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诗经·采菽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诗经》·《采菽》采菽采菽,采大豆呀采大豆, 筐之筥之。用筐用筥里面盛。 君子来朝,诸侯君子来朝见, 何锡予之?王用什么将他赠? 虽无予之,纵没什么将他赠, 路车乘马;路车驷马给他乘; 又何予之?还用什么将他赠? 玄衮及黼。龙袍绣衣已制成。 觱沸槛泉,翻腾喷涌泉水边, 言采其芹。我去采下水中芹。 君子来朝,诸侯君子来朝见, 言观其旂。看那旗帜渐渐近。 其旂淠淠,他们旗帜猎猎扬, 鸾声嘒嘒。鸾铃传来真动听。 载骖载驷,三马四马驾大车, 君子所届。远方诸侯已来临。 赤芾在股,红色护膝大腿上, 邪幅在下。裹腿在下斜着绑。 彼交匪纾,不致怠慢不骄狂, 天子所予。天子因此有赐赏。 乐只君子,诸侯君子真快乐, 天子命之。天子策命颁给他。 乐只君子,诸侯君子真快乐, 福禄申之。又有福禄赐予他。 维柞之枝,柞树枝条一丛丛, 其叶蓬蓬。它的叶子密密浓。 乐只君子,诸侯君子真快乐, 殿天子之邦。镇邦定国天子重。 乐只君子,诸侯君子真快乐, 万福攸同。万种福分来聚拢。 平平左右,左右属国善治理, 亦是率从。于是他们都顺从。 泛泛柏舟,杨木船儿水中漂, 绋维之。索缆系住不会跑。 乐只君子,诸侯君子真快乐, 天子葵之。天子量才用以道。 乐只君子,诸侯君子真快乐, 福禄膍之。福禄厚赐好关照。 优哉游哉,从容不迫很自在, 亦是戾矣。生活安定多逍遥。 从诗中所述礼命之隆、职掌之重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诸侯来朝之诗,《毛诗序》所谓“刺幽王也,侮慢诸侯。诸侯来朝,不能锡命以礼数征会之,而无信义,君子见微而思古焉”,显然是“反经为义”,“于经无所当”(孔疏)。至于以为此诗成于康王即位抑或宣王中兴之时,虽可备一说,亦皆无实证。从诗作者的语气来看,此诗当是大夫美诸侯之作。 全诗共分五章。 第一章是诸侯上朝之前,身为大夫的作者对周天子可能准备的礼物的猜测。“采菽采菽,筐之筥之”,诗人以采菽者连连采菽,用筐用筥盛取不停起兴,整首诗欢快、热烈、隆重的气氛从此定下了基调,读者的情绪也随之进入这一特定场景。“君子来朝,何锡予之?”诸侯来朝,天子会以什么样的礼物赐予他?诗人显然是见过大场面的公卿大夫,按照常规,“虽无予之,路车乘马;又何予之?玄衮及黼”,四句无疑而问,复沓申述,两次自问自答,进一步渲染气氛,让人感到即将来朝的诸侯声势之隆。 如果说第一章是诗人虚拟的盛况,那么从第二章开始便进入实景的描绘了。 第二章是诗人见到的诸侯来朝之时极为壮观的场面。开始两句“觱沸槛泉,言采其芹”,用自下而出的槛泉旁必有芹菜可采兴君子来朝之时也有仪从可观,是起兴,也是设喻,黄焯说“槛泉采芹,既为即事之兴,亦即譬喻之兴”(《诗疏平议》),是也。“君子来朝,言观其旂”,威仪之现,首先在于队列之前的旗帜,“其旂淠淠,鸾声嘒嘒”,远远见到风中旗帜猎猎,更有响声中节的鸾铃之声由远及近,“载骖载驷,君子所届”,或驷马或骖乘都井然前行,来朝的诸侯已到眼前。 第三章全用赋法,铺排诗人近观诸侯朝见天子时的情景。“赤芾在股,邪幅在下。”赤色的护膝,裹腿的斜布是合乎礼仪的装饰,“彼交匪纾”完全是一付雍容典雅的仪态。既有如此声威,进退又合礼仪,天子当然是赏赐有加。“乐只君子,天子命之。乐只君子,福禄申之”,四句是诗人所见,也是诗人切合时地的恭维话,并以此引发以下两章。 第四章是诗作者对来朝诸侯卓著功勋的颂扬。“维柞之枝,其叶蓬蓬”是起兴,用柞枝蓬蓬兴天子拥有天下的繁盛局面和诸侯的非凡功绩。“乐只君子,殿天子之邦”,“平平左右,亦是率从”,从天子邦国的镇抚到邻邦属国的治理,竭尽铺排之能事,以此表达对来朝诸侯的无限赞美之情。 最后一章是大夫美诸侯之辞。前两句“泛泛柏舟,绋维之”,以大缆绳系住杨木船起兴,并让人联想到诸侯和天子之间的关系是依赖相互间的利益紧紧维系在一起的,诸侯为天子殿国安邦,天子则给诸侯以丰厚的奖赏。“乐只君子,天子葵之。乐只君子,福禄膍之”,是其所创功勋的自然结果。“优哉游哉,亦是戾矣”,两句对诸侯安居优游之态充满艳羡。 全诗虽时有比兴,但总体上还是用的赋法。从未见君子之思,到远见君子之至,近见君子之仪和最后对君子功绩和福禄的颂扬,可概见赋体端倪。整首诗为我们再现了一幅春秋时代诸侯朝见天子时的历史画卷,“诗,可以观”,信矣。 诗经·采菽
