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资治通鉴音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资治通鉴音注

 简称《通鉴注》,又俗称为《胡注通鉴》。是盛行于世的《通鉴》最好注本。因注文列于《通鉴》正文之下,故亦有二百九十四卷。宋末元初胡三省撰。书成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
 胡三首,字身之。生于宋宝庆六年(1230年),卒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台州宁海(今浙江天台)人。宋宝祐四年,与文天祥、谢枋得、陆秀夫等人同科中进士,后历任县官。咸淳十年,他主管沿江制置司机宜文字,曾拟定抗元良策,但遭当时宰相贾似道的拒绝。随后宋亡,他逃回家乡。在悲愤之余,把全部精力都投注于尚未成书的《通鉴注》上,到元至元二十二年,这部书才脱稿,但修改工作一直延至他去世前。
 胡三省在中进士以后,便开始把大量的精力用于此书的编撰。此后虽游宦远外,但都未曾放弃这项工作。最初,他依据陆德明《经典释文》的体例,作成《广注》九十七卷,并著论十篇。此书是采用与《通鉴》本文分开的方法。后宋军溃败,此书在他逃亡中丢失。于是他又重新作注。他把《通鉴考异》和《通鉴目录》以及他的自注散入《通鉴》原文之下。这即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通鉴音注》。
 《资治通鉴》所载内容,包括《宋史》以前的十七部正史中的内容。但这十七部正史中,除了前四史有注本以外,其余各史皆未曾有人作过注释。胡三省的《通鉴注》,自《晋书》以下至于五代各史,都要自己搜集材料而独立作注,没有可供参考的前代注文。因此,《通鉴注》不仅是一部颇费功力的史学名著,而且对于后世的史学和历史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胡三省的《通鉴注》,就其内容来说,凡是《通鉴》所载的有关典章、制度及其文字的音韵和训诂都有详细的注解。《通鉴》一书的著作宗旨是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总结统治经验,因而它偏重于政治、军事,以及与社会安定和散乱等有关重大事件的叙述,所以它对于典章制度、地理沿革及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略而不及。胡三省针对《通鉴》的特点,凡是记事之本末、地名之异同、州县之建置离合、制度之沿革损益等,都注明其所以然。胡三省集合众说而广为注释,不仅利于阅读《通鉴》,而且也提供了可资研究的线索和资料。
 胡三省的注文中不仅注释文义,而且还兼有校勘。他所依据的刻本凡是有错误之处,都为之校正。或依其博学而判断,或采用有关书籍对勘。他所改定的文字,与流传至今的宋代善本往往相同。
 胡三省是一位爱国志士。他生活在宋末元初,身经元兵南下和宋朝灭亡的历史大变革。他在民族危机和生死存亡之际,著作《通鉴注》,其中感慨、议论随时发表。“天乎人乎”、“呜呼痛哉”等悲愤之词往往得见。尤其是叙述前代亡国之处,他在注文中多有议论,借以抒发他内心的痛楚。胡三省入元不仕,以宋遗民自居,《通鉴注》中也蕴藏着他亡国遗民不忘故国的思想。
 清人陈景云撰有《通鉴胡注举正》十卷。现仅存有一卷,只有六十三条,多是考证地理。钱大昕撰有《通鉴注辨正》二卷,共列举了一百四十余条,也多是考证地理方面的内容,间及声音和句读。近人陈垣先生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撰成《通鉴胡注表微》。此书是一部系统而全面地研究《通鉴注》的专著。当时陈垣身处被日本侵占的北平(今北京),杜门谢客,埋头著述,其境遇有似于胡三省,所以对于胡三省注文中的爱国思想多有阐发,故名之为“表微”。此书分为二十篇,前十篇为本朝、书法、校勘、解释、避讳、考证、辨误、评论、感慨、劝戒,是关于史法的;后十篇是治术、臣节、伦纪、出处、边事、夷夏、民心、释老、生死、货利,是关于史事的。其作法是首列《通鉴》原文,次列胡注,再次是陈垣先生的《表微》之文。全书总计有引用胡三省注文精语七百五十余条,《表微》文中除引证正史外,尚有二百余种史书。此书一出,才使胡三省的生平事迹、治学精神和他的爱国思想,以及《通鉴注》的学术价值得以真相大白。而且在论述中,对于研究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也多有介绍和总结。《通鉴胡注表微》是研究胡三省及其《通鉴注》的最重要的著作。
 胡三省《通鉴注》是附于《通鉴》正文之下。因此,凡是有注的《通鉴》刻本,即是胡三省的《通鉴注》本。中华书局标点本《通鉴》即是带有胡三省注文的最佳版本。

