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词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词律 词律词谱名。清万树编著。二十卷。收唐宋元词六百六十调,一千一百八十余体。校订平仄音韵,句法异同,确定规格,纠正流传词谱错误。书中论句法及拗字颇为详密,作词论词者倚以为规范。后有徐本立《词律拾遗》八卷,杜文澜《词律补遗》一卷, 《词律校勘记》二卷,徐棨《词律笺榷》等对万氏此书多所补正,亦可资参考。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影印本。 ☚ 百名家词钞 词谱 ☛ 词律 词律词律有两重意义。一是指词的音律,一是指词的格律。词的音律,乃是与词乐有关的乐律、宫调、曲调谱式、叶乐方式以至歌唱方法等音乐上的问题。词的格律,则是自来作词所遵从的各种词调的字数、句式、平仄等体式上和作法上的问题。两者互有联系,性质却不相同。由于唐宋词乐失传,音乐史上固然需要对词的音律问题继续进行深入探讨,但一般说来,与词的研究与创作已经没有多大的直接关系。词的格律则不然。它体现了“上不似诗,下不似曲”的词体特点。是否严于持律,常常在论词时作为重要的艺术标准之一,而且迄今仍被作词者奉为金科玉律,谨守不失。词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建立了一整套严格的格律,首先是出于以词叶乐的需要,是它作为一种音乐文艺即燕乐乐曲歌词的性质决定的,是按谱填词、以词调的歌词形式配合曲调的音乐形式的必然结果。同时,它也广泛吸收与融合了前代诗歌尤其是唐代近体诗的声律成就与各种体调,并加以变化发展。依傍曲律,而又借鉴诗律,这就是词律的由来。词律的基本内容为:一、一调有一调之律,即“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唐宋千百个词调,各不相同。如《蝶恋花》,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念奴娇》,双调,一百字,上下片各四仄韵,宜用入声韵部。《兰陵王》,一百三十三字,分三段,第一段七仄韵,第二段五仄韵,第三段六仄韵,宜用入声韵部。有些词调还一调多体,在定格外有各种变格。如《满江红》调,《词谱》卷二二共列十四体,以柳永一词为正格,张元幹、戴复古、苏轼、辛弃疾、姜夔诸词为变格。这些变格都大同小异,仅在字数、句读、平仄上略有更动。二、依乐段分片。片,也就是“遍”。唐宋时乐曲一段,叫做一遍。唐宋曲调大都分段,有一段、二段、三段、四段数种,因此词调也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诸体,而以双调为主。小令大多前后段相同,慢词一般是前段较短,后段较长。前段等于是后段的“头”,所以又称为“大头曲”。词调三段而前两段相同者,称为“叠头曲”,又称为“双曳头”。词调分片,全系于乐曲分段,决不可根据词意文义随意变动。三、依词腔押韵。沈义父《乐府指迷》说:“词腔谓之均,均即韵也。”戴表元《程宗旦古诗编序》说:“语之成文者有韵,犹乐之成音者有均,一也。”词中的一韵,相当于乐曲的一均。张炎《词源·拍眼》条说:“慢曲八均。”从音乐上说,慢曲通常由八小段音乐即八均组成,因此慢词也通常为八韵。如《八声甘州》,八声就是八韵。夏庭芝《青楼集》记歌女李定奴“歌喉宛转,善杂剧,勾阑中曾唱《八声甘州》,喝采八声”。词调中押韵之处,称为韵位,它们都是曲中“顿”、“住”之处,即乐曲中间停顿的地方。四、依曲拍为句。诗句不论四言、五言、七言,大都整齐一律。词句随乐段乐句而长短变化,参差错杂。中唐时刘禹锡作《忆江南》词,首先提到“依曲拍为句”。词调之句有长短,字有多寡,完全是依从曲调的节拍而来的。词的各种句式,与曲中的乐句相应,乐句参差不等,因此词多用长短句。宋代慢词兴盛以后,五、七言更显见少用。如《永遇乐》调,全词二十四句,仅二句五言,一句七言。《水龙吟》调,全词二十四句,仅一句七言。五、审音用字。歌词需要“合之管弦,付之歌喉”,因此作词除了讲平仄,有时还要严分四声与阴阳。李清照《词论》说:“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定的标准很高。苏轼《和致仕张郎中春昼》说张先“细琢歌词稳称声”,歌词用字以“称声”即符合曲调要求为原则。一些知音识曲的词人,像柳永、周邦彦、姜夔、吴文英,作词用字都很讲究。不过,一般词人作词未必尽皆应歌,大多仍以平仄为主;尤其是一些常用的熟调,更不苛求四声。