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诗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诗论

诗论

专著。艾青著。桂林三户图书社1941年9月出版。共收《诗论》《诗的散文美》《诗与宣传》《诗与时代》《诗人论》五篇。作者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认为诗必须是真、善、美的统一。真是对客观世界真切的认识;善是以人民利益为准则;美是诗歌的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该书在探讨诗的艺术美的内在规律时提出了著名的“诗的散文美”的理论,并制定了散文美的艺术原则。《诗论》中还十分强调诗歌创作中形象思维的特殊性,反对诗歌创作中公式化、概念化等形式主义倾向。该书是作者从多年诗歌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文字优美、形象、精练,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部提纲挈领性的诗艺专著。

☚ 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   新艺术论 ☛

诗论

诗论

专著。朱光潜著。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1943年3月出版。该书是作者在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时的讲义,后经修订整理而成。1948年3月由正中书局重版时增加了《中国诗何以走上律的路》等三篇。该书分“诗的起源、诗的谐隐、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论表现——情感思想与语言文学的关系”“诗与散文、诗与乐——节奏”“诗与画——评莱辛的诗画异质说”“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中国诗何以走上律的路”等13章。《诗论》中作者用文艺心理学观点对中国诗艺进行纵横、恢宏的比较研究,从一般诗的规律性研究中对中国新诗美学做出了开拓性的理论建设。在分析新诗的内容与形式时,作者对新旧诗的格律问题做了深入细致的研讨。该书在我国现代诗论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 新艺术论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
诗论

诗论

艾青作。1941年9月桂林三户图书社初版。作者艾青看到新诗美学是“常被理论家们所忽略”的重要工作,便结合自已丰富的创作经验,把思考所得随时写在笔记本上,并从1938年7月起以“诗论掇拾”的形式,在《七月》、《诗创作》、《诗》等刊物上陆续发表。他把真、善、美作为品评诗歌的美学纲领,然后从这个朴素的前提出发,系统地去研究诗的外缘和内在的规律,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他说: “凡是能够促进人类向上发展的,都是美的、都是善的;也都是诗的。”这与主张“纯诗”的唯美主义根本不同。而这种存在诗里的美不是单靠诗人的“直觉”获得,它来源于社会生活,依赖于实践,所以“诗,永远是生活的牧歌”。作者特别强调艺术必须“忠实于生活”的基本观点。但又认为生活本身不就是诗,诗要有诗人的主观感受,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形象塑造的过程,就是诗人认识现实的过程。”“一首诗是一个心灵的活的雕塑。”真正的诗不能失去主体的审美意识,成为空洞说教的时代号筒。与此相关的形象思维的各种方法,以及诗的形式、语言、题材、风格等方面,在本书中都有深刻的阐述。艾青主张自由诗,认为“诗人应该为了内容而变换形式”,“假如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是诗”,他坚持任何形式不应当限制充分表达内容的原则,甚至主张诗的“裸体美”。关于诗的节奏,他提倡“在一定的规律里自由或者奔放”,也就是一种有约束的自由奔放。正因为如此, 他把诗的艺术创造看作是一种历史使命和美德,指出“一首诗的胜利,不仅是那诗所表现的思想的胜利,同时也是那诗的美学的胜利”。在抗战时期出版的约30部诗论专著中,本书是最具独创性,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 诗的散文美   论诗底美、诗底形象化 ☛
诗论

诗论

诗话著作。宋释普闻撰。普闻,南宋初僧人。生平事迹不详。《诗论》一卷,原书久佚。《宋四库阙书目》文史类著录有《诗论》一卷,不著撰人,郭绍虞以为“当即此书”(《宋诗话考》)。该书今传涵芬楼《说郛》本仅二则。其评诗谓:“老杜之诗,备于众体”;“鲁直、荆公之诗出于流辈”。又称:“炼字莫如炼句,炼句莫若得格。格高本乎琢句,句高则格胜矣。天下之诗莫出于二句:一曰意句,二曰境句。境句则易琢,意句难制。境句人皆得之,独意不得其妙者,盖不知其旨也。”“盖意从境中宣出”,“大凡但识境意明白,觑见故人千载之妙,其犹视诸掌”。则主“格”,重“炼句”,强调“意”、“境”。特别是关于“意”、“境”的论述,颇值得注意。

