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秩(试衔)职官范畴之一。宋代试秩源于唐代试官之一种。唐代试官有二种,一种为资稍浅者除授某官用之,非真除,经任试官后转为真拜,有职掌;另一种试官为外任官所带,试假其衔而已,所谓“试官虚名,无损于事”(《陆宣公集》卷14《又论进瓜果人拟官表》)。宋代试秩,亦称试衔,无职事,但有表示资格、阶秩之义。授予试秩者,有二种类型,一为幕职州县官(选人)初授,带试助教、寺监主簿、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大理评事、大理司直;一为进士及第、诸科同出身、试方略人、门荫、特荐、贡奉人经试等无官人解褐,授以试大理评事、校书郎、正字、寺监主簿、助教、斋郎。如“以泽州进士刘羲叟为试大理评事”、“以试方略人黄通为试大理评事”、“张定方为〔试〕秘书省正字、姚光弼、张纮为试将作监主簿”、“九经以下及第出身试衔助教者六百五十二人”(《长编》卷156癸亥、卷145辛未、卷68壬寅、卷59甲寅、卷60丁丑朔、卷113丙申,《宋史·职官志》9《试秩》,《愧郯录》卷7《检校试衔》)。试衔官原无选期,即不归吏部铨选,于是迁正官无望。太平兴国二年三月一日起,试衔官经七选后,许赴选集(《长编》卷18戊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