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现政策tiē xiàn zhèng cèдискóнтная пол тика贴现政策 贴现政策中央银行通过对商业银行票据的再贴现的制度,调高或调低再贴现率、提高或降低贴现额度,以达到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放款规模并进而控制整个市场信用的行动准则。 贴现政策是西方国家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三大传统政策工具(即改变法定准备率、改变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之一。它的主要因素是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再贴现率可以高于或低于市场利率。商业银行通常就是在比较了再贴现率与市场利率的高低后,再权衡是否向中央银行办理再贴现。如果再贴率高于市场利率,商业银行就得以较高的成本获得中央银行的贷款,这就迫使商业银行减少对企业的信用,起到收缩信贷、减少货币供应量的作用。相反如果再贴现率低于市场利率,则使商业银行借款成本相应减少,促使商业银行增加向中央银行的借款,亦即增加准备金,达到中央银行放松银根、扩大信用规模的目的。 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是国家的基准利率,它表明国家利率政策动向。它的变动,会牵动全国利率水平的浮动,引起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因此,中央银行运用再贴现政策是有条件的。一般在国内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物价暴涨和国际收支大量逆差时,就需调高再贴现率;反之,当经济不景气,失业增加,有效需求不足和国际收支大量顺差时,就需调低再贴现率。但是利率经常变动本身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所以一般不过份频繁调整再贴现率。在世界各国中,对再贴现率这一政策工具,一直加以充分运用和运用得最为广泛,典型的是英国。英格兰银行公布的再贴现利率即“银行率”,对整个英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利率都有深刻的影响。 贴现政策的另一种手段,即中央银行规定对商业银行再贴现的额度。这种方法主要用来抑制通货膨胀,但如果物价上涨非常猛烈,贴现限额只能起到极其有限的作用。1948年法国首先采用贴现限额,当时贴现的限额落实到每一家商业银行,但对某些特种票据的贴现不受限额的约束。联邦德国于1952年引进这一制度,德意志联邦银行设立了再贴现额度,所有在联邦银行贴现的票据不能超过再贴现额度,再贴现额度总金额由中央银行理事会确定。美国联邦储备制度也一直采用贴现限额制。英国自1955年后,英格兰银行则限制其对商业银行贷款的额度。 中央银行贴现政策与信用扩张速度,货币存量变动以及其他利率的关联只是理论上的分析。在实践中,中央银行贴现政策运用效果有时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这主要是由下列因素引起的: ❶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融通的资金是短期性的,而不是长期周转性的,因而减轻了再贴现率的变动对其成本的影响。 ❷在经济萧条时期,中央银行即使降低再贴现率,如果因工商业者产品滞销无利可图,借款者也不会增加向银行的借款。 ❸商业银行的放款利率不随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的提高而提高,只是放款政策加以紧缩。 ❹当有较多的商业银行不向中央银行请求再贴现时,中央银行所采取的贴现政策就不能收到效果。 ☚ 贴现率 汇票 ☛ 贴现政策 贴现政策Discount Policy西方国家调节国际收支时最经常采用的货币政策之一。即中央银行改变再贴现率借以影响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利息率的政策。前者提高,后者随之提高;前者降低,后者随之降低。后者的升降,有促使资本流入与流出的作用,从而影响资本收支和整个国际收支。此外,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利息率的升降,也对该国投资规模和需求发生影响,从而影响贸易收支。贴现政策实质上是利用利息率杠杆来调节国际收支的一种政策手段。它可以通过中央银行变更贴现率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政府直接改变市场利息率来实现。 ☚ 国际收支自动平衡机制(物价现金流动机制) 外汇平准基金 ☛ 贴现政策 贴现政策西方国家中央银行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三大传统政策工具之一。指中央银行通过升降再贴现率以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放款规模并进而控制市场信用的政策措施。中央银行是商业银行的最终贷款人,当商业银行准备金不足时,可将所持合格票据 (包括商业票据、国库券等) 提交中央银行办理再贴现或转抵押贷款。中央银行有权规定和改变贴现率。当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时,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增加,商业银行便减少向中央银行借款数量,并相应收缩对工商业客户的贷款,从而缩减货币供应量。反之,当中央银行降低贴现率时,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减少,商业银行便增加向中央银行借款数量,并相应扩大对工商业客户的贷款,从而扩大货币供应量。同时,调整贴现率也能间接影响市场利率的升降,可以调节信用的规模。资本主义国家的中央银行还运用贴现政策等工具,根据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需要,实行所谓反经济周期的政策。贴现政策在各资本主义国家运用情况也不相同。其中英国运用得较为广泛和主动,并影响到西方国家的利率。 ☚ 法定准备率 公开市场业务 ☛ 贴现政策discount rate polic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