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捞鼎木刻画
西汉中期。高40厘米,宽45厘米,厚3厘米。1974年江苏省盱眙县东阳城故址出土。江苏省南京博物院藏。浅浮雕。画面被一梯形桥分成上、下两部分,下部为泗水取鼎的场面:两岸的打捞者正在用力拉着已露出水面的鼎,忽然鼎中露出一龙咬断拉鼎索,人们猝不及防,无可奈何地向后跌倒。桥上一辆马车正在疾驶,车后跟随一侍骑。此图是我国迄今所见最早的一件木刻画,刀法古拙,构图丰满,人物形象生动,是研究雕刻史和绘画史的重要资料。泗水取鼎源于历史传说,相传鼎是国家存亡的象征,故夏朝建立时,曾取天下铜材,铸九只宝鼎以示拥有九州,宝鼎历代相传,至周朝,其中一只不慎失落泗水中,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公元前291年巡至彭城(即今江苏徐州)古泗水之滨,命人入水寻鼎,在鼎即将被打捞起来时,突然从鼎中探出一龙,咬断系鼎绳索,使鼎得而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