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庆州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庆州Kyongju都城名。在今朝鲜庆尚北道境内。 公元前57年~公元935年,一直为新罗都城。后为地方行政、经济中心。至今仍保存有很多新罗时期的建筑遗迹和陵墓。建筑遗迹如月城、山城、临海殿、鲍石亭等,月城北面的石砌瞻星台是世界现存最早的天文台之一;以及许多著名的佛教寺院;陵墓有新罗的王室和贵族的众多陵墓。此外,庆州周围还有史前时期的遗址、青铜时代遗址。 庆州 庆州州名。隋置,宋宣和七年改为庆阳府,明清相沿。故此为宋地名。见第四十九回。 ☚ 临清 岭表 ☛ 庆州渤海及辽代州名。❶本渤海东京龙原府附郭州 (今吉林珲春八连城)。唐贞元时(785—804),渤海文王大钦茂曾迁都于此,为渤海、日本往来必经之地。契丹天显三年(928),东丹国南迁时,尽徙其民于东京道开州(参见开州条)。 庆州 庆州陇东重镇。今庆阳县。在甘肃东部。秦置北地郡,西魏置朔州,隋置庆州,后改弘化郡。唐复为庆州。宋为庆阳府辖彭原县地。金置彭原县,属安国军。元并彭原、安化县入庆阳府。明复置安化县,属庆阳府,清因之。1913年改庆阳县。1949年设庆阳专署并治西峰市。境内有*北石窟寺、*金城寺塔等古迹。 ☚ 合水 环州 ☛ 庆州 庆州唐代设置的行政区。辽、金时亦设置庆州。唐在长安西北,辽、金在东北。《旧唐书·地理志一》:“庆州:中都督府。隋,弘化郡。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为庆州,领合水、乐蟠、三泉、马岭、弘化5县。三年,改三泉为同川县。六年,置总管府,改合水为合川县,又置白马、蟠交2县。七年,改总管为都督府。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都督府及合川县,仍割林州之华池县来属。二年,置洛源县。四年,复置都督府及北永州,以洛源属北永州。五年,又罢都督府,以庆州隶原州都督府。八年,又以废北永州之洛源县来属。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复置都督府。二十六年,升为中都督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为安化郡。至德元年(公元756年)改为顺化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改为庆州。旧领县8,户7917,口35019。天宝领县10,户23949,口124336。在京师西北572里,至东都1410里。”《辽史·地理志一》:“庆州:玄宁军,上,节度。本太保山黑河之地,岩谷险峻。穆宗建城,号黑河州,每岁来幸,射虎障鹰,军国之事多委大臣,后遇弑于此。以地苦寒,统和八年(公元990年)州废。圣宗秋畋,爱其奇秀,建号庆州。辽国五代祖勃突,貌异常,有武略,力敌百人,众推为王。生于勃突山,因以名;没,葬山下。在州200里。庆云山,本黑岭也。圣宗驻跸,爱羡曰:‘吾万岁后,当葬此。’兴宗遵遗命,建永庆陵。有望仙殿、御容殿。置蕃、汉守陵3000户,并隶大内都总管司。在州西20里,有黑山、赤山、太保山、老翁岭、馒头山、兴国湖、辖失泊、黑河。景福元年(公元1031年)复置,更隶兴圣宫。统县3:玄德县、孝安县、富义县。”《金史·地理志上》:“庆州:下,玄宁军刺史……” ☚ 清水河直隶厅 庆源府 ☛ 庆州朝鲜新罗时期都城。在今庆尚北道庆州郡。公元935年新罗被高丽征服后,成为地方行政、经济中心。 庆州 庆州州治即汉之郁郅县,今庆阳县城。汉末至魏、晋,为匈奴西羌等少数民族所居。西魏文帝大统十一年545年于其地置朔州。北周武帝保定元年(561年)废为周武防。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改为合川镇, 十六年改置庆州。炀帝大业三年 (607年) 改为弘化郡。唐武德元年 (618年) 复为庆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安化郡。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又改顺化郡。乾元元年 (758年)复为庆州。属关内道。管县十: 弘化、乐蟠、蟠交、华池、同川、延庆、怀安、马岭。 ☚ 定平县 弘化县 ☛ 庆州❶渤海王国地名。为东京龙原府附郭州,领龙原、永安、乌山、壁谷、熊山、白杨6县。治龙原县,故址即今吉林省珲春县珲春镇东15华里之八连城;亦有他说,一说为珲春县西半拉城子,一说为珲春县城东北210华里处之城墙砬子,有说是县城西南20华里之温特赫部城。境内盛产大豆,“栅城之豉”是渤海著名物产之一,为时人所贵。辽灭渤海后,阿保机迁其永安县民至今内蒙古敖汉旗东北,仍以原县名置县,属降圣州;大部分居民,被辽太宗于天显三年(928)迁至今辽宁凤城县和岫岩县一带,置开州统之。 庆州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治所在合水县(今甘肃庆阳县)。大业三年(607年)改为弘化郡。唐初复改庆州,武德六年(623年)治所改名弘化县。天宝元年(742年)又改安化郡,后改顺化郡,乾元初复为庆州,治所又改名安化县 (今庆阳县)。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升为庆阳府。隋唐时辖境相当今甘肃庆阳、环县、合水、华池及陕西志丹县西部。宋辖境缩小,相当今庆阳、合水及华池等县地。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