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诗经·蜉蝣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诗经·蜉蝣

 


 蜉游之羽,① 蜉蝣绒羽薄闪闪,
 衣裳楚楚。② 真象透明新衣裳。
 心之忧矣, 深深忧虑埋心中,
 于我归处? 我将存身在何方?
 
 蜉蝣之翼, 蜉蝣张开双翅膀,
 采采衣服。 衣服华丽真漂亮。
 心之忧矣, 深深忧虑塞满怀,
 于我归息? 我将栖息在何乡?
 
 蜉蝣掘阅,③ 蜉蝣穿穴飞出来,
 麻衣如雪。 洁白如雪麻衣衫。
 心之忧矣, 深深忧虑痛断肠,
 于我归说? 我的归宿寻觅难?


 
 【注】 ①蜉蝣: 虫名。体软弱,触角短,翅半透明,能飞,腹部有等于体长的尾须两条,常在夏天日落后成群飞舞。成虫寿命很短,往往只活几天。②楚楚: 鲜明、华美的样子。③掘阅:掘,穿;阅,穴。昆虫穿穴而出。
 
 曹为11世纪周分封的诸侯国,始封之君为周武王弟叔振铎,建都陶丘(今山东定陶西南) ,位于齐晋之间,公元前487年为宋所灭。曹国小邦危,无以自守,统治者沉酣宴乐,贵族阶级人物虽锦衣玉食,仍不免感叹前途渺茫,人生短促,故借蜉蝣而发出如此的哀歌。
 蜉蝣成虫寿命不长,短的数小时或一二日,长的约一周,一般均朝生暮死。生命这般短促,虽“羽”犹如透明的衣裳,可护体、保温以至于飞翔,也是瞬息荣华,转眼即逝,因此有“于我归处”之叹。
 首章言“蜉蝣之羽”,次章言“蜉蝣之翼”,“羽” “翼”虽都可解作翘膀,但仍有微小的区别。成鸟的羽,通常分为正羽、绒羽和毛羽三种。这里的“羽”,即含“绒羽”意,极言其新而薄。闻一多 《风诗类钞》: “蜉蝣的羽极薄而有光泽,几乎是透明的。古人形容麻织品做成的衣服,往往比作蜉蝣的羽,因此便称这种衣服为羽衣”。以此“羽”为衣,故给人以 “楚楚” (鲜明、整洁) 之感。“翼”者,即三羽俱有,暗示其翼已成。以此“翼”为衣,故给人以“采采”之感。“采采”,既有如朱熹《诗集传》: “采采,华饰也”意;更有《秦风·蒹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的“采采”意,即表示繁密和茂盛。极言衣的华丽、漂亮,如百彩簇集。我们常见日将落时蜉蝣大群舞空中,正此境也。
 这样,虽同是“心之忧矣”,悲伤无限,而最后的失落感也不尽同:一曰: “于我归处”,一曰: “于我归息”。“处”有 “居住” 意,如《易·系辞下》: “上古穴居而野处”,可引申为存。“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此身虽在,但不知何处可寄,四顾茫茫,天遥地远,表现的是一种深沉落漠情绪。“息”,歇止、休息,如《诗·召南·殷其雷》:“何斯违斯,莫敢遑息”。“归息”,犹言收场、结局。至此,失落感递进一层: 尽管衣饰粲粲,富贵尊荣! 如日中天,但归息有日,未知欢乐尚有几时!
 “羽”进而为“翼”,是物象的转化演绎; “处”进而为“息”,是意象的转化演绎;藉蜉蝣而抒怀,诗人之感慨显然步步深沉了!一字之差,造成了不同的艺术境界。
 三章转从蜉蝣之由来写起。“掘”,本挖掘义。据《广雅》: “掘,穿也”。“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阅,读为穴,宋玉《风赋》 ‘空穴来风’ ,即 《庄子》 ‘空阅来风’ 也”。可知 “掘阅” 即穿穴。《汉书·王褒传》有 “蜉蝤 (蝣) 出以阴”语。三国吴人陆玑在其所著《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谓蜉蝣“夏月阴雨时地中出”。此言蜉蝣之卵在泥中演变成幼虫,又羽化成蜉蝣,便从土中穿穴而出。“麻衣”,古代的常服,即“深衣”。郑玄《毛诗笺》: “麻衣,深衣。诸侯之朝朝服,朝夕则深衣也”。实则 “麻衣如雪”不过喻蜉蝣半透明的羽翼,显示出蜉蝣破土而出,令人瞩目。即使如此,仍是“心之忧矣”,因为归根结底还是: “于我归说”?说音税。《毛诗笺》: “说,犹舍息也”。即止息意。既然始终难觅归宿,则其心之惨伤,真是“至矣,尽矣,蔑以加以”了。
 本诗藉蜉蝣以寓意,直是咏怀,非复赋物,盖此中有我在也。古人或谓“刺奢也” (《诗序》) ; 或谓“以肘人有玩细娱而忘远虑者,故以蜉蝣为比而刺之” (《诗集传》) ,以至认为“均于诗旨未当”,“难以臆测” (《诗经原始》) , 不得而知。 诗意的确比较隐晦。 但联系曹共公当国时,地处一隅,无所作为,贵族集团嬉于宴乐而又心怀惴惴,可知此诗以朝生暮死的蜉蝣而寄寓,发出了这一曲“浮生若梦,为欢儿时”的哀音。

