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cáizhèng国家对资财收支的管理活动。 财政(同)财务 财政cái zhèng政府对资财的收入与支出的管理活动。1889年傅云龙《游历日本图经》卷十九:“为保护公众安全,有紧要需用,依内外形势政府未能将帝国议会召集时,则依敕命为财政上必要之处置,如前项等事须于下次会期交帝国议会许诺。”1890年《日本国志》卷十四:“统计院干事兼检查官一人,以一、二、三等官充书记官、属官。凡国中之土地、户口、农业、工作、商务、船舶、财政、兵力、刑法、文教,督令司职者,详查其事,确计其数,编次为表,上之本院,本院统而编之。”1913年胡以鲁《论译名》:“‘爱康诺米’(economy)译为理财,固偏于财政之一部。” 财政cái zhèngфин нсы财政 财政国家政权对社会产品实行的分配和再分配。国家政权为应付各种需要,不得不依靠权力强制地征收一部分社会产品据为己有,这就是最早的财政来源,所以财政是历史范畴。财政是国家有计划地分配社会财富的工具,反映着国家同社会劳动者、各种经济形式之间正确的分配关系。一个国家将自己的财政制度作为财政工作的规范标准。我国自建国以来,制定了相应的财政工作规定、财政预算管理、基本建设财务、农业财务及教育、科学、文化财务等制度,对我国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 ☚ 结算 财政赤字 ☛ 公务 公务公(公干) 缘事 家庭或团体的事务:政(行~;财~;市~;邮~;校~) 党的事务:党务 公家分派的公务:勤务 国家事务:国务 国家的内政事务:内政 内务 国家财会事务:计筹 计务 征税的事务:榷政 与外国交涉的事务:外务 外交事务:外事 警察事务:警捕 公务繁忙,没有时间吃饭:并日而食
另见:公事 办理 ☚ 公事 政事 ☛ 财政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在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中与各方面发生的分配关系。社会主义国家的财政是为保持国家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服务的。新疆和平解放以来,各级人民政府致力于经济恢复、争取财政状况迅速好转、保证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集中体现在财政收入的增长方面。1950年,新疆财政收入仅2218万元;到1960年则达到6.36亿元,年均递增45%。后来,由于受“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曾出现过较大幅度的下降。1975年降至10147万元,为最低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财政收入也稳步增长,并于1986年突破10亿元;三年以后,又超过了20亿元;2000年,达到了95.5亿元,为1950年的431倍。自治区财政在保证国家机构正常运转,支持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央财政对新疆财政的补助在维持自治区财政收支平衡方面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据统计,从1950年补助5216万元,增加到2002年的215.03亿元,增长了411倍;53年累计为新疆提供财政补助1207.64亿元。 财政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的需要采取价值形式进行的物质分配与再分配。源于西方。中国于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设立财政处管理财政。1998年中国中央财政总收入5483亿元,完成预算的103.3%;总支出6443亿元,完成预算的111.7%。地方财政总收入8291亿元,完成预算的103.8%;地方财政总支出8249亿元。地方财政收支相抵,结余42亿元。2005年中国中央财政总收入16535.94亿元,总支出8775.73亿元,中央财政收支相抵,结余7760.2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15092.04亿元,总支出24932.39亿元。 财政 财政caizheng国家为执行其职能,而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活动。亦称“国家财政”。其实质是国家在占有和支配一定份额的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过程中与各有关方面发生的分配关系。财政是个经济范畴,同时又是历史范畴。它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社会产品除维持社会成员生存外基本没有剩余。所以,原始社会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和国家,因而,也没有财政。到了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剩余产品不断增多,出现了分配上的差别和私有财产,从而也出现了经济上互相对立的阶级以及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国家。国家为执行其职能,就要消耗一定的物质资料,这样从全社会看,物质产品的分配就分成两部分: ❶在物质生产领域内依靠生产资料占有权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进行分配; ❷以国家的权力强制地、无偿地进行物质产品的分配。这种以国家为主体,凭借国家权力进行的分配就是财政。 财政产生以来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国家财政。包括奴隶制国家财政、封建制国家财政和资本主义国家财政。这种财政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凭借政治权力对劳动人民的超经济的强制的剥削,具有深刻的阶级对抗性。第二阶段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社会主义国家的职能,除了防御外敌侵略和镇压被推翻阶级反抗的政治职能外,还有组织、领导经济建设的职能。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凭借政治权力,而且,也凭借国营企业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身份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通过剩余产品的社会扣除,取之于民又用之于民。