清吴兴祚《词律序》说:“夫规矩立而后有良工,衔勒齐而后天下无泛驾。”建立词律,对于维护词体,推进创作,丰富词作为一种新体诗的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段,是起过重要作用的。作词应该不破词体,遵从词律,但也应反对不顾词意而盲填四声。 ☚ 词谱 词韵 ☛ 词律 词律清康熙二十六年万树撰。二十卷。收唐、宋、金、元词六百六十调,一千一百八十馀体。除依词调字数多寡排列先后次序外,还有所谓“附列”与“类列”。“附列”是指其目录调名上标“变调”(即前调的添声、摊破、偷声、减字之类),或标“犯调”(即句法相犯的调),或标“合调”(即同一调而名异体异者)者。“类列”是指令、引、近、慢之间的变化。如《诉衷情》后列《诉衷情近》,《雨中花》后列《雨中花慢》之类。《词律》以小字注明各调的句读、平仄、协韵于词旁。其法虽不如符号简明,但不易混淆错乱。是书纠正流传词谱的错误,指出将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之无据;将词强分为第一、第二等体的不合理;词有调同名异与调异名同者;词的句法,五言有上二下三与上一下四,七言有上三下四与上四下三的区别;词的四声上、入有时可以代平;词的转折跌宕处多用去声等,多所发明。故《四库全书总目》评之云:“唐宋以来,倚声度曲之法久已失传,如树者,固已十得八九矣。”但《词律》考订疏失之处亦不少。咸丰中,杜文澜作《词律校勘记》二卷。同治中,徐本立作《词律拾遗》八卷,前六卷补《词律》之未备,以未收词为补调,计增一百六十五调(体一百七十九);已收而未尽其体为补体,又增体三百十六,合计增四百九十五体。后二卷则订正原书为补注。俞樾《词律拾遗序》云:“词学之衰久矣”,及“至万氏出,而规矩先民,张皇幽眇,为词家功臣。今徐君拾遗补阙,绳愆纠谬,又为万氏功臣”。其后,杜文澜又续作《词律补遗》,于“徐氏《词律拾遗》所补各调、各体之外又得五十调”。光绪中,徐綮著《词律笺榷》(载《词学季刊》),指摘万氏“疏于考据”,间亦涉及徐氏《词律拾遗》及杜氏《词律校勘记》。其他如吴衡照《莲子居词话》、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江顺诒《词学集成》、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蒋敦复《芬陀利室词话》、张德瀛《词徵》、陈锐《袌碧斋词话》、况周颐《蕙风词话》等,对《词律》均有论评。是书有堆絮园原刻本、尺本堂刊本、恩竹樵重刻本等。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光绪刊本影印。 ☚ 三百词谱 钦定词谱 ☛ 词律词谱。二十卷。清万树撰。万树(1630?—1688),字红友,又字花农,号山翁。江苏宜兴人。国子监生,羁旅四方,曾在广东、福建作吴兴祚幕宾,卒于广西舟旅中。有才情,善词曲,撰有杂剧、传奇多种。《词律》一书由无锡侯文灿协助,编成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 《词律》共收唐宋金元词六百六十调,一千一百八十余体,排比以求词律。明清之交,举世奉明代程明善《啸余图谱》为填词准绳,但取便于口吻,不知声律规范,以致“词风愈盛,词学愈衰”(《词律自序》)。万树取唐宋金元诸家名作,“考其调之异同,酌其句之分合,辨其字之平仄,序其篇之短长”(《自序》),经过对平仄、音韵、句法等详明的校订考证,从而确定了词调各体谱式,纠正了《啸余图谱》和清初赖以邠《填词图谱》分调、分段、分句的很多错误。他反对明刻本《类编草堂诗余》以小令、中调、长调编次,和清毛先舒以字数多寡来划分小令、中调、长调的拘执之见,故列调“以字少居前,字多居后”(《词律发凡》);于句法则详分五言之上二下三、上三下二、上一下四,七言之上四下三、上三下四,四言之有一二一句法;于平仄则谓:“平止一途,仄兼上去入三种,不可遇仄而以三声概填。”“大抵两上两去,在所当避。”“三声之中,上入二者可以作平,去则独异。”(《发凡》)盖申述宋沈义父以入代平、严分去上之说;论句读及拗字,颇为细密,辨元人曲、词之分,斥明人“自度腔”之谬,皆有所据依。康熙时人田同之在《西圃词说》中评价此书:“宋元人所撰词谱流传者少。自国初至康熙十年前,填词家多沿明人,遵守《啸余谱》一书。词句虽胜于前,而音律不协,即《衍波》(王士禛词集名)亦不免矣,此《词律》之所由作也……故浙西名家,务求考订精严,不敢出《词律》范围之外,诚以《词律》为确且善耳。”