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讲
清末自然哲学著作。清末康有为(生平见《新学伪经考》条)著。自称写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后渐有补充,历时四十余年,1926年才撰成,讲授于杭州天游书院。十五卷,有自序,另附《月球图》。篇目为:通论篇第一,地篇第二,月篇第三,日篇第四,游星篇第五,彗星篇第六,流星篇第七,银河天篇第八,霞云天篇第九,诸天二百四十二天篇第十,上帝篇第十一,佛之神通大智然不知日月诸星诸天、所言诸天皆虚想篇第十二,历篇第十三,仪像篇第十四,附篇第十五。书中大量运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探讨宇宙(诸天)的起源和形成。
《诸天讲》对康德一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表示赞同:“德之韩图(今译康德),法之立拉士发星云之说,谓各天地创成以前,是朦胧之瓦斯体,浮游于宇宙之间,其分子互相引集,是谓星云,实则瓦斯之一大块也。”把天体看成是星云的旋转、运行和它们之间互相吸引的产物。并据此批判了“天不变、道也不变”的形而上学宇宙观。介绍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和牛顿的天体力学:“知地之为游星绕日也,自明末意大利人哥白尼创明也……”,“英人奈端(今译牛顿)发明重力相引,游星公转互引皆由吸拒力(即万有引力),自是天文益易明”,认为这两个人“功最大”,表示自己“最敬哥、奈二子”。
根据西方近代科学知识,批判了中国传统天地旧说。认为古代人开口即称“天地”,是“不知地之至小、天之大而无穷也,故谬谬然以地配天”。古代人总以为“地在天中”,其实,天是无穷的,有无数的星系,而地球则是围绕太阳旋转的一个行星,不能说地在天的中心。过去人们讲“上天下地”,天与地的观念是绝对化的,只是“赞慕诸星之光华在天上为不可几及”,其实地球是太阳系的行星,是天上的一个星球。“吾人既生于星中,即生于天上,然则吾地上人,皆天上人也。”
《诸天讲》用近代科学知识批驳了佛教理论,认为佛教“所谓大中小三千世界,各以一千世界为增级。然今所实测具者,吾日天内只八游星,则无一小千世界也;银河天则有二万万日,是不止中千世界也;涡云天有银河天十六万万,是大千世界亦不止千也。盖佛所言世界以千增级者,不过随意拟议推算,非谓实也,然相去太远误谬亦大甚矣”。肯定西方近代科学对自然界进行“实测”而认识事物的真实面貌。如西人用望远镜、显微镜观察土、金、火诸星、人体毛细血管等。西人“远镜之发明日精,天文测验之证据日确”,以致达到“事不离实”。
此书强调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认为“极智慧终亦有限”,并走向不可知论:“然天下之物至不可测,吾人至渺小,吾人之知识至有限,岂能以肉身之所闻见而尽天下之事理乎?”无限之宇宙是“至不可测”的,即使像牛顿、拉普拉斯、达尔文这样的大科学家也无法穷尽。同时认为全智全能的“上帝之必有”。科学家无法穷尽的自然界由上帝来主宰,反映了宗教唯心论倾向。
1926年中华书局出版仿宋聚珍本。1990年中华书局作为“康有为学术著作选”出版单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