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诗经·杕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诗经》·《杕杜》有杕之杜,孤零零的赤棠, 有睆其实。枝头结满滚圆的果实。 王事靡盬,王事没有止息, 继嗣我日。要延续我孤独的时日。 日月阳止,光阴已临十月, 女心伤止,女子伤心之极, 征夫遑止。远征的人想已闲逸。 有杕之杜,孤零零的赤棠, 其叶萋萋。叶子正繁茂翠碧。 王事靡盬,王事没有止息, 我心伤悲。我心充满哀伤忧戚。 卉木萋止,草木还那么萋萋, 女心悲止,女子无限悲凄, 征夫归止。远征的人哪该可以归里。 陟彼北山,登上那北山山顶, 言采其杞。且去采摘枸杞。 王事靡盬,王事没有止息, 忧我父母。使我父母也忧愁不已。 檀车,檀木的役车已破, 四牡痯痯。拉车的四马已疲, 征夫不远。远征的人该归来在即。 匪载匪来,一辆辆车子没载着你回归, 忧心孔疚。我忧心忡忡痛苦难耐。 期逝不至,预定时间已过你仍没到, 而多为恤。我的忧郁如山如海。 卜筮偕止,求卜问筮结果一致, 会言近止,都说你回家指日可待, 征夫迩止。远征的人离乡已近就要归来。 这是一首妻子思念长年在外服役的丈夫的歌,自《毛诗序》以来,古今没有什么异议。 诗分四章,每章七句。 第一章“有杕之杜,有睆其实”两句即以“兴”起首,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之一。这以“兴”起的两句与后边的内容有着某种情绪的关联: 孤立的赤棠,象征着夫妻分处,彼此孤零;但孤立的赤棠尚能结出圆滚滚的果实,而分离的夫妻却不能尽其天性。故不能不睹物而兴感! 第三句以下,则赋叙其事: 由于王家之事没有止息,丈夫不能回家,我的孤独时日还要延续下去。现在已是十月,一年又将过去,作为妻子的我,怎不因之而忧伤!这四句是直叙心意,后一句则来一曲折,想象男方,现在应该是有空闲了,可以腾出身来回家了。前三句是分离的忧伤,后一句是空想会聚的希望。前后相衬,反映其盼望团聚之殷切。 “遑”有解为“忙”的,那么意义正好相反,征夫正在忙着,那么还不可能回家,则体现出主人公某种程度的失望与懊丧。怀念亲夫感情深沉则是相同的。 第二章与第一章结构相似,意义相近。前两句也是以“兴”起。第二句的“其叶萋萋”,第五句的“卉木萋止”,如果以为时间与前章靠近,则可理解为杜叶尚未黄落,草色青青尚在,颇有“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无名氏《金缕衣》)的珍惜年华之意。可是现在,王事没有结束,丈夫难以归来,眼看光阴虚度,青春浪掷,怎不悲伤!如果以为时间与前章离得稍远,则可理解为一年已经过去,四季周始,春天又已来到。杜叶又现萋萋,草木又呈葱翠,她自不免睹物兴情,忧思不绝。这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以乐景写哀,同一手法。愁人眼中,哀景能兴哀,乐景也能兴哀!所以末句“征夫归止”,并非一般的盼望,而是站在望夫石上问天的哀号: 征夫啊,归来罢! 第三章起改用赋体。开头两句写登北山、采枸杞。郑笺云:“杞非常菜也,而升北山而采之,托有事以望君子。”孔颖达疏云:“杞木本非食菜而升北山以采之者,是托有事以望汝也。”故此两句并非游离中心之句,而是深含怀亲望夫之情。 五、六、七三句,全为揣想之辞。“檀车”是檀木制作的役车,或者说是以檀木为轮的车。《魏风·伐檀》篇“坎坎伐檀”、“坎坎伐辐”、“坎坎伐轮”诸句可以印证。戍役时间那么久,想象所乘役车早已破旧,拉车的四马也已疲困,再也不能继续役作了。如以此为前提,则自然得出结论: 征夫回家的日子不远了。有人认为“”与“啴啴”同义,是车声。这似乎听到了征夫归途中的车轮滚动的轧轧声,疲惫四马艰难奔跑的特特声。它同样反映出女方忧思劳瘁的情貌,不过想象中彼此的距离要比前说更近了。 第四章仍用赋体。第一句两个“匪”,是为了音节的需要,实际作用一个就行,即“匪载来”(车子没有载着你回来)。这是前章“檀车”三句的转折,前章以为“不远”,而实际则朝盼暮望就是不见载着你的车子到来。这四字与后来唐宋词中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温庭筠《望江南》)、“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同一意境。