社会主义财政是国家作用于经济的分配杠杆,通过对国民收入中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形成与使用进行调节和监督,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物质利益关系及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以促进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在财政发展过程中,财政的分配形式随社会生产的发展而相应变化。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主要是直接以实物和力役形式征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采取货币形式,尔后发展为货币形式的直接税、间接税、公债等形式。社会主义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财政分配同样采取价值形式。 ☚ 人口素质 财政年度 ☛ 财政
财政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分配和再分配。其实质是国家在分配社会产品过程中与各有关方面发生的一系列分配关系。所以财政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特殊的分配,故又称之为“国家财政”。不同社会制度下其性质不同。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它是剥削阶级维持其统治和无偿占有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产品的一种手段,反映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之间对抗性的分配关系。社会主义国家财政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是巩固人民政权、发展经济、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服务的工具,“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体现着国家与劳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社会主义分配关系。参见“资本主义财政”、“社会主义财政”。 财政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权力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的分配关系及其体系。 天水市财政局/天水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天水市投资担保中心/天水市政府采购中心/天水市财政干部培训中心/天水市预算审核中心/天水市国库支付中心/天水市财政监督检查局/天水市非税收入管理局/天水市亚洲开发银行贷款项目管理办公室/天水市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天水市信托投资公司/天水会计师事务所/天水财政体制/天水市财政收入/天水市财政支出 ☚ 财税金融 天水市财政局 ☛ 甘肃省财政厅/甘肃省财政科学研究所/甘肃省职工财经学院/甘肃省注册会计师协会/甘肃省国有资产管理局/甘肃省投资信托公司/“三保一挂”责任制/综合财政预算管理/改革开放二十年甘肃财政/过渡期转移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甘肃省企业下放上划/甘肃省财政管理体制/分税制财政体制/甘肃省财政收入/甘肃省国有企业上缴利润/甘肃省国有企业基本折旧基金/“七五”时期甘肃省财政收入/“八五”时期甘肃省财政收入/“八五”时期甘肃省财源建设/甘肃省财政支出/甘肃省支援农村生产支出/甘肃省基本建设支出/甘肃省行政管理费支出/甘肃省企业财务改革/甘肃省工资与经济效益挂钩改革/甘肃省农业财务改革/甘肃省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甘肃省行政事业财务管理/甘肃省乡镇财政/甘肃省预算外资金/甘肃省预算外资金专户储存/甘肃省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办公室/财政支农周转金/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世界银行贷款甘肃项目/世界银行贷款引大入秦工程/世界银行贷款关川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甘肃省财政监督/甘肃省财政驻厂员制度/清代中央集权统收统支财政体制/清代王亶望贪污案/民国甘肃财政监理委员会/甘肃省监督国营企业利润解交实施办法/甘肃省乡镇财政管理试行办法 ☚ 财金商贸 甘肃省财政厅 ☛ 财政Public Finance亦称“国家财政”。国家为实现其职能,通过税收、公债、预算等手段筹集资金、安排资金,以满足政府各项活动需要的一种经济行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对经济的职能主要通过财政来体现,因此现代财政不仅是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活动,也是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活动来推行政府的社会经济政策,干预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促进经济稳定和发展的工具和手段。 财政又称“国家财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称为“公共财政”。政府凭借国家政权,为实现其社会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参与社会总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的经济活动与经济关系。它是公共性质的、具有强制性的政府理财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之所以称为“公共财政”,是因为政府与市场有着完全不同的职能。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凡是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均由市场解决,政府不介入。