《资治通鉴音注》 - 中外名书奇书 - 可可诗词网

《资治通鉴音注》

《资治通鉴音注》

元胡三省撰。胡三省(1230~1302),南宋末元初时人,因该书注成时,南宋已亡,故题为元人。浙江天台人,宋理宗宝祐进士。北宋司马光等撰《资治通鉴》,共294卷,为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书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而名物训诂,浩博奥衍,亦非浅学所能通”;“文繁义博,贯穿最难”。胡三省自称:“温公作《通鉴》,不特纪治乱之迹而已。至于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尤致有详。读者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因此,最早已有司马光的门人刘安世撰《音义》10卷,为《资治通鉴》作注,但其书已佚。南宋以后,书中所述尤有许多不易为后人明了之处,更有蜀人史炤《通鉴释文》等多种注本出现。注者纷纷,但多失之简略,且多舛误。至胡三省时,于是汇合群书,订伪补漏,而成该书。元袁桷《清容集》载《先友渊源录》叙述说,胡三省“日手钞定注”,而今本题作“音注”,估计为作者所自改定。但该书的实际内容,不仅限于音注,而且包括文字校勘,以及对有关典章、制度、音韵、训诂等方面内容的详细订补,考辨精辟。在官制、地理方面,成就尤大,与宋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齐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说它“于象纬推测,地形建置,制度沿革诸大端,极为赅备”,“可谓能见其大矣”。同时该书对《资治通鉴》中细小的具体问题,也多能有所订正。如《周显王纪》秦大良伐魏条注说,大良造下当有卫鞅二字;《唐代宗纪》董晋使回纥条注说,此韩愈状晋之辞,容有溢美;又严武三镇剑南条注说,武兄再镇剑南,盖因杜甫诗语致误;《唐文宗纪》郑注代杜悰镇凤翔条注说,如上卷所书,杜悰镇忠武,不在凤翔等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并能参证明确,而不附会以求其合,深得注书之体”;“较尹起莘《纲目发明》,尤相去九牛毛也”。该书在宋亡以前已经完成,后因遭兵乱遗失,又重新撰写,前后历时30年,稿三失,倍经艰辛。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二年(1285)编定后,即成为迄今为止《资治通鉴》一书的最好注本。该书第一稿曾与《资治通鉴》单行,依《经典释文》例,为广注97卷。重新撰写的第二稿,始以考异及所注者散入《资治通鉴》正文之下。目前流行的197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资治通鉴》标点本,即采用胡注本,用小字排出。其后专门研究胡注的著作,主要有清代赵绍祖《通鉴注商》18卷,陈景云《通鉴胡注举正》1卷,钱大昕《通鉴注辩正》2卷。同时,因作者生于南宋亡灭、元兵南下之际,对天下兴亡感触较深,有关议论及悲愤之情在注文中亦随处可见,表现出了作者心中蕴藏的亡国遗民不忘恢复的思想。抗日战争时期,陈垣曾据此著成《通鉴胡注表微》一书,指出作者对宋朝仍称“我朝”、“我宋”,单称“宋”字为后人刊刻时所改正等,是研究胡注及胡三省个人思想的重要参考书籍,胡三省另有《资治通鉴释文辨误》12卷,为纠正史炤等《释文》中的错误而作,可并参考。

《资治通鉴音注》

又称《新注资治通鉴》。训诂著作。294卷。元胡三省著。胡氏费时30年,注成此书。初依《经典释文》例,作《资治通鉴广注》97卷,因战乱遗失。后另购他书,重新作注,改以考异和注文分别附于正文后面。胡注于象纬推测、地形建置、制度沿革等方面考释最为精详,是《资治通鉴》最通行的注本。清顾炎武《日知录》、陈景云《通鉴胡注举正》对其疏失谬误纠正甚精。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8:4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