☚ 汉皋诗话   诗宪 ☛

诗论

诗论

诗经学专著。一卷。南宋程大昌(1123—1195)撰。大昌字泰之,徽州休宁(今属安徽)人。绍兴进士,任太平州教授、江西转运副使,后又出知泉州、明州,以龙图阁学士致仕,卒諡文简。有著作多种行世,以《考古编》、《演繁露》、《雍录》等,较为知名。《诗论》原隶属于《考古编》之中,故《宋史·艺文志》未单独著录,明末清初刻入丛书,如明崇祯间的《芝园秘录初刻》、清初曹溶《学海类编》,皆收有《诗论》一卷。《诗论》分若干专题,论《诗经》的体制、历史和优劣得失,而不疏解诗句,在经解之中,别开生面。今本多作十八篇,而朱彝尊《经义考》作十七篇,题为《诗议》。曹溶《学海类编》始改为十八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考原本亦作十七篇……然详其文意,《论诗乐》与《论商鲁颂》了不相属,似《考古编》刻本误合,曹本分之,亦非无见也”。所论十八题(篇)中,以论“古无国风之名”、“南为乐名”最为有见。“诗有南、雅、颂,无国风,其曰国风者,非古也。”举《论语》中孔子言诗,未尝有言国风者,季札观乐所称,亦无国风名目以为论证。若“古”谓战国以前,则其说当为可信。至谓“左、荀创标风名之误”则系强以己意,揣测原委,难免求深反惑。程氏论南为乐名,主要以《诗序》所言文王之化,自北而南等论说之不当,反证南本为乐。并又专设“论南、雅、颂之为乐无疑”一题,加以论证。对“南”之解释,历来诸说纷纭。《诗序》“文王之化自北而南”一说以外,尚有毛亨、郑玄的“南夷之乐”说,《吕氏春秋》的“南音说”、林艾轩、赵惪等的“南为楚风”说、王质和崔述的“南为诗体”说,旧说还有以南国、南土、南面以及诗中多有南字等,作为得名为“南”的理由。要之,终以程大昌提出的“南为乐名”最为允当。《诗论》中论及《诗序》者凡五六题,然多非程大昌首创之论。其论“诸国为徒诗”。南宋以后,议者殊多。元代吴澄,清代陈启源、顾镇、马瑞辰、魏源、范家相、皮锡瑞皆举证以辨其非。至于改定《毛诗》标题,程大昌根据《左传》记季札观乐,有雅、颂而无国风之名,乃改定今本《毛诗》标题。如原本作“周南关雎诂训传第一·毛诗·国风”,程大昌改为“关雎诂训传第一·毛诗·周南”,并云“召南视此而定”。自邶至豳亦皆加以删改,删去“国风”二字。皆系妄改旧文,很不可取。《诗论》有《芝园秘录初刻》本、《学海类编》本、《艺海珠尘》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百部丛书集成》本。以《学海类编》本为佳。

☚ 诗辨妄   诗总闻 ☛

诗论

诗论

诗学专著。朱光潜著。是书抗日战争时由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初刊时为十章,分论诗的起源、境界、表现、节奏和声韵等。1948年正中书局增订版补三章,论中国诗何以走上“律”的路及陶渊明等。1984年三联书店重版时收入《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和《替诗的音律辨护》两篇旧文。《诗论》是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第一部系统的诗学理论著作。它改变了我国向来只有诗话而无诗学的状况。朱光潜学贯中西,融汇古今,运用文学、历史、哲学、美学、心理学、语言学、民俗学的渊博知识,对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流程及其规律性进行深入探索,既注重有关科学与艺术对诗的辐射,又注重中国诗创作和西方诗创作的异同并探索其原因,涉笔之处,精见迭出。如依据“直觉”、“知觉”等心理学概念,指出“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较深刻地解释了中国传统的“境界”说。对莱辛诗画异质论,既肯定它在艺术理论上的贡献,又详论其不足之处,并结合中国诗词的实例,平议“画只宜描写,诗只宜叙述”之论的不准确。运用尼采的悲剧理论和华滋华斯的“沉静中的回味”说,证明所谓“主观的”和“客观的”区分在诗中是不存在的。

