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谢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谢林1775—1854Friedrich Wilkelm Joseph Von Sekelling

德国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古典哲学的杰出代表。生于符腾堡莱昂贝格。其父是新教牧师。21岁大学毕业,23岁任耶拿大学教授。后任柏林大学哲学客座教授。曾任慕尼黑科学院院士和美术科学院秘书。他师承康德、费希特,并在批判两者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同一哲学”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张“自我”和“非我”,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都来源于一种不自觉的更高的精神力量即“绝对”。论证“绝对”就是“自我”与“非我”之“无差别的同一”或“绝对同一”这二者的矛盾。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从“绝对”中派生出来的。他把绝对作为宇宙本原的客观精神。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包括“自然哲学”、“先验哲学”在内的“同一哲学”体系。提出了矛盾进展的学说,深刻地影响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他早年运用社会发展观念研究人类历史。认为人类历史是“法的制度”的准备、产生和发展过程。法制是人类的最终理想,是绝对精神的自我意识在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中的最适当的体现。他把法看作是人类内部起初就固有的精神自由的必然的社会表现。认为既然自由不可能没有自制,那么法制也在自身中包含有某些限制,这些限制是为了实现和保障个人自由所必需的。他激烈地反对传统神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说它是“最不成体系和最可恶的景象”。认为在封建制度下,占统治地位的不是法,而是立法者的意志和任性。他说封建法权的专横暴虐是对“自然规律”的蹂躏。盛赞法国大革命,主张开明的立宪君主制。后期,谢林日益堕落,把其唯心哲学与神学结合起来,建立了一种神秘的“天启哲学”。主要著作有:《世界灵魂》(1798)、《自然哲学体系初稿》(1799)、《先验唯心主义体系》(1800)、《对一般的哲学、特别是自然哲学的一般思想的说明》1802)等。

谢林1775—1854Friedrich Wilhelm Josephvon Schelling

德国古典哲学家。出生于符滕堡邦莱昂贝格一个新教徒家庭,21岁毕业于杜宾根大学。先后任耶拿大学、符兹堡大学、慕尼黑大学教授,曾主持柏林大学哲学讲座。他早期的政治观点是反封建的,但后来日趋反动,晚年成为普鲁士国王的御用哲学家,宣扬信仰高于理性、宗教高于科学的神秘主义的“天启哲学”,以之对抗青年黑格尔派对宗教的批判。主要著作有《有关自然哲学的一些概念》、《先验唯心主义系统》、《我的哲学的论述》和死后由其子整理出版的《神话和天启哲学》四卷。他先追随费希特,后通过对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批判,建立起自己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他认为客观精神即绝对同一体是世界的本源,经过人类的认识、道德、艺术等不同的有意识创造活动,最终回复到自身。因此,道德意识和道德活动只是客观精神创造活动的一个阶段和产物,而不是主观精神实现的手段。客观精神在人身上表现为理智的自我,表现为意志活动。当人的意志活动指向体现在人之内的客观精神时,就产生道德律。这种道德律就是一种无上的命令,即绝对命令。它要求个人意志上应该希求一切理智所能希求的东西,也就是要求个人的希求必须服从客观规律,服从客观精神发展的必然性。意志活动还必然指向外部事物,指向理智自我的对立面,这是纯粹的天然冲动。这种冲动使人追求私欲和幸福。因此,德行和幸福都统一在客观精神中。这种德行和幸福的绝对同一,就是至善。至善就是人的意志活动与普遍意志、客观精神的同一。他还强调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以及个人的道德活动必须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相一致的思想。谢林的伦理思想,虽然包含一定的合理因素,但他以客观精神说明道德的来源和标准,其实质仍然是唯心主义。