后来吴衡照《莲子居词话》也说:“万红友当𫐖榛楛之时,为词宗护法,可谓功臣。”乾嘉间音韵学家凌廷堪则称誉“万氏之说与古暗合也”(《梅边吹笛谱·湘月词序》)。《词律》是在《钦定词谱》问世前收体最详、资料最丰、考订最细的一部词谱。 但因此书成于万氏飘泊岭南之时,行箧之中,书籍无多,采列各调,录自《花间》、《草堂》、《词林万选》、《词综》及汲古阁刻本,未经细校,故沿诸书而讹误甚多。咸丰间杜文澜吸收前人校正《词律》的成果,作《词律校勘记》二卷,于万氏原书之误叶、误分段落、误题作者姓名、脱漏文字,一一为之厘订,并纠正了分调、分体不尽合理之处。同治末,德清徐本立(诚庵)撰《词律拾遗》八卷,前六卷补《词律》未收之一百六十五调、四百九十五体,后二卷为补注,采杜氏《词律校勘记》居多,也有采自他书补《校勘记》之阙者,订正万氏注之误,清代著名学者俞樾在《词律拾遗序》中称:“今徐君拾遗补阙,绳愆纠缪,又为万氏功臣。”然而此书当时刊而未行。此后,杜文澜又作《词律补遗》一卷,于徐氏《拾遗》之外又得五十调,但杂采宋鼓吹法曲及元人小令,嫌有混词体。近人徐棨又撰《词律笺榷》。徐棨,字戟门,广东番禺人。曾举于乡,早逝。此稿早创未竟,残稿五卷。而比勘精核,纠正万树《词律》谬误甚多。龙榆生刊于《词学季刊》第二卷第二号至第三卷第二号。 有堆絮园原刻本、《四库全书》本、《四部备要》本。清光绪二年(1876),杜文澜将自撰《词律校勘记》分注于《词律》本调之下,徐本立《词律拾遗》及自撰《词律补遗》附于《词律》之后,合成一册刊行。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此影印出版。 《词律》《词律》
清万树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所谓“词律”,即词的格律,又称“词谱”。万树字花农,一字红友,号山翁,江苏宜兴人,清康熙年间国子监生,科第不高,但才华横溢,是清代文学家、戏曲作家,对词的格律很有研究,编有《词律》20卷,为填词者所重视。该书初刊印于康熙二十六年(1688),共计660调1180体。词调的排列以字少者居前,同调中的各体也按字数的多少为序。例如排在最前面的词是《竹枝》(皇甫松作),仅14字;排在最后面的一首词是《莺啼序》(吴文英作),长达240字。同调异名者列异名于正名之下:如《丑奴儿》又名《罗敷媚》、《罗敷艳歌》,《采桑子》、《柳梢青》又名《早春怨》等。每调每体注明字数、平仄、韵脚和句逗,分别段落,并在篇后予以说明。万氏又作《发凡》一卷,表明对词学的独立见解。清咸丰年间,杜文澜对万氏《词律》精心考证,将原书中之误叶者、分段不明者、文字脱漏者、作者姓名谬误者,一一为之订正,写成《词律校勘记》二册单独刊行。同治年间,德清徐本立又撰《词律拾遗》8卷,前6卷补万氏未收之165调495体,后2卷则订正原书为补注,是书刊而未行。光绪二年,江苏布政使恩锡,认为《词律》一书为词家正宗,乃取万氏原书,附以杜氏《校勘》、徐氏《拾遗》付印;恩锡与杜文 (时犹健在)亲任校刊之责。因此这个光绪本虽后于康熙二十六年的初刊本,却在体制方面更为完备,错误也更少,是迄今为止最完善的版本,使唐宋以来词人体制,粲然大备。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根据光绪本影印,1986年再版,并附词名及首句索引,以便寻检。 词律清康熙二十六年万树撰。二十卷。收唐、宋、金、元词六百六十调,一千一百八十馀体。除依词调字数多寡排列先后次序外,还有所谓“附列”与“类列”。“附列”是指其目录调名上标“变调”(即前调的添声、摊破、偷声、减字之类),或标“犯调”(即句法相犯的调),或标“合调”(即同一调而名异体异者)者。“类列”是指令、引、近、慢之间的变化。如《诉衷情》后列《诉衷情近》,《雨中花》后列《雨中花慢》之类。《词律》以小字注明各调的句读、平仄、协韵于词旁。其法虽不如符号简明,但不易混淆错乱。是书纠正流传词谱的错误,指出将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之无据;将词强分为第一、第二等体的不合理;词有调同名异与调异名同者;词的句法,五言有上二下三与上一下四,七言有上三下四与上四下三的区别;词的四声上、入有时可以代平;词的转折跌宕处多用去声等,多所发明。故《四库全书总目》评之云:“唐宋以来,倚声度曲之法久已失传,如树者,固已十得八九矣。”但《词律》考订疏失之处亦不少。咸丰中,杜文澜作《词律校勘记》二卷。同治中,徐本立作《词律拾遗》八卷,前六卷补《词律》之未备,以未收词为补调,计增一百六十五调(体一百七十九);已收而未尽其体为补体,又增体三百十六,合计增四百九十五体。