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诗经·假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诗经》·《假乐》假乐君子,君王冠礼行嘉乐, 显显令德。昭明您的好美德。 宜民宜人,德合庶民与群臣, 受禄于天。所得福禄皆天成。 保右命之,保佑辅佐受天命, 自天申之。上天常常关照您。 干禄百福,千重厚禄百重福, 子孙千亿。子孙千亿无穷数。 穆穆皇皇,您既端庄又坦荡, 宜君宜王。应理天下称君王。 不愆不忘,从不犯错不迷狂, 率由旧章。遵循先祖旧典章。 威仪抑抑,容仪庄美令人敬, 德音秩秩。文教言谈条理明。 无怨无恶,不怀私怨与私恶, 率由群匹。诚恳遵从众贤臣。 受福无疆,所得福禄无穷尽, 四方之纲。四方以您为准绳。 之纲之纪,天下以您为标准, 燕及朋友。您设筵席酬友朋。 百辟卿士,众位诸侯与百官, 媚于天子。爱戴天子有忠心。 不解于位,从不懈怠在王位, 民之攸塈。您使人民得安宁。 这是一首为周宣王行冠礼(成年礼)的冠词。 王闿运《诗经补笺》说:“假,嘉,嘉礼也,盖冠词。”但他将此事归之于成王。实则此为宣王时作品,所以应是宣王行冠礼之词。周厉王被国人赶走,周定公、召伯虎乃与共伯和暂主朝政。太子静由召伯虎抚养。共和十四年(828),太子静即位,即宣王。他“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史记·周本纪》)。文武群臣,尤其周、召二公,把匡复周室的重任寄托在宣王身上。所以宣王的冠礼自然而然地便成为周室至关重大,举足轻重的事。本诗便是当时行冠礼时所采用的冠词。看来可能是召伯虎所作。通观《假乐》,除了对宣王无以复加的赞美之外,也深蕴着殷切的希望。所以魏源说:“《假乐》,美宣王之德也。宣王能顺天地,祚子孙千亿,卿士多贤,皆得获天佑所致也。”(《诗古微》)是与诗的主题、情调相符合的。 全诗仅四章,表现了周朝宗室,特别是急切希望振兴周王朝的中兴大臣对一个年轻君主的深厚感情和殷切期望。“假(嘉)乐”点出诗的主题或用途。“显显令德”,开门见山地赞扬了受冠礼者的德行品格。以下称赞他能尊民意顺民心,皇天授命,赐以福禄。这一章看似平实,但在当时周王朝内忧外患摇摇欲坠的情况下,表达对宣王的无限期待和信赖,实言近而旨远,语浅而情深。第二章顺势而下,承上歌颂宣王德荫子孙,受禄千亿,落笔于他能“不愆不忘”,一丝不苟地遵循文、武、成、康的典章制度,能够听从大臣们的建议劝谏。这些话里包含着极其深刻的教训: 夷王、厉王因为违背了这两点使宗周几乎灭亡。其代价不可谓不大。因为本诗是举行冠礼的仪礼用诗,有着它现实的要求,故而第三章便转锋回笔,热烈地歌颂年轻的宣王有着美好的仪容、高尚的品德,能“受福无疆”成为天下臣民、四方诸侯的“纲纪”。末章紧接前文之辞,以写实的手笔勾勒了行冠礼的活动场景。宣王礼待诸侯,宴饮群臣,其情融融,其意洽洽。“百辟卿士”没有一个不爱戴他、不亲近他的。“不解于位,民之攸塈”。使国民能安居乐业,不再流离失所,这不是对一个明君的最主要的要求吗?短短的一首诗,围绕着“德、章、纲、位”赞美了年轻有为,能为天下纲纪的宣王,于有限的词句内包容了无限的真情,美溢于辞,其味无穷。 过去不少学者认为这首诗“无非奉上美诗”、“近谀”、“全篇捧场,毫无足观”,似未能弄清诗的主旨和特定的创作背景。 诗经·假乐假乐君子,① 称颂赞美君子成王, 显显令德。② 他的善德显耀传扬。 宜民宜人。③ 安抚庶民,善任贤人。 受禄于天。 福禄荣身,承受天恩。 保右命之。④ 天命保全佑助。 自天申之。⑤ 反覆赐予福禄。 干禄百福,⑥ 上天赐他千禄百福, 子孙千亿。⑦ 子孙绵绵,千亿无数。 