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赋役制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赋役制度 元朝的赋税制度南北相异,北方主要是税粮科差,南方征夏秋两税。窝阔台八年(1236),更定赋税制度,史称丙申税制,基本上确立了元代在华北地区的赋税体系。忽必烈即位后,对赋役数额有所调整,并在申明旧制的基础上,明确规定输纳之期、收受之式、封完之禁、会计之法,使之更趋完善。正税主要是税粮和科差。各色户计分别按照不同的规定输纳丁税、地税之中的一种。官吏、商贾纳丁税。工匠、僧、道、也里可温、答失蛮、儒户等验地交地税,军户、站户占地四顷以内者免税,逾此数者纳地税。一般民户大多数交纳丁税,中叶以后,在两淮、河南等地区,也有改征地税的。由于土地买卖、富户诡避等各种原因,在征收税粮时往往出现混乱和纠纷,经常有一户并纳两种税的情况发生。科差包括丝料、包银和俸钞三项。灭宋以后,元政府没有把在北方实行的税粮、科差制度推行于南方,基本上承袭南宋旧例,继续征收夏秋两税。江南也有科差,即户钞(相当于北方的五户丝)和包银,江南征收包银的范围小,时间也很短。盐税收入,占全国钞币岁入的一半以上。盐的生产由国家垄断。政府将工本钱发给灶户,所生产的盐全部由国家支配。盐场附近一般划为“食盐区”,由政府置局,按户计口发卖食盐。其余大部分地区为“行盐区”,由盐商向政府纳课换取盐引,到盐场支盐,再运到规定的行盐地区贩卖。岁课的对象是山林川泽的特产,或设总管府、提举司等机构经理,分拨一部分民户从事采伐加工,或由民间自行开采生产,政府以抽分等形式收取税金。杂课还包括茶课、酒醋课、“额外课”等。商税也是国库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杂泛差役,主要包括政府为兴役造作、治河、运输等需要而征发的车牛人夫、以及里正、主首、隅正、坊正、仓官、库子等职役。元代前期,民户以外的其他户计一般都不承担杂泛差役,按元政府规定,分配差役时,应根据当役户的丁产,先尽富实,次及丁户。成宗大德年间改革役法,此后关于诸色户计的当役规定,不时变更,当役面有所扩大。元代的杂泛差役,是劳动人民十分沉重的负担。 赋役制度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劳动人民对国家承担赋税和劳役的经济制度。赋役制度是与国家一起产生的。(1) 赋役制度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有记载,“贡典”和“土贡”即指此。到西周,土贡根据品种分为九类,故称为“九贡”。在井田制下,农民还要在公田上进行生产,具有服役的性质。(2) 春秋时期,赋役制度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其中如鲁国于公元前594年实行了“初税亩”,即国家按土地的实际数量征收实物税。初税亩改变了以前用强制劳役助耕公田的制度,而采取直接征取农产品的办法。鲁国还于公元前590年“作丘甲”,即按照土地面积出一定数量的军赋,使赋与税相结合。战国时期各国的赋役制度很不一致,但均朝着有利于地主制经济的确立和发展的方向进行改革。公元前216年,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使黔首自实田”,这是中国历史上在全国范围内登记土地的开始。(3) 中国比较完整的赋役制度的形成是在汉代。汉代的赋就是人头税,分为“算赋”和“口赋”两种。当时规定,15~56岁的男女每人每年缴纳赋120钱为1算,这就是“算赋”;7~14岁的儿童,每人每年纳赋20钱,此即“口赋”或“口钱”。服徭役的情况是,成年男子一生中要有2年的兵役期,另外每年还要服劳役1个月。魏晋、南北朝、隋代及唐初,在屯田制和均田制下,逐步将田租和人头税合并,演变为以户为基本征收单位的“户调制”。除此之外,生产者还必须为国家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唐代在实行均田制的时期,户调制又演变为以丁为基本征收单位的“租庸调制”。(4) 随着唐代中叶均田制的瓦解和租庸调制的废除,唐代实行了“两税法”。两税法是中国赋役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租庸调制是以丁为征收单位,不管其是否有土地或土地多寡,都要负担同样的赋役。两税法则规定,根据每户的财产和土地的多少缴纳不同的“户税”和“地税”。同时两税法将过去以缴纳实物为主改变为以缴纳货币为主,即使缴纳实物,也以货币为计算单位。两税法实行后,一直是封建社会赋役制度的基础。宋代,因为户税逐渐分化为商税和房屋税,资产主要变为土地,所以户税也就是地税。宋代的两税法仅保留了夏秋两征的形式,变为一半收钱、一半收实物的两税。(5) 明代中后期的赋役制度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1581年实行了“一条鞭法”。一条鞭法的特点是,以州县为单位,将所有的田赋、劳役和各种摊派折合成银两,合计为一个总数字,再按本州县的田亩进行分摊。清朝建立后继续实行一条鞭法。(6) 到1712年,清政府考虑到户口不断增加而土地数量增加有限的社会现实,规定以1711年各地所统计的人丁数字作为“丁银”的固定税额,以后再生人丁也不加赋。丁银成为固定的税额,使赋役制度发生了新的变革。1729年,全国除了山西和贵州等少数地区外,其他各地均实行了“摊丁入亩制”,即将丁银并入田赋征收。这样,地丁合一,丁银成为田赋的一项附加数额。地丁合一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最后形态。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