而政府公共财政的主要职能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弥补市场的不足和缺陷。财政的主要职能是:(1) 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以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2) 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调控,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稳定发展;(3) 在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参与并引导资源配置,以满足社会对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需求;(4) 实现政府的其他各种社会职能,以保证国家的安全、社会的稳定,并推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的发展。财政与经济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财政属于社会经济运动中的一个部分,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财政的状况;生产力水平、生产结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等决定财政的规模、结构和性质。但另一方面,财政活动也制约经济活动,即财政可反作用于经济,或促进经济发展,或在一定时间内阻碍经济发展。 财政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在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所形成的分配关系。 财政是一个历史范畴。国家出现后,为了维持其存在和实现其职能,需要消费一定的物质资料,因此,必须依靠国家权力从社会产品的分配中占有一定的份额,于是产生了财政这种分配形式。社会制度不同,财政的性质也就不同。剥削阶级国家的财政,是对内维持剥削阶级专政,对外进行侵略扩张的工具。社会主义国家财政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它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反映着社会主义国家与劳动人民之间根本利益一致的分配关系。 社会主义国家财政具有筹集资金、供应资金、调节平衡资金供需和反映监督资金使用四个职能。财政资金主要来源于国营企业上缴的税金和利润,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合资企业的一部分纯收入也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财政。国家财政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分配和再分配的渠道主要是国家预算。 财政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分配关系。产生的物质前提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有了剩余产品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公共需要。随着国家的产生,政府成为这种分配关系的承担者,即财政的主体。因此,现代社会的财政就是国家财政或政府财政 (从财政关系的角度看,国家与政府具有同一性)。财政作为一种分配关系,其现象形态就是政府的收支活动。财政收入是国家或者说政府凭借政治权力征集、占有的一定量的社会资财; 财政支出则是基于社会的公共需要,按照一定的经济、政治原则,政府将其集中的资财分配给包括政府自己在内的有关利益主体。政府财政收支反映政府的职能范围、行动方向和政策,并能从中看出一个国家的性质。 财政/公共财政/公共物品/预算/单式预算/单一预算/复式预算/经常性预算/建设性预算/资本预算/增量预算/零基预算/财政收入/税收/赋税/捐税/租税/规费收入/预算外收入/预算外资金/财政支出/公共支出/政府支出/转移支付/财政决算/财政赤字/年度预算平衡论/周期预算平衡论/功能财政论/国家债务/国债依存度/国债负担率/国债偿债率/分灶吃饭/分税制/血汗权益/财政职能/税收职能/税收特征/税源/税基/课税基础/课税主体/纳税人/纳税义务人/负税人/征税对象/课税对象/课税客体/税目/课税品目/征税品目/税率/定额税率/固定税额/比例税率/累进税率/累退税率/全额累进/超额累进/零税率/负税率/名义税率/实际税率/实际负担率/有效税率/边际税率/平均税率/计税依据/计税标准/起征点/免征额/计税价格/含税价格/不含税价格/退税/税式支出/偷税/逃税/避税/抗税/税收体系/税系/税类/实物税/货币税/主体税/辅助税/正税/附加税/从量税/从价税/价内税/价外税/直接税/间接税/中央税/国家税/地方税/共事税/流转税/周转税/增值税/财产税/行为税/特定行为课税/消费税/所得税/资源税/社会保险税/工薪税/社会保障税/资本转移税/遗产税/赠予税/关税/报复关税/反倾销税/普惠制/最惠国待遇/税收饶让/饶让抵免/税负转嫁/宏观税率/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拉弗曲线/税收制度/包税制/商包制/税收原则/公平税负/税收公平原则/税收效率原则/税收中性原则/税务代理/税收成本/税收效应/税收分配效应/财政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平衡预算乘数/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内在稳定器/自动稳定器/扩张性财政政策/中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自然失业率/收入政策 ☚ 社会农副产品收购 财政 ☛
