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贴票风潮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贴票风潮1897年 (清光绪二十三年)上海发生的一次以高利吸收存款而掀起的金融风潮。当时因贩运鸦片有厚利,上海市面对现款需要迫切,钱庄就以倒贴现的办法吸收存款贷给商人。此法由潮州帮郑姓开设的协和钱庄首创,凡以现金90余元存人者,即由钱庄开给远期庄票一张,到期凭票兑付现金100元。名为贴票,实系钱庄高利吸收存款的手段,由于贴票利率远高于一般反跌,这叫贴权。填权与贴权都是相对于股票的买者而言的,因此,股票投资者在发行公司可能召开股东大会的时间上,应特别注意发行公司和交易所关于除权日的公告,才不致发生差错。目前,在中国上海证券交易所,一般是在增发股票日前10天,停止办理过户手续,并同西方国家的规定一样,凡未在规定期限内办理过户手续的,其应届派发的股票股利仍给原股票持有者 (参见“股票除权”)。 贴票风潮 贴票风潮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发生于上海。上海曾有潮州帮郑姓开设钱庄于交通路(西棋盘街), 创以高利吸收存款的贴票办法, 凡以现金98元存入者, 即开给期票一张, 到期, 存户可持票到钱庄领取本息现金100元, 名曰贴票。这种办法, 开始仅行于少数钱庄。之后,专营贴票的钱庄不断增加。上海仅开设于法租界公馆马路者就有51家, 全市约一百五十家之多, 它们竞相收存开出空票。1897年11月24日发生某些钱庄贴票到期不能兑付现款, 于是互相牵连, 相率倒闭, 酿成风潮。据《申报》载,在近一个月之中, 大钱庄倒闭的有协大、恒德等二三十家, 陆续停闭者不计其数, 终至经营贴票的钱庄几乎全部倒闭。 ☚ 一八八三年上海金融风潮 中国新圜法条议 ☛ 贴票风潮 贴票风潮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上海发生的一次以高利吸收存款而掀起的金融风潮。当时因贩运鸦片有厚利,上海市面对现款需要迫切,钱庄就以倒贴现办法吸收存款贷给商人。此法由潮州帮郑姓开设的协和钱庄(于交通路西棋盘街)首创,凡以现金90余元存入者,即由钱庄开给远期庄票一纸,到期凭票兑付现金100元。名为贴票,实系钱庄高利吸收存款的手段。由于贴票利率远高于一般存款,人们竞相向钱庄贴票;投机商见此法吸揽现款甚易,亦争设钱庄,专门经营贴票,仅公馆马路(现金陵东路)一条街即达51家,甚至有不设店面而仅在弄堂口粘贴牌号开张营业者。争向钱庄办理贴票者,有的是变卖典当衣饰,有的是多方借贷而来。为了吸引存户,贴息也越贴越高,起初不过2~3分,以后竞高至5~6分。此贴票信用,开始时,因贴票数额小,拆东补西,尚能如期应付,及后贴息日高,数额渐多,至1897年11月1日,因部分贴票钱庄到期不能付现,遂引起贴票存户争提存款。至此,真情暴露,经营贴票的钱庄无法应付,相继停闭,有时一天就多达数十家。总之,凡经营这类贴票的钱庄,几乎全数破产倒闭。一般汇划庄(旧称参加同业公会的势力雄厚的钱庄)虽未做贴票,但也因提款关系,措手不及,受牵累者不少,导致市场银根极度紧张,形成了一次严重的金融风潮。 ☚ 信交风潮 肯尼迪冲击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