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声类 诗声类清孔广森著。凡十二卷。它根据《毛诗》用韵,分古韵为阳声九类,阴声九类,共十八类。“东”、“冬”分部,阴阳对转,是此书的创见。 ☚ 音韵日月灯 五方元音 ☛ 《诗声类》音韵学著作。 清孔广森著。 12卷, 附《诗声分例》一卷。本书是 《诗韵》韵字的韵类表, 阴声9部、 阳声9部,各占6卷,合为18部。 阴声与阳声两两相配,“阴阳对转”是作者创立的理论。在18部中, 丁与辰、冬与侵蒸、支与脂、 幽与宵又可以通用,故可得宽韵12类。东冬分立,是孔氏的创见。认为古音有去无入, 真谆不分, 这是不及段玉裁等人之处。 诗声类 诗声类音韵学书名。清孔广森著。十二卷。本书分先秦古韵为十八部,其特点是: ❶提出东冬分韵。 ❷提出阴阳对转。他说“此九部者各以阴阳相配而可以对转”,这是本书最精彩的地方。 ❸主张古无入声。他说:“至于入声,则自缉合等闭口音外,悉当分隶自‘支’至‘之’七部而转为去声。盖入声创自江左,非中原旧韵。”他认为古代有两去声,一“长言之”,一“短言之”。后来“短言之去”成了入声。这是完全错误的。 ☚ 六书音均表 音略 ☛ 诗声类 诗声类音韵学著作。十二卷。清孔广森撰。孔广森(1752—1786),字㧑约,一字仲众,号轩。山东曲阜人。受学于戴震。曾任翰林院检讨等职。他虽年仅三十四岁就亡故,但著述甚多,长于《春秋》公羊学及礼学。著有《春秋公羊通义》、《大戴礼记补注》、《经学卮言》等。又善文学,工骈文,著有《仪郑堂骈俪文》;并通数学,著有《少广正负术》内外篇。《诗声类》是他的著作集《轩孔氏所著书》的第二十七种。 《诗声类》就《诗》韵求古韵部类,将《诗经》押韵用字分别类聚,分古韵为十八部。十二卷为: 卷一 阳声一 原; 卷二 阳声二上 丁, 阳声二下 辰; 卷三 阳声三 阳; 卷四 阳声四 东; 卷五 阳声五上 冬, 阳声五中 侵, 阳声五下 蒸; 卷六 阳声六 谈; 卷七 阴声一 歌; 卷八 阴声二上 支, 阴声二下 脂; 卷九 阴声三 鱼; 卷十 阴声四 侯; 卷十一 阴声五上 幽, 阴声五中 宵, 阴声五下 之; 卷十二 阴声六 合; 上六卷为阳声九部,下六卷为阴声九部。每一个韵部,先列出所包含的唐韵(实际是《广韵》的韵部)韵目;再列出该韵部所收《诗经》中所出现的形声字的声类。然后分平、上、去三声收该韵部在《诗经》中出现的押韵的字。所收字又按《广韵》韵部归类排列。 十二卷本文外,后附《诗声分例》一卷。孔广森将《诗经》中押韵情况,分为通例十门,别例十三门和杂例四门。举例共计百有三十式。 《诗声类》对于古音的研究主要贡献有两点。首先,确立东、冬分部。这不但在《诗经》中两部界限分明,而且在上古其他韵文中也是如此。其次是阴阳对转的说法。孔广森在卷一中说:“此九部者,各以阴阳相配,而可以对转。其用韵疏者,或耕与真通,支与脂通,蒸、侵与冬通,之、宵与幽通。然所谓通者,非可全部混淆,间有数字借协而已。”这种“对转”现象,对于我们研究上古文字的通假及书传的训释极为重要。但孔氏此书,亦有不少缺点。首先,著者否认古音有“入声”。他认为:“至于入声,则自缉、合等闭口音外,悉当分隶自支至之七部,而转为去声。”这种说法,显然是错误的。此外,段玉裁在《六书音均表》中分为真、谆两部的,著者合为一部,亦不合古音情况。 除原刊本外,后严氏收入渭园所刻“音韵学丛书”。1983年7月中华书局据孔氏原刊《轩孔氏所著书》本影印。 ☚ 六书音均表 音学十书 ☛ 诗声类十二卷。分例一卷。清孔广森(1752—1786)撰。广森字众仲, 另字㧑约,号轩,曲阜(今属山东) 人,孔丘六十八代孙。乾隆三十六年 (1771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后父母丧,以哀卒。广森曾受学于经学大师戴震及桐城派古文家姚鼐门下,精经学,工骈文。著有《春秋公羊通义》十一卷,《礼学卮言》六卷,《经学卮言》六卷,《少广正员木内外篇》六卷,《大戴礼记补注》十四卷,《诗声类》十三卷及《仪郑堂骈体文》二卷。是书依魏李登《声类》取名,将阳声分为原丁长阳东冬綅蒸谈九类,将阴声分为歌支脂鱼侯幽宵之合九类。主阴阳,不分唇舌喉齿牙;言偏旁,不言字母等韵。书中称于陈季立、顾宁人、段玉裁之说多从其善者,然亦多有自家之说,其于入声,以为自缉合等闭口音外,皆当分属自支至之七部而转为去声,此说为前人所未有论者。是书论音,于三代秦汉古音多真知灼见,推之于后则往往有不严密者。有顨轩所著书本。今中华书局有影印本。
