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語音譯。本義爲顏色。漢譯“一色服”。元代宫中諸臣侍宴時所著之單色服。元代内廷大宴時,上至高官顯貴,下至樂工衛士,皆賜此服,服皆同色,然精粗、形制有等級之别。其衣式緊窄,下裳較短,腰間襞積特多,肩背貫有大珠,本爲便於乘騎的戎服,並配有帽笠,一般人皆可穿著。後作爲皇帝的賜服,並有質料、顏色之分。明代以後,改爲衛士儀仗者所服。《元史··輿服志一》:“質孫,漢言一色服也。内廷大宴則服之。冬夏之服不同,然無定制。凡勳戚大臣近侍,賜則服之。下至於樂工衛士,皆有其服。精粗之制上下之别,雖不同,總謂之質孫云。”《元詩紀事·柯九思〈宫詩〉之五注》:“凡諸侯王及外番來朝,必錫宴以見之,國語謂之質孫宴。質孫,漢言一色,言其衣服皆一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