第二句则是前三章伤、悲、忧的心情的发展,伤得悲得忧得成了大病!第三句“期逝不至”是承应第一句“匪载匪来”,第四句“而多为恤”是承应第二句“忧心孔疚”。这四句集中写忧郁、失望。而五、六、七三句又是一次转折,在失望中又获得一丝亮意: 求卜问筮,卜筮结论一致,都说“近了”。这给失望枯干的心灵注入一丝滋润,“征夫迩止”,这是获得片时的安慰,寄希望于明天。 全诗感情真挚、深切,爱意专一恒久,体现古代妇女高尚的人格和纯洁的情爱。当然也反映出长期的戍役给下民带来的痛苦。 对此诗主诉者是谁,说法颇不一致。《毛序》说:“杕杜,劳还役也。”这是说全诗是戍役者的口吻,是男思女。不论是女思男还是男思女,在诠释时都会遇到一些麻烦。如说女思男,则一、二、三章的“我”就没有男思女的解释来得直接。如说男思女,则“女心伤止”“女心悲止”的“女”又较别扭;而三、四两章以男方口吻去解释,更难圆其说。变通的办法是将写男的方面“继嗣我日”、“征夫遑止”等句作为女方的猜想,或者将写女的方面“女心伤止”、“女心悲止”等句以及三、四两章当作男方的猜想去理解以求前后统一。但两者相较,似还以女思男较为通畅,而第三、四两章传统上亦从女思男角度去理解。 诗经·杕杜有杕之杜,① 棠梨孤生在山冈, 有院其实。② 果实累累圆又光。 王事靡盬,③ 没完没了服官差, 继嗣我日。④ 期限已满又延长。 日月阳止,⑤ 眼看到十月, 女心伤止, 为妻心泣血, 征夫遑止。 征人何时歇? 有杕之杜, 棠梨孤生在山陇, 其叶萋萋。 绿叶成荫枝繁茂。 王事靡盬, 没完没了服官差, 我心伤悲。 叫我伤悲泪沾胸。 卉木萋止, 草木齐吐翠, 女心悲止, 为妻独心悲, 征夫归止。 征人何时归? 陟彼北山, 天天登上北山脊, 言采其杞。 登上北山采枸杞。 王事靡盬, 没完没了服官差, 忧我父母。 抛开爹娘心忧戚。 檀车𪪌𪪌, ⑥ 檀木车破烂, 四牡痯痯,⑦ 四马奔驰倦, 征夫不远。 征人应不远? 匪载匪来,⑧ 无人存问慰寂寥, 忧心孔疚。 忧愤成疾实难熬。 期逝不至, 过期不见来接替, 而多为恤。⑨ 更生新愁如涌潮。 卜筮偕止,⑩ 卜龟占草灵, 会言近止, 都说人已近, 征夫迩止。 快要到家门。 【注】 孔颖达《毛诗正义》说此诗是周文王慰劳远征归来的将士所作的歌诗,而探究其内容,应是一位征人与在家的妻子互相思念所唱的怨歌。 全诗四章。每章七句,前四句写征夫,后三句写思妇。夫妇悬隔万里,而在每一章中对应出现,似乎在各诉衷肠,冲破了空间的阻绝,宛如戏剧舞台上的旁白,或所谓心理感应。这是一种合理的想象,是匠心独运的巧妙组合。双线并行,两者交互倾吐心曲。双方的心思常常看似矛盾,而互相映衬,强化了悲剧气氛。征人一线,由于久戍不能归,忧心如捣,悲愁日深,情绪直线下跌; 思妇一线,却与之反向而行,由思念之切而入于盼望,入于猜度,入于幻想,心灵获得暂时安慰,情绪自抑转扬,由悲境而折入乐境。两条线索,一主一辅,一正一反,一抑一扬,一实一虚,并行而不悖,相反而相生。作者运思之妙,真令人叹为观止。 首章以茕茕孑立的棠梨起兴,自有隐喻征夫远离亲人之意,而特立的棠梨犹然果实圆润,得以衍滋蔓,可叹人不如物,男女失时,“行役劳苦,不得安于室家以尽天性而生子孙” (孔颖达《毛诗正义》) 。至此,令人自然想起“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杜牧) 和“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无名氏)等许多以花落子熟喻青春难驻、芳时易逝的唐诗佳句,而《杕杜》一诗却没有遍采洛城花的奢望,没有行乐须及春的颓唐。 “继嗣我日”是激化悲感的近因。周时兵制,轮番代戍,秋去春还,春去秋还。延宕归期,令人由失望而生怨。从“日月阳止”云云,我们不难想象,在征人望还的同时,诗中这位贤淑深情的少妇,自夫君离家,便屈指计日,旦暮盼归,好不容易挨到深秋十月,役期总算满了,她深深地吐了一口气,遥遥念叨着: 夫君呀,你该空闲了吧?该收拾行装了吧? 然而,棠梨再度发出青枝绿叶,花草树木再度丰茸蒙笼,秋去春又来了,这少妇仍在凄厉地呼唤:夫君呀,你回来吧! 呼声在旷野里滚向远方,回答她的是死一般的沉寂。 “苍苍烝民,谁无父母,提携捧负,畏其不寿? 谁无兄弟,如足如手?谁无夫妇,如宾如友? ”李华《吊古战场文》) 战争的烽火,怎能烧断思想感情的纽带? 辽远的山川,怎能阻绝至亲骨肉的思念?