财政 财政government finance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分配关系。产生的物质前提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有了剩余产品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公共需要。随着国家的产生,政府成为这种分配关系的承担者,即财政的主体。因此,现代社会的财政就是国家财政或政府财政(从财政关系的角度看,国家与政府具有同一性)。财政作为一种分配关系,其现象形态就是政府的收支活动。财政收入是国家或者说政府凭借政治权力征集、占有的一定量的社会资财;财政支出则是基于社会的公共需要,按照一定的经济、政治原则,政府将其集中的资财分配给包括政府自己在内的有关利益主体。政府财政收支反映政府的职能范围、行动方向和政策,并能从中看出一个国家的性质。 ☚ 财政 公共财政 ☛ 财政 财政caizhengfinance以政府为主体,通过政府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收支活动,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是国防建设的物质基础和资金保障。也称“公共财政”、“国家财政”或政府财政。 财政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方面。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一般占财政收入的90%以上。财政收入是由政府(国家)直接支配的财力,对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财政支出是国家行使职能的体现,是国防建设的支柱。财政的一般特征是:(1)国家为主体性。即财政分配是由国家主持的社会集中性分配,参与财政分配的各个方面都要与国家发生关系,或以国家为中介相互发生分配关系;(2)无偿性。即财政收支一般为价值单方面转移,征集上来的资金通常不再直接偿还给交纳者,拨付的资金一般也不再收回;(3)强制性。即财政分配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过国家法律、法令、制度等形式强制实施;(4)社会基金性。即财政分配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建立和使用各种社会基金,从物质上保证国家职能的全面实现。国家主体性是财政分配最基本的特征,它决定财政分配的强制性、无偿性和社会基金性。 财政是一个历史的经济范畴,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产物。剩余产品的出现是其产生的物质前提,有了国家才有财政。不同社会形态的国家财政具有不同的特性。资本主义国家财政属于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财政,反映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超经济剥削关系;社会主义国家财政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体现国家与人民之间利益一致的关系。在同一社会不同历史时期财政又具有不同的特点。如,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财政分配的特点是: ❶财政支出数量较少,范围较窄,主要用于非生产性开支,属于“消费型”财政; ❷财政收入的主要负担者为大土地所有者,人民的财政负担有所减轻,税收对商品经济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❸国家财政状况有所改善,国家债信较高; ❹财政集中化程度比较高,实行统一的财政制度。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国家财政也随之发生变化,其特点是: ❶财政支出日益膨胀,特别是生产性支出大大增长,财政干预经济的作用加强;同时,财政用于社会福利的份额也显著增加; ❷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上升,人民的税赋增加; ❸财政状况恶化,赤字不断增加,国家债务沉重。 中国财政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财政。其典型的特点是: ❶社会主义财政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❷社会主义财政是再生产的重要环节。在财政收入方面,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凭借政治权力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同时还以资产所有者身份参与国有企业纯收入的分配;在财政支出方面,不仅为再生产的社会条件提供资金,而且直接参与某些方面生产力的配置; ❸社会主义财政具有计划性。在自觉利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有计划、按比例安排财政支出,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中国财政对于中国的国防建设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财政就没有国防。中国的国防费用全部来源于国家财政。国防费用一般占国家财政收入的10%左右。 ☚ 国防资源管理 财政政策 ☛ 财政 财政国家政权对社会产品实行的分配和再分配。历史发展到产生国家以后,不创造物质资料的国家政权,为应付各种需要,不得不依靠权力强制地征收一部分社会产品据为己有,这就是最早的财政来源,所以财政是历史范畴。财政的性质决定于不同国家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国家财政是维持其对内对外关系的工具。社会主义财政是国家有计划地分配社会财富的工具,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反映着国家同社会劳动者、各种经济形式之间正确的分配关系,因此它又是一个经济范畴。一个国家将自己的财政制度作为财政工作的规范标准。我国自建国以来,制定了相应的工作规定、财政预算管理、基本建设财务、农业财务及教育、科学、文化、财务等制度,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发挥了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在宣传工作方面,对财政理论在报刊上进行了多次讨论。50年代,对财政的本质及财政学研究的对象进行了讨论。一种观点认为“财政乃是货币关系的体系”。(周伯棣:《论财政学的对象、范围与任务》,《财政研究》1956年第2期)另一种观点认为:“不论古今中外,任何的财政(和信用)现象,其实质都是价值分配”;“财政(和信用)的本质是价值的分配”;财政学原理,“要从劳动生产物的生产过程、交换过程以及商品交换产生前的实物过程等经济现象相互区分的角度去研究价值分配的规律,研究人们在价值的分配过程中所必然发生的关系。”(王亘坚:《财政科学中各门学科的对象》,《教学与研究》1957年第5期)1946年有人提出要搞好财政信贷、物资的综合平衡。50年代还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一种观点认为财政结余不可动用。另一种观点认为财政结余可以动用。80年代对财政的本质作了进一步的讨论。