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工资tiáo zhěng gōng zīрегул рование зарпл )调整 调整协 调停 调亭 调剂 调整好关系:摆平 调整工资:调资 调整步伐:调足 调整规格或标准:调率 调整使更合理:合理化 斟酌调整:斟剂 适当的调整:调齐 (为适应新的情况而调配整顿:调整)
另见:整顿 调理 整理 调节 ☚ 整饬 调节 ☛ 调整工资增加职工工资的办法。简称调资。一般情况下指职工升级。但不限于升级,它还包括其他方面工资关系的调整和改革。如提高工资标准、调整工资区类别、给部分人员增加工资等。1985年工资制度改革以前,调整工资的一般做法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全民所有制企业和事业单位,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调整工资范围、对职工的考核标准、提升工资级数或者增加工资的数额,并在统一规定的时间内增加职工的工资。1985年5月24日,国务院颁发的《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规定:“今后每年根据国民经济计划的完成情况,适当安排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增长指标,除用于增加工作人员工龄津贴、教龄津贴和护士工龄津贴以外,主要用于正常普级或提高职务工资标准。晋级增资制度,由劳动人事部提出报国务院批准后实行。”企业职工增加工资办法,在国家控制的工资总额范围内,由企业自行确定。有些企业通过实行浮动工资或浮动升级办法增加职工工资。集体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职工调整工资,一般执行地方人民政府或主管部门的规定。 调整工资 调整工资简称“工调” 或“调资”。国家或企业给职工调整工资。调整工资的内容包括升级、提高工资标准、调整工资关系、调整工资区类别、低工资调整、其他的增加工资等。五十年代以来,我国的调整工资基本上是由国家统一安排的。国家统一调整工资有很多弊病,主要是不论企业经济效益好差都用基本上同样的升级面或增资水平控制,一刀切的办法很难适应千万个企业的实际情况,产生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消极作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工效挂钩的逐步推行,使企业的工资总额增长与经济效益挂钩,并将内部分配权逐步放给企业,国家只从宏观上控制和政策上指导,从而突破了国家一级管理的工资管理体制,创造了企业能按本企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对职工进行调整工资的条件。 ☚ 效益工资 消费结构 ☛ 00003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