诗声类十二卷。附《诗声分例》一卷,清孔广森撰。孔广森 (1752——1786年) 字众仲,又字撝约,号轩,曲阜(今山东曲阜县)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检讨。无意仕进,遂告归,三十四岁时病卒。曾受学戴震、姚鼐之门,通经史小学,尤精公羊学、礼学、音韵学。尚著《春秋公羊通义》、《大戴礼记补注》、《礼记卮言》、《经学卮言》、《少广正负术内外篇》等。善文学,骈体兼汉魏六朝初唐之胜,江都汪中叹为绝手。《诗声类》和其他所著书皆收入《轩孔氏所著书》内。《诗声类》就《诗经》韵字分别类聚,分古韵为十八部。阳声分为九部:❶原类(元寒桓删山仙)、 ❷丁类(耕清青)、 ❸辰类 (真谆臻先文殷魂痕)、 ❹阳类 (阳唐庚)、 ❺东类(东钟江)、 ❻冬类 (冬)、 ❼侵类 (侵覃凡)、 ❽蒸类(蒸登)、 ❾谈类(谈盐添咸衔严)。阴声分为九部:❶歌类 (歌戈麻)、 ❷支类 (支佳、入声麦锡)、 ❸脂类(脂微齐皆灰、入声质术栉物迄月没曷末黠鎋屑薛)、 ❹鱼类 (鱼模、入声铎陌昔)、 ❺侯类(侯虞、入声屋烛)、 ❻幽类(幽尤萧、入声沃)、 ❼宵类(宵肴豪、入声觉药)、 ❽之类(之咍、入声职德)、 ❾合类(入声合盍缉叶帖洽狎业乏)。孔氏又谓 “丁” “辰” 通用、“冬”“侵”“蒸”通用、“支”“脂”通用、“幽” “宵”“之”通用,则孔氏所定宽韵只有十二类。孔氏古音学有以下特点:第一,孔氏古韵分部的特点是东冬分立。孔氏以前各家都是东冬合于一韵,至孔氏才使冬部独立。冬部以冬韵为主,另收东韵三等大部分字及江韵的降字。东冬分立王念孙没有接受,但受到其他学者的赞扬。段玉裁《答江有诰书》尤为倾倒。第二,孔氏确立了阴声韵、阳声韵名目,并建立了阴阳对转理论。孔氏分古韵十八部,阴声九,阳声九,两两相配而可以对转。《诗声类》自序谓阳声九部、阴声九部“各以阴阳相配而可以对转。其用韵疏者,或耕与真通,支与脂通,蒸侵与冬通,之宵与幽通。然所谓通者,非可全部混淆,间有数字借协而已”。阴阳相配及阴阳通转之法,戴氏已经予以肯定,但戴氏仅称“旧无入之韵”、“旧有入之韵”,至孔氏才确切地称以阴声韵、阳声韵。孔氏且对阴阳对转的规律加以明确阐述,他说:“入声者,阴阳互转之枢纽”,例如“之”为平声字,转为上声“止”,再转为去声 ‘志’,再转为入声“职”; 由入声“职”再转成阳声字 “证”、“拯”、“蒸”; 入声 “职”是 “之”“蒸”阴阳对转的枢纽。孔氏所确定的对转情况如下:❶歌原(元)对转; ❷支丁 (耕)对转; ❸脂辰 (真)对转; ❹鱼阳对转; ❺侯东对转; ❻幽冬对转; ❼宵侵对转; ❽之蒸对转; ❾合(叶)谈对转。以上九组中,合谈对转不算阴阳关系,因为合类只有入声;宵侵对转不合理;幽冬关系比较模糊以外,其他六类都是正确的。孔氏阴阳对转理论对古音研究贡献是巨大的。孔氏不为旁转之谈,他所说的“丁”(耕)与“辰”(真)通用、“支”与“脂”通用、“蒸”“侵”与“冬”通用、“之”“宵”与“幽”通用,只是指用韵宽疏而言,并非指通转;其馀各部,虽相邻近,认为亦不得通用与通转。戴震于阴阳之外别立入声,孔氏则“缉”“合”等外,入声附立于阴声。孔氏认为古无入声,故不为别列。他说古代的去声有两类,一类“长言之”,一类“短言之”,后来“短言之”者变成了入声。孔氏古无入声之说是错误的。孔氏原书所附之《诗声分例》是继江永的《诗韵举例》而作。江永列常例四、变例十四,仅粗具纲目而已。孔氏则分别极细,列通例十门、别例十三门、杂例四门,举例句一百三十余,可谓详密矣。《诗声类》有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仪郑堂刊本、渭南严氏刊本,并收入《轩孔氏所著书》。中华书局1983年曾据原刻本重印,为 《单韵学丛书》之一。 诗声类 诗声类(清)孔广森著。中华书局1983年6月出版。本书据《诗经》押韵用字情况,将古韵分为原、丁、辰、阳、东、冬、侵、蒸、谈(以上阳声)、歌、支、脂、奂、候、幽、宵、之、合(以上阴声)等18部。每部先列出本部韵字的谐声偏旁及该韵部在《唐韵》中的分部,后列出属于该韵部的《诗韵》中的字。书末附“诗声分例”。 ☚ 《诗经》古今音手册 古今声类通转表 ☛ 诗声类 诗声类音韵书。清曲阜人孔广森*著。13卷。主张分古韵为十八部(阳声九部,阴声九部)。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指出古音东部与阳部近,冬部与侵部近,而冬与阳则不相通。在古音学史上首次将东、冬分部,并创立“阴阳对转”理论,但主张古无入声。 ☚ 定陶方言 孟子音义 ☛ 000117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