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货币学Numismatics研究货币的流通、收集及其历史的学科。其中货币的流通包括硬币、代币、纸币及相关物品的流通。 货币学研究货币的起源、本质、职能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货币理论认为,货币是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殊商品,它反映一定的生产关系。而西方经济学家则认为,如果一个物件事实上在支付中被普遍接受并普遍被用作支付中介,则不管它的法律地位如何,它就是货币。 货币学研究的对象是货币所表现的生产关系。研究的内容主要有: 货币的产生与发展,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与作用,货币的运动规律,货币理论、货币政策以及货币制度的产生、发展与变化,等等。货币学作为一门经济科学,有其鲜明的阶级性。在货币学的研究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有着完全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从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货币理论及货币政策。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货币学说的指导思想。马克思研究了劳动形成价值的特性,进而研究了商品货币关系,论证了商品内在价值属性必然要造成商品和货币的对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第一个详尽无遗的货币理论。 (1)对货币起源的研究。马克思主义货币学认为货币是一个伴随着商品的产生而产生的历史经济范畴,是交换过程发展的必然的、自发的产物,是社会劳动与私人劳动这一商品经济基本矛盾发展的产物,也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2) 对货币本质的研究。马克思主义货币学科学地揭示了货币的本质,认为货币本质上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反映一定的生产关系。在私有制经济中,货币是自发核算社会劳动的工具,也是统治者剥削劳动人民的工具。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货币是自觉核算社会劳动的工具,它反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3) 对货币职能、作用的研究。马克思主义货币学深入研究了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五大职能,论述了货币在国内外经济生活中的重大作用。 (4)对货币运动规律及货币制度、货币政策的研究。马克思对货币运动的客观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流通规律,为无产阶级建立自己的货币制度,制定正确的货币政策,计划调节货币流通提供了理论依据。 西方货币学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与货币有关的各种经济理论问题,如货币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货币的供给和需求,中央银行,通货膨胀,信用创造,金融机构等。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1)货币、资产和财富的一般关系理论; (2)货币供给理论; (3)货币需求理论; (4) 货币政策。西方货币理论有许多学派,其中主要有“货币金属论”、“货币立国论”、“货币名目论”、“货币数量论”、“现代货币数量论”、“合理预期”学派。战后西方货币理论中,对资产阶级国家政策具有重大影响的主要有凯恩斯学派与现代货币主义学派。凯恩斯学派的创始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年)的主要代表作,是1930年著的《货币论》(《Treatise on Money》)及1986年出版的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创始人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顿·弗里德曼。其主要代表作是 《通货膨胀: 原因与后果》(1963年),《美元与赤字》(1968年),《货币最优数量和其他论文》(1969年),《货币分析的理论结构》(1971年),《失业对通货膨胀:菲利普斯曲线的评价》(1975年),《价格理论》(1976年),等。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理论是其就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经济危机与失业的根源。消费支出的数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及人们收入水平,而投资支出则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及利息率,强调利息对投资需求的决定作用。凯恩斯认为,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货币的供给与需求,货币的供给由中央银行决定,货币的需求由流动偏好决定。在流动偏好比较固定的情况下,利息率的高低由货币供应量决定。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操纵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进而影响投资量,从而决定就业量及国民收入量。凯恩斯主张实行赤字财政政策及廉价货币政策,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人为刺激有效需求增长,企图通过实行通货膨胀政策来消除危机与失业。凯恩斯的学说为战后资本主义各国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战后三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凯恩斯主义并不能解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与失业,反而把资本主义经济拖入了“滞胀”的泥坑。凯恩斯主义的破产使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主义学派乘机大肆鼓吹自己的观点。以弗里德曼为首的现代货币主义的中心命题是:货币最要紧、货币的推动力量是说明产业、就业与物价变化的最主要因素;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是货币推动力最可靠的测量标准; 货币当局的行为支配着经济周期中货币存量的变动,因而通货膨胀、经济萧条或经济增长都可以,而且只能通过货币当局对货币供应的管理加以调节。 上述当代西方货币理论的两大流派,都无助于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与失业,无法根除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 我国金融理论界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为指导,对货币学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目前,在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上尚有不同看法。如: 关于货币本质的科学表述问题; 关于人民币的价值基础和各种职能问题; 关于货币流通规律的作用范围问题以及关于我国的货币政策及金融制度、黄金的世界货币作用问题,等等。 阅读书目:《货币学概论》李达著,三联书店1949年版;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货币与流通》黄达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64年版;《货币流通规律问题》林继肯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65年版; 《社会主义的货币与货币流通》周骏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国外货币金融学说》刘絜敖著,中国展望出版社1983年版;《大众货币学》李乾亨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Monetary Economics》W. E. Gibson and G. G. Kan-fman,New Delhi Tata,Mcgraw-Hill Publishing Company Ltd,19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