谢林

谢林1775-1854Xielin,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1775年1月27日生于符腾堡的莱昂贝格一个新教徒家庭。1790年入图宾根神学院学习,一度向往法国大革命。自1795年11月起,担任家庭教师,同时研究康德、费希特的著作。1798年受聘任耶拿大学的编外教授,在哲学上追随费希特,但很快就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1803年10月去维尔茨堡大学任教授。这时他的哲学已开始向宗教神秘主义过渡。1806年成为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和慕尼黑造型艺术学院院长。后又在爱尔兰根大学、慕尼黑大学任教授。1841年应普鲁士国王的请求,到柏林大学主持黑格尔死后一直空缺的哲学讲座,但遭到青年黑格尔派的公开批判。1846年结束教学生涯。1854年8月20日在赴瑞士旅行的途中逝世。主要著作有:《自然哲学体系初稿》、《自然哲学体系初稿导言》、《先验唯心论体系》、《对于人类自由的本质的哲学探讨》等。其“同一哲学”体系的发展过程主要有自然哲学、先验哲学和天启哲学三个阶段。“自然哲学”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产物都是“宇宙灵魂”先验演绎的结果,自然界的发展被解释为两种力量的对立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的过程,这个过程经历了质料、无机体和有机体这样三个主要阶段。“先验哲学”认为主体和客体、存在和意识统一于“绝对的同一”之中,有意识的创造过程从自我意识开始,经过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最后上升到理智直观,才终于突然直观到“绝对同一性”;他贬低人类的理性,用非逻辑的东西代替逻辑的东西,用非理性的东西代替理性的东西,把神秘的理智直观说成是引导少数艺术天才达到绝对同一性的神奇才能,为他后来走向天主教神学开辟了道路。“天启哲学”则完全以确认一个绝对处于思维之外的、不能用逻辑方法加以探讨的“存在”为最高课题,而这个“存在”实质上就是上帝。与哲学思想上的变化相一致,他早年反封建的政治观点也日趋保守,晚年成为普鲁士国王的御用哲学家,重新抬出“君权神授”的陈腐学说,攻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费希特   黑格尔 ☛

谢林1775—1854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

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曾先后在耶拿、符茨堡、慕尼黑、柏林等大学任教。其哲学的发展有“自然哲学”、“同一哲学”和“天启哲学”三个阶段。“自然哲学”认为自然界的发展经历了质料、物质和有机体三个阶段,它们都是一种不自觉的精神即“宇宙精神”指导的。“同一哲学”断言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是来源于一个更高的实体即“绝对”,它是一种“无差别的同一”或“绝对同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以“绝对”为根源和归宿。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包括“自然哲学”和“先验哲学”在内的同一哲学体系。重视艺术理论,认为在艺术作品中,精神和自然、主体和客体互相融合为一。到了后期,思想日益神秘化,宣传信仰高于理智、宗教高于科学的“天启哲学”。主要著作有《世界灵魂》、《自然哲学体系初稿》、《先验唯心主义体系》、《我的哲学的论述》和死后由其子整理出版的《神话和天启哲学》等。参见“美学”中的“谢林”。


谢林

德国古典美学代表之一。认为美是表现在有限中的无限性,艺术是哲学的真正的和永恒的感官。指出只有在审美直觉中,才能揭示客观世界的奥秘,才能产生最高的艺术。参见“哲学”中的“谢林”。

谢林

谢林1775—1854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客观唯心论者。出身于牧师家庭,大学毕业后当过家庭教师,24岁即任耶拿大学教授,晚年成为普鲁士官方御用哲学家。通过批判费希特唯我论建立绝对唯心主义的“同一哲学”,认为自我和非我都是相对的,哲学的出发点只能是主客观的绝对同一,即超越主客体之上的“宇宙精神”,它有一种自我认识的内在冲动,并按照“同一—差别,对立、矛盾一同一” 的规律产生出自然界和精神,达到自我意识,这就是世界历史; 这一过程从客观性优势发展为主观性优势,在“同一哲学” 中分自然哲学和先验哲学两阶段来加以描述;前者要从自然界中揭示出理智规律,具有广泛神论色彩;后者要把理智规律化为客观世界,通过认识、实践和艺术三阶段达到主客观无差别的同一,具有神秘主义倾向。主要著作有《自然哲学》、《先验唯心论体系》等。