一种观点认为财政的本质是国家分配社会产品所形成的一种分配关系:“社会主义财政分配就它的主要内容来看,并不是以作为专政工具的国家的存在为本质前提的,而是以生产资料全民所有的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客观存在为本质前提。”(侯梦蟾:《必须把社会主义财政放到再生产中来研究》,《第三次全国财政理论讨论会文选》,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0年版,第221—237页)另一种意见认为社会主义财政是国家为实现扩大再生产,利用价值对社会产品进行分配的一种形式。(耿汉斌:《社会主义财政存在的必要性及其本质》,《财贸经济丛刊》1981年第1期) ☚ 进出口商品结构 财政赤字 ☛ 财政 财政也称国家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而必需的一种经济行为和手段。财政活动主要表现为政府通过税收、公债、预算等手段筹集资金,安排资金,以满足政府各项活动的需要。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对经济的职能主要通过财政来体现。因此,现代财政不仅是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活动,而且是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活动来推行政府的社会经济政策,干预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发展的工具和手段。 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一个历史范畴。作为一个经济范畴,财政的存在以经济为前提,并依存于一定的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机制。作为一个历史范畴,财政从萌芽、产生到发展,经过了数千年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迁和政府职能的变化,都会使财政的活动范围、职能、范畴发生变化和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包揽了社会经济生活的一切,直接进行资源的配置和收入的分配,财政作为政府经济活动的一部分被界定在分配领域,成为国家参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的工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发生变化。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让位于市场,财政作为政府的经济职能,是在市场配置的基础上发挥作用,弥补市场缺陷,参与资源配置,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经济稳定和发展。 在我国理论界,长期以来对财政的定义有以下几种: (1) 国家分配论。认为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进行的分配以及所体现的分配关系。(2) 社会再生产论。认为财政是社会再生产的内在环节,强调从社会再生产出发研究财政。(3) 货币资金运动论。认为财政是货币资金运动的一种形式,是社会总资金运动的一个环节。(4) 剩余产品分配论。认为财政是由剩余产品形成各种社会基金的经济过程,体现国家、集体、个人之间剩余产品的分配关系。(5) 公共需要论。认为财政是社会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6) 价值分配论。认为财政是国家对价值的分配,体现国家以价值形式进行社会产品分配而形成的分配关系。 ☚ 财政与税收 财政职能 ☛ 财政 财政Public Finance国家为执行各种社会职能而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活动,亦称“国家财政”。 财政是由原始氏族公社的公共需要分配演变来的,是国家取代氏族机关而成为公共需要分配主体的结果。财政与国家有着本质的联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产物,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是其产生的物质基础,国家的出现是其形成的标志。因为国家为了实现它的对内、对外职能,即为了实现它的公共权力,就必须直接地或间接地占有一部分财富,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后来,就把国家的这种分配社会产品 (主要是剩余产品) 的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经济关系称为“财政”。恩格斯说过,为了维护国家公共权力,国家“就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税。捐税是以前的氏族社会完全没有的。……随着文明时代的向前发展,甚至捐税也不够了; 国家就发行期票,借债,即发行公债”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P. 167)。财政是一个历史的经济范畴,其含义可具体分为: (1) 它以国家为主体,以社会产品为客体,其中主要是社会剩余产品,国家处于支配地位而进行集中性分配。(2) 它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财政经历了奴隶制国家财政、封建制国家财政、资本主义国家财政和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的历史演变。前三者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国家财政,而社会主义国家财政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财政。(3) 随着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发展,财政分配经历了劳役、实物、货币三种形态。在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条件下,财政主要是直接以实物和劳役形式对社会产品进行分配。封建社会后期,开始出现了以货币征收的直接税和间接税,发行货币形式的公债。在资本主义社会,财政分配主要采取货币形式,财政活动表现为财政资金的收支运动,逐步形成了诸如税收、公债、预算、审计等较为完善的财政制度。(4)财政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社会形态的国家具有不同性质的财政。