《诗经》·《蜉蝣》全文、赏析和解读 - 诗经三百篇 - 可可诗词网

《诗经》·《蜉蝣》

蜉蝣之羽,蜉蝣的羽啊,

衣裳楚楚。像穿着衣裳鲜明楚楚。

心之忧矣,心里的忧伤啊,

于我归处?不知哪里是我的归处?

蜉蝣之翼,蜉蝣的羽啊,

采采衣服。像穿着衣衫修饰华丽。

心之忧矣,心里的忧伤啊,

于我归息?不知哪里是我的归息?

蜉蝣掘阅,蜉蝣多么光泽啊,

麻衣如雪。像穿着礼服洁白如雪。

心之忧矣,心里的忧伤啊,

于我归说?不知哪里是我的归结?

蜉蝣是一种渺小的昆虫,生长于水泽地带。幼虫期稍长,个别种类有活到二三年的。但化为成虫,即不饮不食,在空中飞舞交配,完成其物种的延续后便结束生命,一般都是朝生暮死。蜉蝣又是漂亮的小虫。它身体软弱,有一对相对其身体而言显得很大、完全是透明的翅膀,还有两条长长的尾须,飘舞在空中时,那姿态是纤巧而动人的。而且,蜉蝣喜欢在日落时分成群飞舞,繁殖盛时,死后坠落地面,能积成一厚层。因而,这小东西的死,会引人瞩目,乃至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

二千多年前,敏感的诗人借这朝生暮死的小虫写出了脆弱的人生在消亡前的短暂美丽和对于终须面临的消亡的困惑。

说起来,是“人生百年”——或者往少说,通常也有几十年。但相比于人对生命的贪恋程度,这远远是不够的。而且,人作为自觉的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就意识到死的阴影,于是人生短暂之感愈益强烈。当然,活着是美好的,而且人与其他一切生物不同,他们懂得以人的方式来装饰自己,懂得追求美的姿态。然而放在死亡的阴影下来看,短暂生命的装饰与姿态,实也是最大的无奈与最大的哀伤。于是,蜉蝣的朝生暮死的生命过程,它的弱小、美丽,以及它对自己鲜明的羽翼、鲜洁的容貌的炫耀,被诗人提取出来描画成人的上述生存状态的象征。

这诗的内容简单,结构更是单纯,却有很强的表现力。变化不多的诗句经过三个层次的反复以后给人的感染是浓重的: 蜉蝣翅膀的小小美丽经这样处理,便有了一种不真实的艳光,那小虫的一生竟带上了铺张的华丽;但因这种描写之间相隔着对人生忧伤的深深感喟,所以对美的赞叹描画始终伴随着对消亡的无奈,那种昙花一现、浮生如梦的感觉就分外强烈。

这诗的情调自然是有点消沉的。但人一旦追问自己:“你是谁?你往哪里去?”深入骨髓的忧伤根本上是无法避免的。特别是在缺乏强有力的宗教的古代中国,由于不能对生死的问题给出令人心安的解答,人心格外容易被忧伤笼罩。但从另一个角度说,对死的忧伤、困惑、追问,归根结蒂是表现着对生的眷恋,这也是人心中最自然的要求。阮籍《咏怀诗》之七十一,写木槿花、蟋蟀、蟪蛄、蜉蝣这一系列短寿的生物在世间各自发出声音和光色,感叹说:“生命几何时,慷慨各努力。”但这也就是世界的基本面目。

《毛诗序》解说此诗,以为是讽刺曹昭公的奢侈,后人有赞同也有不赞同的。我们觉得,以蜉蝣来讽刺国君的奢侈,实在有点比拟不伦的感觉。不过从诗的内容来看,它所传达的是贵族阶层的情绪,应无疑问。从曹国的特定背景来看,一则其地多湖泊,适宜于蜉蝣生存,一则其国力单薄,处于大国的威逼之下,这里的士大夫也许因此对人生更多忧惧和伤感吧。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3:2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