后二卷则订正原书为补注。俞樾《词律拾遗序》云:“词学之衰久矣”,及“至万氏出,而规矩先民,张皇幽眇,为词家功臣。今徐君拾遗补阙,绳愆纠谬,又为万氏功臣”。其后,杜文澜又续作《词律补遗》,于“徐氏《词律拾遗》所补各调、各体之外又得五十调”。光绪中,徐綮著《词律笺榷》(载《词学季刊》),指摘万氏“疏于考据”,间亦涉及徐氏《词律拾遗》及杜氏《词律校勘记》。其他如吴衡照《莲子居词话》、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江顺诒《词学集成》、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蒋敦复《芬陀利室词话》、张德瀛《词徵》、陈锐《袌碧斋词话》、况周颐《蕙风词话》等,对《词律》均有论评。是书有堆絮园原刻本、尺本堂刊本、恩竹樵重刻本等。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光绪刊本影印。 词律/词律校勘记/词律拾遗/词律补遗/词比/诗词格律/诗词格律浅说/诗词曲律常识/唐宋词格律/诗词曲格律纲要 ☚ 词学专论 词律 ☛ 词律 《词律》词律书。清万树撰。有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堆絮园本,同治十二年(1873)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影印本。20卷,收唐、宋、金、元词660调,1180余体。以字数长短为序,考证词调起源,校订平仄音韵、句法异同,确定规格,纠正了《啸余谱》、《填词图谱》等过去流传词谱的诸多错误。此外,考调名之新旧,证传写之舛伪、辨元人曲词之分、斥明人自度腔之谬,一一有据。书中多举明清以来诸家之说,摧陷而廓清之,为倚声家之准则,开辟了图谱之学的新局面。后徐本立《词律拾遗》、杜文澜《词律补遗》和《词律校勘记》、徐棨《词律笺榷》等,均有所补正。 ☚ 词律 词律校勘记 ☛ 词律词的格律。词跟乐府诗一样,都来自民间文学,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可以配乐歌唱的。后来由于文人创作词的现象普通出现,词也渐渐地摆脱了音乐的制约,成为诗的别体,被称作“诗余”。文人词较多地接受了律诗的影响,因此词中的律句很多。词是长短句,但全篇字数是有规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有规定,字数相等的句子一般要求对仗。一般把词根据字数分3类: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词有1000多个格式,每种格式的名称叫词牌,如:“菩萨蛮”、“西江月”等。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单调往往就是一首小令,双调就是一首词分为两阕,三叠、四叠是一首词分为三阕和四阕。词的用韵一般比诗韵要宽,例如戈载的《词林正韵》只分19个韵部。 词律 词律清·万树撰。二十卷。树(?—1688),字红友、花农,号山翁。宜兴 (今属江苏) 人。国子监生。康熙时,曾在广东作幕宾。此书成于康熙二十六年,是论述词律词调的专著,根据唐宋词作品和旧词谱,校定词名,平仄和句法,确定每一词调的格式。全书列词谱六百六十调,一千一百八十体。词调的排列以字数多少为序。每调每体注明字数,分别段落。字则标明平仄,句则标明韵脚。谱后还有论说。如有几种不同的体,均注明“又一体”。书中对旧谱之讹误及诸家词集之舛异,俱有所纠正,其发明、补充之处更多。书前的长篇《发凡》,则为精深的词学论著。如其中所指出的: 上声、入声有时可以代平声,而去声则不可;一些著名的词作,其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字,则当用去声字者,非用去声不可;古词抑扬顿挫多在拗字。”均是独到的见解。有推絮园刊本,影印《四库全书》本,中华书局重印《四部备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光绪二年刻本。后二者皆附《词律拾遗》,《词律补遗》。 ☚ 答万季野诗问 古今词话 ☛ 词律 词律词的格律。词最早主要来自民间和西域传入的配乐歌词。填词的时候,要符合词调对字句声韵的要求。因此,词最初并无律诗那样严格的格律,只要填写的歌词能大致合于词调乐谱的要求,便于管弦演唱就行。宋代以后,写词所依据的乐谱亡佚了。