征人登上北山,采摘枸杞。哪里是为了采枸杞呀? 他遥思亲人,忧念父母,“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汉乐府《悲歌行》) ,日日思乡峰头望,禁不住肝肠断绝,泪倾巅崖。当征夫在惨酷现实的折腾下百无聊赖而登山望乡之时,他的妻子却因忆念情切而进入了美妙的幻想。她不是认为丈夫应该返家,而是觉得丈夫已经归来,驾着四匹雄马,乘着檀木坚车,荣耀地归来了。她还似乎看到,坚车敝了,雄马乏了,可见千山万水被抛在身后,启程已非止一日了。 思妇的团圆梦到尾章中仍在发展。她又是问神龟,又是占蓍草,都吉祥如意。她喜出望外,断定亲人离家已很近了。准备隆重地为他洗尘了。她怎么也不会想到,丈夫的戍期又一次被拖延,在那苦寒的边地,连慰问的人也没有一个,正以“乡路眇天外,归期如梦中” (岑参)而忧心如焚、憔悴难支呢。这不幸的少妇美梦醒后的悲哀将如何煎熬她那已碎的心,诗人再也不忍捅破这一层薄纱而予以揭示了。 诗经·杕杜
【注】 一个孤独在外的人,艰难无助,“好出门不如歹在家”之感有动于衷,不由得唱出这首流浪者之歌。 这汉子一人在大道上踽踽独行,他眼巴巴地看着南来北往的过路人,那些陌生人没有一个帮助他,甚至连一句亲热话也没有。或许他囊中罄尽,腹内空空; 或许他心事悠悠,需人相助。可谁也没关照他。社会这样冰冷,世间这样无情。呆望路旁那孤零零的一棵树,他伤心极了。 “有杕之杜,其叶湑湑”,为赋而兼兴之笔。在内情伤,则触物感怀。独单单的杜梨,独自生在路旁,象被弃置而无人过问。不过还有浓密的叶子覆蔽枝条,风吹叶响,切切有声,聊可慰藉。这个“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王风·黍离》) 的流浪汉觉得自己的遭遇就象这棵树,甚或还不如。他孤身独自,心忧重重,好自熬煎。人在困难之际,或凄凉侵袭之时,渴望帮助,需要温暖。“岂无他人”的反语顿挫,说明他连一句搭讪的话也听不到。这是用眼中的“他人”反衬自己独行无偶,忧心郁郁。而“他人” “不如我同父”,以见世态冷漠。这感触就是《小雅·常棣》“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之意,也是杜甫 “谁肯艰难际,豁达露心肝”(《赠卫八处士》) 的喟叹。以上五句,见树思己,由己及人,呈连锁反映式的心态。以下四句再从人从己反复见义。“嗟行之人” 二句,以人“不比”显“独行”之义。“行之人”即上“他人”,以见路者冷漠如是,这是由彼见义。“人无兄弟”句,颇为费解。《诗集传》据此说这诗是 “无兄弟者自伤其孤特”。姚际恒则说: “上既曰 ‘岂无他人可与同行,不如我兄弟’ ……又 ‘不如我同父’ ,明是有兄弟人口气。”认为这句 “是夹入成章者,不重,亦不必泥。” (《诗经通论》) 驳之当,而释之隔膜。此句意在说,人在这时无兄,人在这时无弟。换言之,出门在外者为远离兄弟之人。这句仍承上 “独行”而言,但“行之人”犹“不比”、“不佽”,漠然视之,冷然处之,是何世情。这是由己生义。四句两层夹写,与上五句形成反复嗟叹。这章的“岂”、“嗟”分领两句,伤情哀意,张弛波折; 反诘、嗟叹,无可奈何。两“胡不”语气沉沉,酸心不已。 次章的“菁菁”、“睘睘”、“同姓”与上章辞异而义仍,复沓以见义。两章末尾的不比不佽之问,为伤情人闷闷自问,也是望望向人之语。是仰首问天,是低头问地,也是对那“有杕之杜”的苦苦追索。人世缺乏温暖,他简直把它当作“同是天涯沦落人”,因为那不比不佽的“他人”谁也不愿同情他,而对它吐出这苦闷心怀。契诃夫《苦恼》中的马车夫,儿子死了,他对军官、人群诉说他的伤心,无人理会,只好对着小母马诉说,把心里话统统讲给它,还把小母马当作和自己处境一样的人。这种悲伤到迷妄、虚幻的景况,不正是和这个流浪者孤独无依心理状态一样吗?《小雅·苕之华》的“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 ”以树之华盛来反衬人的憔悴痛苦,那树还是无知的。《桧风· 隰有苌楚》的“隰有苌楚,猗傩 (美盛) 其华。夭 (少状) 之沃沃 (美好) ,乐子之无家。”陷子忧患,不能解脱,便觉得草木的无家无室值得羡慕,自己的有家有室倒成了苦恼。所谓 “乐子”——那也是对着树说的忧苦之音,用来可抵此诗没有说出来的“哀子” 一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