社会主义国家的财政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体现了国家与人民之间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5)财政具有共性。不同类型的国家的财政,一般具有下列共性: 一是财政分配的国家主体性,即参与财政分配的各方都要与国家发生分配关系,或以国家为中介相互发生分配关系,国家处于支配地位。二是强制性,即凭借国家政治权力、法律、法令、制度等形式强制实现。三是社会基金性,即财政分配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建立和使用各种社会基金,在物质上保证国家职能的全面实现。 对于财政的本质,许多学者表述不一,认识不统一。除了上述我国学术界广为阐述的“国家分配论” 外,还有“再生产资金运动论”(认为财政是与社会扩大再生产相联系的资金运动所形成的分配关系)、“社会共同需要论”(认为财政是社会扩大再生产过程中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形成的集中化分配)、“货币论”(认为财政是一种货币关系体系学)。在西方各国,财政被普遍地认为是政府的经济活动,是政府执行其职能所发生的经济行为,因而称为公共财政。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生产关系的变革,财政范畴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发展变化,它们分别反映不同生产方式下各种特定的财政分配关系。例如,我国奴隶社会的贡、助、彻,封建社会的赋税、国债,资本主义社会的税收、预算、公债等财政范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财政范畴的广度和深度有了长足的进展,出现了财政后备基金等新的财政范畴。研究财政范畴,必须深刻地提示财政与经济的关系、财政与国家的关系。(1)财政与经济之间有着内在的关系。经济决定财政,即生产力水平、生产结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等,决定了财政的规模、结构和性质,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财政的供给越有保障。财政制约经济,指财政可以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起促进作用。(2)财政与国家之间客观存在着本质联系。由于财政的产生和存在以国家为前提,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因而财政的性质和特征,受国家的制约。有什么样的国家,便有什么样的财政。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里,财政是剥削阶级凭借国家权力,无偿地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产品的一种手段。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财政参与分配一部分社会产品,体现了全社会劳动者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反映了国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分配关系,但国家并不进行生产,其行使各项职能的物质需要,只能凭借政治权力来占有一部分社会产品。所以,财政是从一般经济分配中独立出来,以国家参与分配为标志,以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为目的的一种分配活动,是确保国家赖以存在的基本条件。与此同时,国家作为分配关系主导的一方,必须采取一切手段作用于经济基础,财政乃是维护其形成、巩固和发展之基本工具。 ☚ 股票 贫困 ☛ 财政 财政亦称“国家财政”。国家为执行各种社会职能而参与的社会产品的分配活动。实质上,它是国家在占有和支配一定份额社会产品过程中与各有关方面所发生的分配关系。财政一词,在中国古代称为“国计”。英文称作Public Finance,简称Finance,意为公共财务,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财政是国家分配关系的观点截然不同。近代日本学者借用汉语中“财” 、“政”两字译为财政,清末传入中国,后为历代政府所袭用。财政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并与国家一同发展的。它不仅维护国家机器的存在,而且还被用以执行国家的各种社会职能,维护和加强社会的全部上层建筑,巩固和发展社会生产方式。财政的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国家财政,它是统治阶级剥削劳动人民的工具; 第二个阶段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财政,它本质上是人民的财政,除了供给“公共机关”的需要外,主要是组织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整个财政发展过程中,财政分配的形式,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相应地变化的。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主要是直接以实物和劳役的形式对社会产品进行分配,只是到了封建社会末期,才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日益采取了货币的形式,出现了以货币形式征税和发行公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必须充分发展商品货币关系,财政分配只能采取价值的形式,而财政有计划地集中和分配资金的主要渠道是国家预算。财政收入主要来源是社会纯收入,表现为税金和国营企业上缴利润等形式;财政支出,除少数用于维护国家机器的行政费和国防费外,主要是用于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国家积累和社会集体消费。 ☚ 价格分配 社会主义财政 ☛ 财政 财政亦称“国家财政”。以国家为主体,为实现国家职能需要,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形成的分配活动及所体现的特定分配关系。财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产物。剩余产品的出现是其产生的物质前提; 私有制和阶级对抗是其产生的社会根源; 国家的出现是其形成的标志。