☚ 柳亚子年谱   论诗 ☛
诗论

诗论

宋人程大昌撰。在宋代《诗经》研究中,宋学与汉学之争已成一时风气,在宋学反对汉学的过程中,以欧阳修等为代表的研究者提倡以己意体诗味,务求探求实际,形成注重考证的社会风尚,程大昌《诗论》即是此派的代表之作。书前《序》云“世人苟循习传之旧,无能以其所当据而格其所不当据,是敢于违古背圣人而不敢于是正汉儒也。此《诗议》之所为作也”,言其作书之旨。全书共十八篇,每篇各论一事。对后人影响较大者有二:一、认为南、雅、颂为乐诗,《诗经》亦以此而分类编篡,又认为十三国风为“徒诗”,不入乐。前者为精譬之见,后者乃拘谨之言;二、认为《诗序》不出于子夏,而出于卫宏,并对《诗序》进行了批判。

☚ 诗集传   诗辩说 ☛

《诗论》

《诗论》

美学、诗学专著,朱光潜撰。此书抗战中由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付梓刊行。计为10章:诗的起源;诗与谐隐;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论表现——情感思想与语言文学的关系;诗与散文;诗与乐——节奏;诗与画——评莱辛的诗画异质说;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上、中、下):论声;论顿;论韵。每章下设若干节,卷末附录:给一位写新诗的青年朋友。1948年正中书局增订版续补三章:中国诗何以走上“律”的路(上、下):赋对于诗的影响;声律的研究何以特盛于齐梁以后;陶渊明。1984年三联书店重版时将《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和《替诗的音律辩护》两篇30年代旧文,分别附于相应章节之后。《诗论》是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第一部系统的诗学理论著作。它改变了我国向来只有诗话而无诗学的状况,将虽不乏精深透辟之见,但大都偶感随笔,信手拈来,零乱琐碎,不成系统,而且缺乏科学的精神和方法的传统诗话,升华到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和美学的高度上。其开拓之功影响深远。《诗论》的作者学贯中西、融汇古今,运用自己掌握的文学、历史、哲学、美学、心理学、语言学、民俗学等方面的渊博学识,对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流程及其规律性进行纵深把握,提玄钩沉。即注重有关科学与艺术对诗的幅射,又注重中国诗创作和西方诗创作的异同并探索其原因。涉笔之处,精见迭出。依据“直觉”、“知觉”等心理学知识,指出“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较深刻地解释了中国传统的“境界”说。对莱辛诗画异质论,既肯定它在艺术理论上的贡献,又详骘其不足之处,并结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川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等历数事物形象的中国诗词,平议“画只宜描写,诗只宜叙述”的不甚精确。运用尼采的悲剧理论和华滋华斯的“沉静中的回味”说,以中国诗词为论据,证明“主观的”和“客观的”分别在诗中是不存在的。

诗文著作

诗文著作

豪素
诗词等著作:
文辞著作:词章 词条 言语
辞章的总汇:词府
诗歌著作:篇咏
有关诗歌的评论创作理论的著作:诗论
研究诗创作规律的著作:诗学 雅学
评论诗歌、诗人、诗派,记录诗人议论、事迹的著作:诗话

☚ 著作   各种程度的著作 ☛

诗论

一卷。程大昌 (1123—1195)撰。程大昌字泰之。徽州休宁(今属安徽)人。南宋考据学家。绍兴二十一年进士,曾任太平州教授、吏部尚书等职。著有《禹贡论》、《演繁露》、《易老通言》、《考古论》等。《诗论》原为《考古论》的一部分,除《诗论序》外,共十七论。该书专门考证《诗经》的体制,入乐和大小序等问题。他论证了《诗序》非子夏所作,并成为南宋时代废序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用更详尽的考证论述了《南》、《雅》、《颂》各以所配之乐而得名,并依此而分类。这个结论已所学界所公认并经常称引。但认为二南之外的十三国风都是不入乐的 “徒诗”,则失之偏颇。《诗论》是南宋考据学代表作之一。有 《芝园秘录初刻》本、《艺海珠尘全集》本(甲集)、《学海类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诗论》shi lun

On Poetry→洪刍(Hong Chu)

诗论

poetics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9:2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