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zhū别、他(他人、他乡之“他”),用法略同指示代词,专用于远指。白居易《樱桃花下有感而作》诗:“风光饶此树,歌舞胜~家。”诗前有小序云:“美周宾客南池者。”可见“诸家”为周宾客以外的别家。又《缚戎人》诗:“其中一虏语~虏,尔苦非多我苦多。”“诸虏”亦指与“一虏”相对之他虏。元稹《春生》诗:“陇迥羌声怨,江遥客思融。年年最相恼,缘未有~丛。”刘禹锡《浑侍中宅牡丹》诗:“径尺千余朵,人间有此花。今朝见颜色,更不向~家。”薛能《舞者》诗:“绿毛钗动小相思,一唱南轩日午时。慢靸轻裾行欲近,待调~曲起来迟。”杨牢《奉酬于中丞登越王楼见寄之什》诗:“事少胜~郡,江回见几重。”李中《莺》诗:“羽毛特异~禽,山谷堪听好音。”杨万里《过杨村》诗:“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村别一川。”《八义记》剧八:“鼓吹不如击刮响,~花怎比稻花香。”以上并指在同类事物中与某一物相对的他物,犹云他丛、他曲、他郡等等。《西厢》五之四:“小生为小姐受过的苦,~人不知,瞒不得你。”《西游记》剧十一:“(沙拿行者咬科)(行者云)~人怕你吃,恁爷不怕你吃。”二例则指除红娘及孙行者自己以外的人,义同“他人”。 诸 诸zhū❶众,各。《邶风·泉水》二章:“问我诸姑,遂及伯姊。”毛 《传》: “父之姊妹称姑,先生曰姊。”郑《笺》:“宁则又问姑及姊,亲其类也。先姑后姊,尊姑也。”《郑风·将仲子》二章:“岂敢爱之,畏我诸兄。”毛《传》:“诸兄,公族。”《尔雅·释亲》: “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小雅·沔水》一章: “嗟我兄弟,邦人诸友。”孔《疏》:“嗟乎我王兄弟同姓之国,反为邦君之人异姓诸侯,此同姓异姓汝皆我王之诸友。” ❷语气词。乎。《邶风·柏舟》五章:“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孔《疏》:“居、诸者,语助也,故《日月·传》 曰: 日乎月乎,不言居诸也。”朱熹《集传》:“居、诸,语辞。迭,更。微,亏也。”《邶风·日月》一章:“日居月诸,照临下土。”毛《传》“日乎月乎,照临之也。” ☚ 诹 诸父 ☛ 诸读音ch·u(ˊ),为u韵目,属u—ü韵部。章鱼切,平,鱼韵。 ❶[詹诸]同“蟾蜍”,即癞蛤蟆,两栖动物。《字汇》:“詹诸,虾蟆也。” 上一条: 躕 下一条: 諸
诸读音zh·u(-),为u韵目,属u—ü韵部。章鱼切,平,鱼韵。 ❶许多;众多。 ❷姓。 ❸之于。 ❹凡;凡是。清吴昌莹注:“诸,犹凡也。” ❺别的;其它。 上一条: 者 下一条: 諸
诸读音z·u(-),为u韵目,属u—ü韵部。章鱼切,平,鱼韵。 ❶酱;肉酱。通“菹”。《礼·内则》注:“诸,菹也。” 上一条: 庶 下一条: 諸 诸諸{}四5178见「诸人」、「诸事」、「诸娘」、「诸婆」、「诸墙」、「诸辫」、「诸𠆧囝」、「诸𠆧孙」、「诸母人」、「诸母囝」、「诸事丁」、「诸事公」、「诸娘人」、「诸娘囝」、「诸娘伙」、「诸娘孙」、「诸娘种」、「诸葛灯」、「诸葛菜」、「诸葛蛋」、「诸娘囝蒂」   诸zhu❶各。《雁荡山》:“予观雁荡~峰,皆峭拔险怪……不类他山。”(予:我。类:像。他:别的。)《汉书·贾谊传》:“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家之书。”(廷尉:官名。言:说。)皇甫冉《送孔巢父赴河南军》:“闻道金师征北虏,更言~将回南河。”(师:军队。) ❷兼词,“之于”。《列子·汤问》:“投~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投诸:把它投到。尾:边。隐土:地名。)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假~人而后见。”(假诸人:向别人借。假,借。)《聊斋志异·促织》:“乃赏成,献~抚军。”(成:人名。抚军:官名。) ❸兼词,“之乎”。《孟子·梁惠王下》:“文王之囿(you)方七十里,有~?”(囿:供打猎的园林。方:方圆。有诸:有之乎,有这回事吗?) 诸諸zhū❶众;各个 △ ~位|先秦~子。 ❷〈文〉“之”和“于”的合音,或“之”和“乎”的合音相当于“之于”或“之乎” △ 付~行动|有~? ❸姓。 ★诸多 诸侯 诸如此类 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各个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诸子”,指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等。百家指各家学派,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阴阳家等。 诸❶众;许多:~位︱~君︱~公︱~侯︱~多︱~子百家︱~如此类︱衮(gun)衮~公。 ❷文言中的“之于”二字的合音:公~同好hao)︱付~东流︱反求~己。 ❸文言中“之乎”二字的合音:有~? 诸zhū❶ 各,许多:诸侯│诸子百家。 ❷ 古汉语中“之于”或“之乎”的合称:投诸(“之于”合称)渤海之尾│虽有粟,吾得食诸(“之乎”合称)? ❸ 姓。 诸zhū汉代俗语,区分、辨别。《说文·言部》:“诸,辩也。”《九思·怨上》:“朱紫兮杂乱,曾莫兮别诸?” 诸zhu诸多 诸葛 诸侯 诸如 诸位 诸葛亮 诸葛亮会 诸如此类 诸子百家 付诸东流 公诸同好 反求诸己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诸zhū众多:宝玉因让~姊妹先行,自己落后。(五二·1214) 诸zhū旧时北京古书店通学斋货价暗码,谓数且九。参“由、来、仁、里、美、况、接、圣、诸、荣”条。 诸zhū〖形容词〗 众,各个(55)。《申胥谏许越成》:吴王、夫差乃告诸大夫曰。——吴王夫差就告诉众大夫们说。《冯煖客孟尝君》: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问门下众门客:“谁熟悉会计?”《醉翁亭记》: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滁州西南方的各山,林木山谷格外优美。
诸zhū〖介词〗 用同“于”。介绍对象。可译为“向”,也可不译出(2)。《郑子家告赵宣子》:以请陈侯于楚而朝诸君。——到楚国请求陈侯一起去朝见贵国国君。《吕相绝秦》: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诸秦。——虞、夏、商、周的后代都来向秦国朝拜。
诸zhū〖兼词〗 “之于”的合音词。“之”作宾语,“于”介绍处所、对象(22)。《郑伯克段于鄢》:公伐诸鄢。——庄公又追到鄢地攻打他。《驹支不屈于晋》:范宣子亲数诸朝。——范宣子亲自在朝堂上列举他的罪状。《后赤壁赋》:归而谋诸妇。——回到家同妻子商量此事。 诸zhū❶ 众。《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与大将军廉颇、~大臣谋。”《陈涉世家》:“~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❷ 兼词,“之于”的合音。《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武夫力而拘~原,妇人暂而免~国。”袁枚《黄生借书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梦。” ❸ 兼词,“之乎”的合音。《庄暴见孟子》:“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庄子:指庄暴。)《齐桓晋文之事》:“不识有~?”(识:知道。) ❹ 代词,相当于“之”。《孟子·公孙丑下》:“王庶几改之!王如改~,则必反予。”(反:同“返”,使动用法。予:我。)《吕氏春秋·审应》:“寡人在东宫之时,闻先生之议曰:‘为圣易。’有~乎?” ❺ 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诗经·邶风·日月》:“日居月~,照临下土。”(居:语气词。) 诸*諸zhuD6EE ❶众,许多:~位/~公/~君/~事/~多不便/~子百家/~如此类。 ❷<文>“之于”或“之乎”的合音:有~/付~实施/付~东流/诉~武力/反求~己/投~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列子》)。 ❸姓。 总括 总括总(总共;总合;总计;括总;兼总) 包(包括;包举) 统(统统;统共;统括;统纪;统总;笼统)综(综括;综摄;该综) 蔽 共(共计;~有;一共;统共;拢共;通共;满共) 毕 合(合共;合计) 拢(拢总;拢共) 通扯 通类 一括 浑括 通约 通晐 最凡 猥计 表示总括:总(~共;~计;~之) 诸 均 都(全~;大~) 总括全部:概赅 总括一定范围内的全部:凡是 都凡 大凡 但凡 应是 总括起来说:总而言之 总而论之 总而括之 统而言之 究而言之 括以一言 说来道去 说来说去 蔽以一言 一言蔽之 一言以蔽之 总而言之,简要说来:要而言之 要而论之 总括性的话:一言抄百总 表示下文是总括性的话:总之 总括性用语:归根到底 归根结底 归根究底 归根究袛 归根结蒂 充类至尽 充类以尽 九九归一 九九归原 包孕总括:孕括 (总的包括:总括) ☚ 包括 包含 ☛
