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腔
戏曲声腔。又名绍兴高腔、新昌调腔。其渊源众说纷纭,一云为馀姚腔遗音,亦有认为出自弋阳腔或青阳腔。明末盛行。明张岱《陶庵梦忆》多次提到,其《不系园》条云:“崇祯七年(1634)十月,是夜彭天锡与……楚生、素芝串调腔戏,又复妙绝。”清中叶仍盛演不衰。其艺术特点是徒歌清唱,不托管弦,锣鼓伴奏,人声帮腔。音乐曲调属南曲系统,联曲体。曲牌主要有〔缕缕金〕、〔驻云飞〕、〔折桂令〕、〔桂枝香〕、〔锁南枝〕、〔不是路〕等。行当有三花(大、二、小花脸),四白(老外、正生、末、小生),五旦堂(老旦、正旦、小旦、贴白、五旦)。代表剧目有《北西厢》、《汉宫秋》、《琵琶记》、《荆钗记》、《拜月记》、《玉簪记》、《牡丹亭》、《白兔记》等。流行地区以绍兴、新昌为中心,旁及宁波、舟山及杭州、上海等地。宁海平调由它派生,绍兴乱弹、诸暨乱弹、黄岩乱弹及宁波昆腔等皆受其影响。并有坐唱班形式。今仍有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