【注】 前人以为,《采菽》是讽刺周幽王侮慢诸侯的,细味全诗,当是朝廷礼仪性的颂歌。全诗五章,前两章是主歌,后三章是副歌。从结构的安排看,歌唱的特征十分明显。 第一章和第二章写诸侯朝见周王、周王赏赐诸侯的盛况。“采菽采菽,筐之莒之”和“觱沸槛泉,言采其芹”是诗人写诗的“起兴”。就《采菽》一诗的主题和题材本身而言,采收大豆,放置在方筐、圆筐里;在涌腾的清泉之旁采摘芹菜,与下文并无内在的逻辑联系,不过是唱歌人顺手拈来,藉以启齿而已。第一章在兴起之后,以六句写周王赏赐诸侯。“君子来朝,何锡予之? ” “锡”,赏赐之意。以一问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虽无予之,路车乘马”。两句一抑一扬,造成行文的曲折变化。“又何予之”再一问,“玄袞及黼”又一答。这六句三组,构筑的方式各不相同,足见作者的用心良苦。从内容上说,诸侯来朝见周王,周王赏赐车、马及豪华的礼服,奢侈之至,隆重之至。第二章在兴起之后,以六句写诸侯朝见周王的盛况。“君子来朝,言观其旂。”言盛况,首见其旂,盖旗帜高扬,色彩鲜明,最引人注目。“其旂淠淠,鸾声嘒嘒。”言盛况,见其态,闻其声。旗帜飘飘, 盛况空前; 铃声叮𪡀, 气氛热烈。 “载骖载驷, 君子所届。”车水马龙,诸侯云集。这六句从视觉到听觉,从静态到动态,全方位、多层次地把诸侯朝见周王的场景展现在读者眼前,隆重之至,壮观之至。 从第三章至第五章,是颂歌性质。反复歌唱,反复称颂,既是礼仪进行的时间需要,也是礼仪的热烈气氛的需要。 第三章的“赤芾在股,邪幅在下。彼交匪纾,天子所予”四句,写诸侯受天子华贵礼服的赏赐之后,穿着在身,风度翩翩,气宇轩昂的得意之态。“芾”是缝在腹下膝上的一种装饰品,“邪幅”是小腿上用的装饰品,这两种东西在身,别具风采。腹下有饰,显得华丽; 小腿绑扎,显得精神。前人考核,“彼”通“匪”。“交”是“侥”的假借。“彼交匪纾”,就是不急不慢,风度雍容。这正是古代朝廷礼仪的典型姿态。“乐只君子,天子命之。乐只君子,福禄申之”四句是庆颂之词。诸侯们只要受到皇帝的关心与宠爱,那就一定多福多禄,富贵荣华了。从行文结构说,第三章前四句叙事,后四句称颂,略去了前两章与后两章开头的起兴,是力求改变结构呆滞,造成摇曳多姿的变化。在整齐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整齐,是本诗的结构特色。 第四章和第五章的开头“维柞之枝,其叶蓬蓬”和“汎汎杨舟, 绋𫅗维之”,都是“起兴”。其意义和第一、二章相同。第四章的“乐只君,殿天子之邦。乐只君子,万福攸同。平平左右,亦是率从”六句是颂词。“殿”是镇守的意思。诸侯们为皇帝镇四方,天下安定,皇帝有赏,诸侯快乐,皇帝和诸侯,万福同享。皇帝贤明,赏罚有序;诸侯尽职,听从指挥,天下太平,一片欢乐景象。这称颂确乎尽善尽美。第五章的“乐只君子,天子葵之。乐只君子,福禄膍之。优哉游哉,亦是戾矣”六句也是颂词。“葵”是“揆”的假借字,估量的意思。说诸侯们心满意足,是因为皇帝对他们的评价公正而正确; 诸侯们称心如意,是因为皇帝的赏赐十分丰厚。精神的满足加物质的满足,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优哉游哉,亦是戾矣”的情绪。 值得注意的,还是结构的变化。在第三章中“乐只君子”以下四句,放在本章的最后,而同样的构句方式的“乐只君子”四句,在第四、五章中,则放在中间。在整齐结构中求变化,体现了一种“综合平衡” (黑格尔) 的追求。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