊的风情。从文字上可以看出,这二句都没有提到牡丹花,而用较多的文字来描写、评述“芍药”和“芙蕖”。然而这正是作者创作手法的高妙所在。“芍药”风情艳丽有余而典雅不足,“芙蕖”净丽超凡而缺少风情,二花的缺陷却是较为明鲜的,那么有谁聚二者之优长呢?诗句至此,坚实的铺垫已经完成。作者笔锋一转,陡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下联。 “唯有牡丹真国色,”这里的“唯”字用得恰如其份,它特指只有牡丹花为“真国色”,而不是其他种类的花草,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而“真”字又给人以真真切切的印象,无须任何粉饰。在这里,作者没有用华丽的词藻去描绘牡丹,而只用“国色”二字作了概括。“国色”取于“国色天香”一词,用在这里,意味着没有什么语言可以足以将牡丹的美——那种艳丽无比却又不乏风情的美情表现出来,它将牡丹的美以“一言以敝之”,无可争议。既然牡丹被奉为花中之王,那么世人是怎样表示出对她的挚爱呢?作者更没有以大篇幅描写人们赏花时的情景,只道“花开时节动京城,”其间的“动”字,便将当时的景观描绘出来,确实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随之以“京城”二字,更足以看出观赏牡丹规模之庞大,从而也进一步映衬出牡丹那牵动万人之心的美,并使全诗的描绘达到了高潮。 刘禹锡的这首《赏牡丹》,文字精炼至极,堪称咏花诗中的力作。 赏牡丹王建
也许文学家尤其是诗人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他们有一种使所描写的事物“陌生化”的才能。在他们的眼里,司空见惯的东西往往会变成新鲜的、美的、动人的物体,并含蕴着一定的情感,由此,通过他们的手笔,世间增添了一些天真的快乐,欣喜的审美。历代咏物、咏花诗的价值大抵可由此看出。 在唐代诗人王建的《赏牡丹》一诗中,牡丹出现了奇异的美态。开篇“此花名价别,开艳盖皇都”二句,既阐述了牡丹花的名贵,又渲染了她盛开时节的气氛之浓烈。接下来描写她芬芳四溢,可令苓菱这种奇香之草羞愧至极,红艳之色如赤霞烂漫,势迫杜鹃花枯萎。诗人不但从远观上进行了描写,更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牡丹的形象。“软光笼细脉,妖色暖鲜肤。满蕊攒黄粉,含稜缕绛苏”四句,写她的经脉细腻、光滑、柔软,色泽妖艳,宛如丽质美貌的处子;“攒”字的使用,写出了牡丹的动态,用得恰到好处。花蕊中那簇簇的黄色花粉,衬出她那丰腴的身姿,缕缕深红的花瓣,不能不使人叹为造化神工。接着以浓香可薰皇帝衣装、美貌可入宫廷院画,来突出牡丹的名贵。 然而,红颜薄命,好景不长。诗人扭转笔锋,以拟人的手法对晚时的牡丹进行描写:“晚态然新妇,残妆望病夫。”行将凋零的牡丹,如愁眉紧锁的新婚少妇,虽面带病态,终脱不掉娇美的气韵,凄凄楚楚的神态令人怜爱。美景难驻,观赏的人尚须珍惜这短暂斯须的良辰。后两句“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强化了悲凉感。时日匆匆,春去秋来,待一夜轻风乍起,纵有千金也无处寻她了,道出了人世间总是充满着不尽的遗憾与惆怅。这里有对花好难久的遗憾,更有着对人间一切美好事物的变化不居表示的深长的叹惜,叹惜之后,是应该珍惜时光、珍爱美好事物的深沉的感慨。 这首诗,格局明显,前两联是从远观进行描写,给人以总体的印象,渲染了气氛。其次两联为近观,精雕细琢,细致入微,给人留下了袅袅婷婷的印象,有使牡丹可触可摸之效。美花如此,观赏者自然会赞叹不已。于是出现了九、十两句。最后三联,从花好易凋来写其珍贵,更是别出新意,蕴含丰富。这首诗通篇设计精巧,摹写工丽,凝炼蕴藉,给人以“陌生化”的美感,更可见诗人王建的写作风格的独特。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