☚ 费希特   黑格尔 ☛
谢林

谢林1775—1854Schelling,Friedrich Wilhem Joseph

德国古典哲学的著名代表之一,客观唯心主义者。出身于乡村牧师家庭。毕业于图宾根大学。谢林“少年得志”,从青年时代起,就先后担任耶拿大学、乌兹堡大学教授,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爱尔兰根大学、慕尼黑大学教授,1841年应普鲁士国王邀请主持柏林大学讲座,并任柏林科学院院士和普鲁士政府枢密顾问。他一生的哲学思想,分成两段,前期即主张“同一哲学”时期,后期即宣扬“天启哲学”时期。他一生的哲学思想越往后越转向神秘主义,而他之所以受到普鲁士国王的恩宠,就在于他卖力宣扬“天启哲学”。主要著作有:《自然哲学思想》、《自然哲学体系初稿》、《先验唯心论体系》、《我的哲学体系的陈述》等。
谢林最初追随费希特,批判康德哲学的唯物主义因素,认为承认物自体存在是一个偏见,是产生一切其他偏见的最根本偏见。随后,他发现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也有问题,认为费希特以“自我”为最高原则,必然失掉知识的“真理性”,“理论的确定性”。他认为,哲学既不能以“自我”为根据,又不能以“自然”、“物自体”两者为根据。他在反对唯物论、二元论、主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同一哲学”体系。“同一哲学”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自然哲学”,即关于物质与自然的哲学;二是“先验哲学”,即关于精神和思想的哲学。他认为,自然哲学的任务在于,使客观东西为先,从客观东西引申出主观东西,即从自然引申出精神;先验哲学的任务在于,把主观东西作为在先的和绝对的,作为出发点,从主观东西引申出客观东西,即从精神引申出自然。他认为,“自然哲学”和“先验哲学”之所以能统一在一个体系里,是因为两者的共同基础是“绝对同一”。这里,谢林是从两个相反方向上对哲学基本问题做了唯心主义的解决。
谢林的同一哲学的出发点,是“绝对同一性”。他认为,“整个哲学都是发端于、并且必须发端于一个作为绝对本原而同时也是绝对同一体的本原”,他说,“绝对同一体”是“既非主观也非客观的东西”。就是说,他的“绝对同一”是脱离自然、脱离人的一种客观精神,他把这种“永恒的无意识的东西”比作“是精神王国中永恒的太阳”。他认为,绝对同一是能动的,它从自身无差别的绝对同一中区分自己,限制自己,产生差别,造成世界上的整个有限事物。随后,世界上的诸多差别,又复归于消失,回复到绝对同一状态。绝对同一既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根源,又是其结果。他认为,这个绝对同一不是知识的对象,只是信仰的对象。可见,他的“绝对同一”,不过是“上帝”的别名而已。
谢林的自然哲学是唯心主义的,又包含一些辩证法因素。他把自然说成是“绝对同一”的产物,认为自然界只“是一种不成熟的理智”,自然的历史则是无意识的精神的历史。但他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有内在的普遍联系。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没有静止不动的物体,自然界一步步从无意识的东西向有意识的东西转化。他认为,这种发展变化是由对立力量相互作用造成的,对立是一切运动的最终根据。
谢林的先验哲学研究精神的发展过程。他把精神的发展分为“理论活动”、“实践活动”、“艺术活动”。他认为,在理论活动中,自我意识经过三个发展时期,第一时期从原始感觉到创造性直观;第二时期从创造性直观到反思;第三时期从反思到绝对意识活动。“理性活动”使观念与客观相一致。在理性转为意识之后,便开始了“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中,意志使客体服从自己,并对客体进行改造。他认为,意志与理智的对抗,就构成人类历史。人类历史是由“绝对”即“历史中的上帝”决定的,分成三个时期:一是原始时代,命运占统治地位;二是从罗马帝国到他那个时代,意志占主导地位;三是未来时代,即前两者的综合,这时自由与必然,精神与自然,理智与意志统一,实现了“法制”。他认为,艺术活动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他的先验唯心主义体系的完成。他认为只有在“艺术的直观”中,才能完全把握“绝对同一”。因此,他认为,艺术高于生活,艺术的理想世界高于现实世界。
谢林的晚年大肆宣扬“天启神学”,公开为宗教神学辩护,因此,虽然反动政府抬举他,却遭到人民的唾弃。
谢林的“同一哲学”,特别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影响了黑格尔,成为黑格尔的直接先驱。

☚ 费希特   黑格尔 ☛

谢林Xie Lin

poet and proser of the Ming Dynasty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