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调胃承气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调胃承气汤《伤寒论》方。大黄(酒洗)四两,炙甘草二两,芒硝半升。前二味水煎去滓,再入芒硝微煮,少少温服。功能通便软坚,和胃泄热。治阳明病,热邪结胃,口渴,心烦或谵语,腹满便秘,苔黄脉滑数者。方中大黄苦寒泻下,荡涤实热;芒硝咸寒润燥,软坚通便;炙甘草甘平和中,缓硝、黄之峻。 调胃承气汤decoction for purgation and regulation stomach energy中兽医方剂名。(见“大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伤寒论》【组方药物】 大黄12克(去皮,清酒洗) 甘草6克(炙) 芒硝15克 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本方为汉代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 中治疗阳明经实热的名方。方中大黄清肺而泻大肠火,攻瘀逐邪通便; 元明粉软坚导滞; 甘草和中补脾。而西太后慈禧素体脾胃不和,且喜食油腻厚味,故晚年时有气滞、食积、溏泻等疾患。其常用方药虽以茯苓、白术、白芍、砂仁、香附等健脾行气和胃之品居多,但因症情变化的需要,有时也用攻逐之剂。“光绪三十四年三月十四日,张仲元 (太医院院判) 请得皇太后脉息左关沉弦,右关沉滑有力,肝胃气道欠畅,蓄有积热,是以眼目不爽,食后嘈杂; 谨拟古方调胃承气汤调活” (转引自 《清代宫廷医话》)。次日即 “脉象已缓,诸症渐轻” (同上)。可知药效确切。值得注意的是,此方西太后已是七十四岁高龄,张仲元仍敢于在 “至尊之体” 上如此遣方用药,推陈致新,治病之本,若非医理精深,务求实效,断难如此。宣统三年(1911年),张仲元还用调胃承气汤治愈了年方六岁溥仪的 “郁寒化热” 证。可见御医治病,也是攻补兼施,并非完全迎合帝王心理,不顾实际情况,一味滋补。 ☚ 万安丸 黄土汤 ☛ 调胃承气汤tiáowèichéngqìtāng《伤寒论》方。大黄四两, 炙甘草二两, 芒硝半升。水煎服。功能通便软坚, 和胃泄热。治阳明病, 热邪结胃, 口渴, 心烦或谵语, 腹满,便秘, 舌苔正黄, 脉滑数者。 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本方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方由大黄(去皮,清酒洗)四两,甘草(炙)二两、芒硝半升组成。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功能缓下热积。主治阳明腑实,恶热口渴,大便秘结,腹满痛拒按,舌苔黄腻而干,脉滑数者。本方所治证属阳明腑实,治宜泄热润燥,通便泻积。方用苦寒泻火通结的大黄为君药,辅以芒硝软坚润燥为臣药,二者合用可协君药以涤肠除垢,泻火通便,甘草为佐药,取其甘缓和中,益气养胃,以缓硝、黄之苦泄,使药力徐缓下行,以开结泻火,通便和胃。气顺下达,胃气自和,故名调胃承气汤。诚如《绛雪园古方选注》所说:“调胃承气者,以甘草缓大黄、芒硝留中泄热,故曰调胃,非恶硝、黄伤胃而用甘草也。泄尽胃中无形结热,而阴气亦得上承,故亦曰承气”。临床上多用以治疗阳明燥实,以及胃热发斑,口齿咽喉肿痛,中消,疮疡等见上述症状者。若虚寒性便闭不宜用。 ☚ 小承气汤 厚朴大黄汤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