很多 很多众 诸(诸众;诸多;诸许;众诸)许多 许大 好些 好多 孔多 成市 缕缕行行 漫山遍野 漫山塞野 漫天蔽野 满山遍野 满地盈山 弥山遍野 弥山布野 弥山亘野 强调很多:有的是 表示很多:百(~出;~般;~千;~万;~谷;数~;成~;成~上千) 千(~金;成~) 万(~千;~~;千~;巨~) 非常多:饶多 数量很多:不可指数 莫可指数 前后簇拥,数量很多:霞振云从 妙语佳句一个接一个,数量很多:好语似珠 最多:顶多 数量非常多:盈千累万 不可胜数 不可尽数 不可胜计 不可缕数 不可悉数 庸可悉数 何可悉数 弗可胜数 乌可胜数 岂胜指数 岂可悉数 莫可悉数 不能悉数 难以胜数 难可悉数 某种时兴的事物非常多:过江之鲫 到处都有很多:所在多向 多得连续成串:累累(果实~) 多得成了灾害:泛滥 ☚ 繁多 人或事物很多 ☛
表示一个 表示一个单(单个;单独) 个(~人;个别) 孤(~雁) 片(~言只字)光(~是) 蜀 一介(~书生) 表示只有一个:独(独个;~有;~绝)唯(唯独;唯一;唯有) 惟(惟一;惟独;~有) 只(~此一家)特(不~如此) 繄(~我独无) 偏偏 无非 无二 无双 两个:俩(~人;~本) 双(~方;~手;~翅) 二 联(三~单) 每一个:各(各个;各各) 诸 个个 每个 某一个:一(~着之差) ☚ 个数 人数 ☛ 诸zhū❶众多。如:诸位,诸子百家,诸如。 ❷“之于”、 “之乎”的合音。如:付诸(之于)实施。 ❸姓。 诸 诸zhu(一)代词,用于动词后,作宾语,相当于“这个”“他”“他们”等。如: ❶吾敢违诸乎? (《左传·昭公三年》“诸”句:我敢违背这个吗?) ❷潘崇曰: “能事诸乎?”(《左传·文公元年》“诸”句:潘崇说: “能臣事他吗?”) ❸驹伯曰:“待诸乎?” (《左传·宣公十二年》“诸”句:驹伯说:“抵挡他们吗?”) ❹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诸”句:告诉他已往的他就知道未来的。) (二)介词,介绍动作的处所,相当于“到”“给”“从”等。如: ❺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庄子·逍遥游》“诸”句:有个宋国人买了礼帽而去到越国〔卖〕。) ❻郑人囚而献诸楚。(《左传·宣公十五年》“诸”句:郑人把解扬囚拘起来献给楚国。) ❼及日中,负晋侯出诸厕。(《左传·成公十年》“诸”句:到中午,〔他〕背着晋侯从厕所出来。) (三)“之于”的合音词,用于动词与后面的名词之间,指代动作的受事,并介绍动作的处所。如: ❽子张书诸绅。(《论语·卫灵公》“诸”句:子张把它写在大带上。) ❾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列子·汤问》“诸”句:把它放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 (四)“之乎”的合音词,用于句尾。如: ❿吾恶乎哭诸?(《礼记·檀弓上》“诸”句:我在哪里哭他呢?) (11)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诸”句:周文王的苑囿方圆七十里,有这回事吗?) (五)助词,用于句尾,表示祈使语气或感叹语气,相当于“吧”“呵”等。如: (12)子速诸!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诸”句:您快点吧!)(13)皋陶、庭坚不祀,忽诸!(《左传·文公五年》“诸”句:皋陶、庭坚不祭祀,太不重视呵!) ☚ 终 自 ☛ 诸(諸)zhūⅠ (众; 许多) all; every; various: ~ 般武艺 all kinds of martial arts; 自然科学 ~ 部门 the various branches of natural science; ~ 事如意。 