作词就只好依据唐宋词的字数、句数、平仄、对仗和用韵等模式来填写,于是形成了一套大致固定的格律。 ☚ 词眼 词调 ☛ 词律 词律清万树所辑的词谱著作。二十卷。连“拾遗”“补遗”在内共收词牌八百二十五种,一千六百七十余体。“补遗”一卷为杜文澜纂,“拾遗”八卷为徐本立纂。万树在《词律序》中说:“除僻调之单行,未堪援证;凡曩篇之有据,自贵折衷。要当獭祭而定厥指归,讵宜蠡测而徇其眇见。用是发为愿力,加以校雠。”万树除对前人的词谱加以勘正外,还作了许多考索。不足之处是,有些地方显得烦琐和牵强,有的考证不当。1984年上海古籍书店有《词律》影印本出版。 ☚ 白香词谱 词林正韵 ☛ 各种诗 各种诗皇帝作的诗:宸藻 天章 ☚ 诗 各种用途的诗 ☛ 格律 格律诗律 律法 ☚ 韵律 文笔、文理 ☛ 词律词论。清人万树撰。二十卷。树字花农,一字红友,别号山翁,江苏宜兴人。国子监生。康熙间在广东作两广总督幕友。多才多艺,怀才不遇,死于归途。著有杂剧、传奇二十余种。此编成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内容为取宋元名作排比求倚声度曲之律。唐宋以来,倚声度曲之法久已失传,此书据名作一字一句求之,得其八九。自《草堂诗余》以小令、中调、长调分别列目,旧谱因之以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然如《七娘子》,有五十八字及六十字两体,分别列入小令与中调,显然不宜。收唐、宋、元词六百六十调,一千一百八十余体,纠正《啸余谱》及《填词图谱》之误,以及诸家词集之舛异。“作于宫谱失传之后,振兴词学,独辟康庄,嘉惠后者甚厚。”(杜文澜《词律续说》)唯编者疏于考证,书中脱漏错误诚所不免。自序及《发凡》中言之甚详,后人亦有所校订。此编在清代词坛影响甚大,词家多奉为圭臬。研究与校勘、补续者亦大有人在。有康熙二十六年(1687)刻本,《四库全书》本 光绪二年(1876)刻本,中华书局铅印本。一九八四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光绪本影印。 词律 词律词谱。二十卷。清万树撰。万树(1630?—1688),字红友,又字花农,号山翁。江苏宜兴人。国子监生,羁旅四方,曾在广东、福建作吴兴祚幕宾,卒于广西舟旅中。有才情,善词曲,撰有杂剧、传奇多种。《词律》一书由无锡侯文灿协助,编成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 ☚ 通志堂集 楚辞通释 ☛ 词律 词律(清)万树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以光绪二年本为底本影印出版。大32开,637页。根据唐宋作品,列660调,1180体,说明每条的韵脚、平仄、字数和句读,读者可按谱填词。此次影印加附徐本立《词律拾遗》(165调,495体)和杜文澜《词律补遗》50调)。 ☚ 钦定词谱 词名索引 ☛ 词律二十卷。清万树(约公元1692年前后在世)撰。万树生平见 《璇玑碎锦》条。此书为纠正 《啸余谱》和 《填词图谱》及诸家词集之舛异而作。《草堂诗余》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以五十八字之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字而外为长调。万树以为此类划分失妥。他举例认为如〔七娘子〕有五十八字者,有六十二字,则难以类归。又 〔雪狮儿〕有八十九字者,有九十二字者,归中调、长调皆不宜。万树认为,字数相同而结构不一者,所在多有。如七字句有上三下四者,五字句有上一下四者。关于作词用字的平仄,万树认为旧谱是据字而填,实有过份拘泥之处。他分析认为上、入二声有时可以代平声,而名词转折迭宕之处,又多用去声。其论至为细密。本书亦对调名之新旧、证传写之舛讹、辨元代词曲之别等问题上,均有精见。俞樾 《序》称此书:“扫除流俗,力追古初,一字一句,皆取宋元名作排比而求其律。”可谓切实之论。本书共收唐至元各朝流行词六百六十调,一千一百八十余体。此书成于康熙二十六年 (1687)。由于作者写作时行箧中参考资料不多,故讹漏处也有不少。因此,后人不断有所校订补充。有光绪二十八年(1876)重刊本,《四库备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中华书局一九五七年据 《四库备要》重印本。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