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诗经·河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诗经》·《河广》谁谓河广?谁说黄河宽又广? 一苇杭之。一支苇筏可飞航。 谁谓宋远?谁说宋国太遥远? 跂予望之。踮起脚跟即在望。 谁谓河广?谁说黄河广又宽? 曾不容刀。其间难容一小船。 谁谓宋远?谁说宋国太遥远? 曾不终朝。赶去尚及吃早餐。 奇特的夸张,往往能在出人不意之中,发挥令人拍案叫绝的强烈感染效果。 所以中国古代诗人李白,状摹北方冬日之飞雪,便出口呼曰:“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如“席”之雪铺天而降,那是怎样一种旋转朔风的天地壮观!若非夸张,怎能有这种惊心动魄的奇境跃现?西方一位作家,赞叹祖国大地之肥沃,便忽生奇思:“你就是在那里插上一根车杠,也会长出枝叶来!”大地之丰饶,正是借助这匪夷所思的夸张,造出了只有在神话中才可见到的奇迹!那摇曳着绿叶青枝的无数“车杠”,该带给你怎样的惊奇和狂喜? 《卫风·河广》之传诵千古,所得力者亦在其夸张之奇特。诗中的主人公,按《毛序》旧说当是归于卫国的卫文公之妹宋襄公之母,因为思念儿子,又不可违礼往见,故有是诗之作;现代的研究者多不从此说,而定其为客旅在卫的宋人,急于归返父母之邦的思乡之作。因为在卫与宋国之间,横亘着壮阔无涯的黄河,诗之开篇即从对黄河的奇特设问发端——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发源于“昆仑”的万里大河,在古人心目中本是“上应天汉”的壮浪奇川。当它从天泻落,如雷奔行,直闯中原大地之际,更有“览百川之弘壮”、“纷鸿踊而腾鹜”之势。对这样一条大河,发出否定式的“谁谓河广”之问,简直无知得可笑!但是,我们的主人公非但不以此问为忤,而且断然作出了傲视旷古的回答:“一苇杭之!”他竟要驾着一支苇筏,就将这横无际涯的大河飞越——想象之大胆,因了“一苇”之夸张,而具有石破天惊之力。 凡有奇特夸张之处,必有超乎寻常的强烈情感为之凭借。诗中的主人公为什么面对黄河,会断然生发“一苇杭之”的奇想?那是因为在他的内心,此刻正升腾着无可按抑的归国之情。接着的“谁谓宋远?跂予望之”,正以急不可耐的思乡奇情,推涌出又一石破天惊的奇思。为滔滔黄河横隔的遥远宋国,居然在踮脚企颈中即可“望”见(那根本不可能),可见主人公的归国之心,已急切得再无任何障碍所可阻隔。强烈的思情,既然以超乎寻常的想象力,缩小了卫、宋之间的客观空间距离;则眼前的小小黄河,又怎么不可以靠一苇之筏超越? 所以当诗之第二章,竟又以“谁谓河广,曾不容刀”的夸张复叠时,读者便不再感到吃惊或可笑,反倒觉得这“奇迹”出现得完全合乎情理。强烈的感情不仅催发了作诗者的奇思,也催发了读诗者一起去大胆想象: 夸张之荒谬已被情感之认同所消解,现实已在奇情、奇思中“变形”。此刻出现在你眼中的主人公形象,当然已不再是隔绝在黄河这边徙倚的身影,而早以“一苇”越过“曾不容刀”的大河,化作在所牵念的家里欣然“朝食”的笑颜了…… 以突兀而来的发问,和奇特夸张的答语构成全诗,来抒泻客旅之人不可遏制的思乡奇情,是《河广》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否定式的发问,问得如一泻汪洋的黄河怒浪之逆折;石破天惊的夸张,应答得如砥柱中流的峰峦之耸峙。其间所激荡排奡着的,便是人类所共有的最深切的思乡之情,它怎能不令千古读者为之而动容? 诗经·河广
(余冠英译) 【注】 《河广》诗两章是客居卫国的宋人所作,表现了思念宋国渴望回归的强烈而深沉的感情。 卫国迁漕以前,都城朝歌,与宋国之间隔着华夏第一大河——黄河,存在着一定的距离。空间的距离隔不断客居者对故国的思念,他渴望回到宋国,在他心目中,那宽广的黄河并不算宽广,那相隔的距离并不算遥远,他的心与故国紧紧相连。他思之过切,便用主观意愿来否认、抵制、“战胜”客观现实。也就是“远望可以当归”之义。首章首句“谁谓河广?”虽是问句,却满含否认的意思,急切之情跃然而出。紧接着“一苇杭之”作出了极为夸张的回答。莽莽黄河,巨浪滔滔,古来难渡。而“一苇杭之”的回答竟是那样地干脆果断,仿佛作者深信不疑似的。其实他并非深信不疑,他是希望能如此而已。以下又以问句提起思绪。说宋国遥远,也是作者感情上不能接受的,因此他故意提出来予以断然否定,并夸张地说踮起脚跟就看得见。其实,他不踮脚跟也看得见,宋国就在他心中,宋国就在他眼前,他时时刻刻在思念,他时时刻刻都看得见。诗较为含蓄表现了有国难投之苦。 第二章的思想内容、构思、表达都与第一章类似,唯答句均采用否定句式,用容不下小船来否认河广,用不消一个早上来否认宋远,与前章采用肯定句式作答可收异曲同工之妙。 全诗只反复否认“河广” “宋远”,语言上不出一个“思”字“归”字,但思念回归之情却十分急切、浓烈。“诗言志”,本诗却“志”在“言”外,在表现手法上,与《诗经》中多数诗篇直抒情意有所不同。 两章短诗,不用比兴,劈头便问,四问四答,结构紧凑,颇具粗犷风格。 一说此诗为宋襄公之母归卫后思宋或思子之作,恐未必然。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