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贞节牌坊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贞节牌坊 贞节牌坊旧时,把女子不失身、不改嫁,称为贞女。把为守贞操而忍受迫害、自尽或为亡夫殉葬称为烈女。官府则为一些烈女、烈妇修旌表牌坊。明洪武元年,太祖下诏:“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间,除免本家差役。”据《明史·列女传》云:当时的节烈传记“不下万余人”,掇其尤者也有308人之多。故明代是中国古代节烈妇女最多的年代。 ☚ 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义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 贞节牌坊亦称贞节碑坊。中国古代官府为表彰恪守贞节之妇女而设的,始于明太祖。洪武元年太祖下诏:“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明朝政府逐渐把表彰贞烈制度化,将表彰条件“著为条规”,责令巡视的官员每年上报一次节烈典型,依次进行表彰,“大者赐祠祀,次亦树坊表,乌头绰楔,照耀井闾。”从此,立贞节牌坊之风兴起,妇女受害也愈烈。清俞正燮《癸己类稿·贞女说》有诗云:“……族人欢笑女儿死,请旌藉以传姓氏。三丈华表朝树门,夜闻新鬼求返魂。”贞节牌坊建立在妇女血泊之上,是封建礼教残害妇女的见证。 贞节牌坊 贞节牌坊为守贞节的妇女所立的碑坊。随着封建贞节观的发展,到了明清,封建统治者大大增加了节烈行为的表彰制度,《大明会典》中记载,朱元璋于洪武元年 (1368年) 令: “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正德六年(1511年)又有:“近年山西等处,不受贼污贞烈妇女,已经抚按查奏者,不必再勘;仍行有司各先量与银三两,以为殡葬之资,仍以旌善亭榜,立贞节碑,通将姓字年籍镌石,以垂永远。”牌坊上还刻有各种题词以示庄重,比如“茹蘖含泳,陒穷可悯”,“负同松柏,志节可钦”,“守贞成孝,克慰夫心”等等(见《两浙节孝公牍》)。明清立牌坊之风日盛,贞节观念深入人心,以致僻壤下户的乡姑村妇都能以节白自砥,著于实录及地方志的贞女人数以千万计。 ☚ 孝女 妇容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