因为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国家的存在,必须依靠政治权力,强制地占有和支配一部分社会产品,以保证国家机器的运行和社会的发展。财政正是在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中形成、并作用于国计民生的主要方面。财政是一个历史的经济范畴,反映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其涵义包括: (1) 分配主体是国家,分配客体为社会产品,其中主要是剩余产品,由此而形成的分配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由一定的生产方式所决定。(2) 它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由于社会生产方式及由此决定的国家类型不同,财政经历了奴隶制国家财政、封建制国家财政、资本主义国家财政和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的历史演变。资本主义国家及其以前的财政属于剥削阶级性质的财政,它反映剥削阶级对劳动人民的超经济剥削关系。只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财政才第一次成为服务于人民根本利益的国家财政,体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分配关系。(3) 随着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发展,财政分配形式经历了力役、实物、货币三种形态。财政分配的范围逐步由小到大,财政分配的活动逐步由分散到集中,财政分配的管理逐步由不完备到比较完备,形成了诸如税收、公债、预算等日臻完善的现代财政制度。(4) 财政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渐进性和明显的阶级性与阶段性,这一切又均统一于财政分配运行的规律性之中。财政参与分配社会产品,必须正确处理财政与经济的关系,经济决定财政,财政来源于经济,它在一国经济发展和分配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正确认识财政与国家的关系,财政离不开国家,国家不能没有财政,它是国家作用于经济基础的重要手段。有什么样的国家,便有什么样的财政。不同类型的国家财政,一般具有下列共性: 即财政分配的国家主体性、无偿性、强制性和社会基金性。这些特性之间相互关联,使财政分配与其他经济分配相区别。关于财政的本质,许多财政学中表述不一,认识也不统一。除了上述我国学术界广为阐述的“国家分配论”外,还有诸如“国家资金论”,认为财政是资金运动所形成的经济关系;“货币关系论”,认为财政是一种货币关系体系;“共同需要论”,认为财政是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形成的社会集中化的分配关系;“剩余产品分配论”,认为财政是国家分配剩余产品的经济形式等。在西方各国,财政被普遍地认为是政府的经济活动,是政府执行其职能所发生的经济行为,因而称为公共财政 (Public Fi-nance)。财政一词,最早源于西欧。13—15世纪,拉丁文Finis系指结算支付期限之意,后来演变为Finare,则有支付款项、裁定款项和罚款支付的含义。至16世纪末,法国政治家波丹 (1530—1596年),将法语Finances作为财政一词使用,认为财政是“国家的神经” (The nerves of state),随后逐步泛指国家及其他公共团体的理财。财政一词在我国文献中出现较晚,古代一般采用“国用”、“国计”、“邦计”、“度支”、“理财”等。日本于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从西欧各国引用Finance一词,又吸收我国早已分开存在的“财”和“政”的含义,创造了财政一词,并于1903年清末 (光绪29年) 传入我国,逐步取代以前的各种名称,确立了财政的概念。历史证明,国家的一切活动离不开财富,国家的一切分配离不开政策,必须既有财又有政,也即是财政。 ☚ 国家财政 国家财政 ☛ 财政(public)finance ~报告financial statement /~拨款financial appropriations(or allocations); funds allocated from the state treasury;budgetary(or fiscal)allocation/~补贴financial subsidy/~赤字financial (or fiscal)deficit;in red/~刺激fiscal incentive/~充裕(attain)financial sufficiency/~大检查general inspection of financial work/~担保financial guarantee/~定额包干制responsibility system of fixed quotas for revenue and expenditure/~独立independent finances/~放权decentralization of fiscal power (or authority);delegate fiscal power to/~分成finance sharing/~分级管理tiered financial management system/~公开make fiscal administration public/~纪律financial discipline/~监督条例regulations on financial supervision /~结余balance of finance/~紧缩fiscal austerity/~经济工作financial and economic work/~金融体制system of finance/ ~金融危机financial and monetary crisis/~巨头financial magnate/~困难in financial straits /~立法financial legislation /~年度fiscal (or financial)year/~税收制度fiscal and taxation systems/~稳定financial stability;stable financial situation/~协定financial agreement/~信贷支持fiscal and credit support/~预算financial budget/~职能functions of finance/~支出fiscal expenditure/~部Ministry of Finance; Department of Treasury(美)/司(港)Financial Secret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