All goes as you wish. Ⅱ [书] (“之于”或“之乎”的合音) at; to; from: 求 ~ 己 rely on oneself; 付 ~ 实施 put into practice; bring into effect; 加 ~ 我也 put blame on me Ⅲ (姓氏) a surname: ~ 鞅 Zhu Yang ◆诸多 [书] a good deal; a lot of; many; numerous; 诸葛 a surname; 诸葛亮 Zhuge Liang (181-234, a statesman and strategist, prime minister of the Kingdom of Shu in the period of the Three Kingdoms (220-265), who became a symbol of resourcefulness and wisdom in Chinese folklore); a person of great wisdom and resourcefulness; mastermind; 诸公 all the gentlemen; sirs; 诸宫调 a style of songs prevalent in the 11th century; 诸侯 dukes or princes under an emperor; the feudal princes; 诸如 such as; like; 诸如此类 and so on; and so forth; and so on and so forth; and everything of the sort; and such; and the like; or the like; et cetera; et hoc genus omne; (and) what not; things like that; and all that; 诸位 ladies and gentlemen; everybody; sirs; all of you; 诸子 “the philosophers,” referring to the philosophers or their works, outside the Confucianists (such as Lao Zi, Zhuang Zi, Mo Zi, etc.); 诸子百家 all classes of authors; the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the ancient philosophers; the different philosophers and authors esp. in time of the Warring Kingdoms; the various schools of thought and their exponents during the period from pre-Qin times to the early years of the Han Dynasty 诸zhū❶ 诸如此类|诸子百家
❷ 付诸东流|付诸度外|付诸一炬|公诸同好|公诸于世|失诸交臂|束诸高阁|形诸梦寐|悬诸日月|置诸度外
❸ 反求诸己|反求诸身|衮衮诸公 诸諸zhū(10画)
  【提示】讠,2画,第二笔一笔连写,不要错分成两笔。者,8画; 旧字形9画,日上有一点。日中间的横,宋体与左右两边相接,楷体与左边相接,与右边相离。 *诸(諸)zhū10画 言部 (1) 文言虚词。“之于”或“之乎”的合音: 付~实施|藏~名山|子闻~? (2) 表示复数,众多: ~君|~位|~子百家|~事如意。 诸諸zhū两周金文作“者”。如:者(诸)侯百姓|者(诸)父者(诸)兄。区别之词。小篆加讠(言)旁,隶楷继承。音变如者猪渚煮箸例。引申有众,许多或各个义。“诸侯”的诸也有此义。又如:诸子百家|诸位。又借假为“之于”或“之乎”的合音。如:付诸实施|藏诸名山|公诸社会。又假借为姓。传说春秋时鲁国有诸邑。诸葛的复姓,则传说本单姓葛,是琅琊诸县人,后迁阳都,阳都先有姓葛的。当时把迁来的姓葛的叫诸葛氏。 诸諸★繁◎常★常
zhū諸,形声,从言,者声,本义为分辩之辞,假借为众多,由此引申为代词(表示全体或全体中的个体,相当于“众”“各”)、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合音、代词“之”和语气助词“乎”的合音等。《简化字表》类推简作“诸”。 【辨析】 以“诸”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读zhū: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