穆穆皇皇,⑧ 穆穆皇皇,容止端庄, 宜君宜王。⑨ 宜称人君,宜为大王。 不愆不忘,⑩ 不犯过错,不昏不妄, 率由旧章。 遵循先王典制法章。 威仪抑抑,(11) 懿懿威仪甚善, 德音秩秩。(12) 秩秩美誉流传。 无怨无恶, 人们对他无憎无怨, 率由群匹。(13) 仁德感人,善从众贤。 受禄无疆, 受福受禄,永恒无疆, 四方之纲。 善于治理四方之邦。 之纲之纪, 纲纪天下,治理四方, 燕及朋友。(14) 燕饮群贤,深孚众望。 百辟卿士,(15) 百国之君,众多卿士, 媚于天子。 爱戴拥护周之天子。 不解于位,(16) 勤勉不懈,忠于职位, 民之悠塈。(17) 安居乐业,民有所归。 (袁 梅译) 【注】 这是一首为周成王颂德祝福的诗。《诗序》云: “嘉成王也。”金启华先生《诗经全译》亦云: “旧说以为美成王,当亦可信。” 周武王伐纣胜利后不久病逝,儿子姬诵十三岁继位,即周成王。他在叔叔周公旦辅佐下,为稳定周王朝的政权做了许多大事。这些大事先后有:组织周王室同姓和有亲戚关系的贵族东迁,让周族势力逐步渗入最重要、最富庶的黄河流域。制定嫡长子继承制,使中央王朝与各诸侯国稳定统治秩序。制订严格的等级制度和严酷的刑律,加强了新国家的统治。平定了纣王之子武庚的复辟叛乱,并揭穿三个叔叔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与武庚勾结的罪行。在这次东征中,年轻的成王将王朝势力扎根中原并推向东方和南方,使周族与商族的农业技术、文化得到广泛传播。实行分封制,将家族成员和功臣封往全国各地建立了七十多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完成对全国的控制系统。兴建东都洛邑,并在新城成周召开诸侯大会,宣扬国威。成王善于分析思考,不轻信小人之言,调整了与周公姬旦这位杰出政治家的关系,在这位叔叔去世后,将其安葬于周族历代先王的坟地毕原,给予极高的荣誉。成王为政作风严谨,他亲眼见到创业的艰难,深知守业的不易,所以兢兢业业,谨慎小心,在周公病逝后亲率大军南征,讨伐淮南的虎方和江汉一带的荆楚,在那一带建立了许多姬姓小诸侯国。据古籍记载,周成王赏罚分明,重言诺,守信义,“桐叶封弟”即为范例。此外,周成王还办好把政权移交给康王姬钊的大事。父子两代统治的几十年中,天下比较安定,国家也比较富强,史称“成康之治”。当然这种繁荣的景象是由广大奴隶和平民创造出来的。 这首诗就是礼赞成王的。全诗四章,章六句。首章颂扬成王有爱护百姓、善任贤臣的美德。二章颂扬成王遵循周族先辈杰出人物太王、王季、文王、武王制订的规章制度,处事严谨端庄。三章颂扬成王不犯过失,不昏不妄,有王者之风。四章颂扬成王仪表堂堂,豁达大度,讲话得体,能听取群臣意见。五章颂扬成王治理天下有纲有纪,尊重群臣,所以他们忠于职守,人民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有所归宿。当时迷信得厉害,所以各章皆又强调祈求上天多赐福禄子孙给成王,以显示天帝力量,证明周朝统治的受命于天,合情合理。 全诗称赞周成王能安民,守祖训,作风正,胸襟宽,通下情等品德情操,为我们评价这一历史人物提供了材料。当然,这些道德品质的本身,我们也是可以继承的。这是本诗内容的积极方面。故姜炳琼《诗经广义》云: “成王之守成致太平,其实功实事皆于此篇发之。”陈子展评此语:“此谓诗言及成王敬天、法祖、用贤、安民之事耶?”皆中鹄的。应该辨识的是,本诗作者对成王的颂扬是站在当时统治者立场上的。 通篇用赋,不借比喻和起兴,直书其事,是本诗艺术特点。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