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诊家枢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诊家枢要

 《诊家枢要》系中医脉诊专著。元滑寿 (见“十四经发挥”)撰,约成书于至正十九年 (1359)。《元史·艺文志》最早著录。本书有清周学海评注本。主要版本除《周氏医学丛书》本外,有1958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本书专载脉诊,书凡1卷。约万余字。内分“脉象大旨”、“左右手配脏腑部位”、“五脏平脉”、“四时平脉”、“呼吸沉浮定五脏脉”、“因指下轻重以定五脏”、“三部所主”、“诊脉之道”、“脉阴阳类成”、“妇人脉法”、“小儿脉”、“诊家宗法”诸篇。本书会通了元以前的脉学理论,并结合滑氏潜心于脉学之心得。书中首论脉象大旨及辨脉法,包括脉理、平脉、诊脉法则、三部九候之脏腑分属等内容,其中记载的滑氏对脉理、察脉法等独到见解颇多,如“脉者气血之先也,气血盛则脉盛,气血衰则脉衰,气血热则脉数,气血寒则脉迟,气血微则脉弱,气血平则脉治。”次论诸种病脉的脉象及主病,共30种,后述妇人及小儿脉法,论述简明扼要。此书后经清周学海校注,并于卷后增附《诸脉条辨》(出程文囿《医述》)及《持脉总论》(出李中梓《士材三书》) 2篇,使本书内容更为充实。
 本书的主要学术成就可概括为以下4方面:1、提出察脉六字名言。即滑氏所说:“察脉须识上下来去至止六字,不明此六字,则阴阳虚实不别也。上者为阳,来者为阳,至者为阳;下者为阴,去者为阴,止者为阴也。上者,自尺部上于寸口。阳生于阴也; 下者,自寸口下于尺部,阴生于阳也;来者,自骨肉之分而出于皮肤之际,气之升也,去者,自皮肤之际而还于骨肉之分,气之降也。应曰至,息曰止也。”滑氏的这“六字”名言,历代医家一致认为是“探得诊家之要”。“上下”指尺至寸脉气的贯通,“来去”指脉搏的升降,“至止”指诊各部脉之至和止的久暂而言。以此辩阴阳,确是诊脉之纲要。2、举、按、寻三法为切脉之要。滑氏云:“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按、寻。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委曲求之曰寻。”滑氏所总结归纳提出的这三种诊脉方法,尤为后世医家所重视和效法,临床一直沿用至今。3、系统阐述了30种病脉的脉象和主病,特点是:(1) 对脉的体象描写,尽量采用两种相反脉象互相对照、参校的方法,便于后学掌握。(2)重视寸关尺三部候脉,故多按三部分论其脉象主病。(3)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者作为诸脉提纲。(4)对3岁以内小儿诊察指纹,滑氏有独到的贡献,促进了这一诊法的发展。他在《小儿脉》中指出: “小儿三岁以下,首先看虎口三关纹色,紫热,红伤寒,青惊风、白疳病,惟黄色隐隐或淡红隐隐,为常候也。”
 滑氏对 “草”脉体描述为 “沉伏实大”,与今之革脉概念相异,书中虽有个别不足为取之处,但属瑕不掩瑜,本书对研究脉学有重要参考价值,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明吴崐评滑氏六字名言时说:“斯六字,足以别乎阴阳虚实,本歧黄之奥旨,而滑撄宁阐明之。”清郭治称滑氏所论六字为“脉中之神机也,不明六字则虚实阴阳不别也。”清周学海对此书亦颇推崇,并称赞道:“滑氏曰 ‘凡察脉,须识得上下来去至止六字’,则脉之妙蕴几于无遗,而讲脉学者,可得所宗主矣。”其著作《脉义简摩》、《脉简补义》中引录滑氏之论颇多。另清余燕峄所著《脉理》一书,即以《诊家枢要》为其蓝本,后经余显廷校订并另撰滑伯仁先生传一篇附于卷前,由此可见其传滑氏脉学理论之一斑。这些都说明《诊家枢要》一书对后世脉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诊家枢要

诊法著作。元滑寿撰。一卷。寿有《读素问钞》 已著录。作者在吸取前人脉学成就基础上,结合个人临床体会,约于至正十九年(1359) 撰成此书。约一万二千字。书中介绍脉象大旨、左右手配脏腑部位、五脏平脉、四时平脉、呼吸沉浮定五脏脉、因指下轻重以定五脏、三部所主、诊脉之道、脉阴阳类成、妇人脉法、小儿脉法,颇多创见。继则对浮沉、迟、数、虚、实、洪、微、弦、缓、滑、涩等十三种脉象和主病,进行了分析。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切合实际,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为重要的诊断学文献。后经清周学海校注,增附《诸脉条辨》 、《持论悬记》二篇,内容更为充实。有《周氏医学丛书》本。朱颜《元滑寿 <诊家枢要>考异》(《中华医史杂志》1955.2.104) 可供参考。

诊家枢要

脉学著作。1卷。元·滑寿约撰于1359年。首论脉象大旨及辨脉法,颇多独到的见解;继之阐析浮、沉、迟、数等29种脉象及其主病,后述妇人及小儿脉法。本书有清·周学海评注本,周氏于卷后附录诸脉条辨(出程文囿《医述》)及持脉总论(出李中梓《士材三书》)。建国后有影印本。

诊家枢要

书名。元·滑寿撰,约成书于1359年,为脉学专著。清·周学海曾加以评著,并于其后附程文囿“诸脉条辨”和李中梓“持脉总论”。今有排印本问世。证候 即证候群,是一组有内在联系和相同病机疾病的临床表现。如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脉浮紧是表寒证的证候群等。

诊家枢要

一卷。元滑寿(详见《难经本义》)撰。此书专论脉诊,系作者吸取前人成果并结合自己实践体会撰成。全书共六篇,分别为脉象大旨、脉诊之道、脉象阴阳类成、妇人脉法、小儿脉法、诊家宗法。其中阴阳类成篇阐述精详,其他各篇简明扼要。作者将脉象分为:浮、沉、迟、数、虚、实、洪、微、弦、缓、滑、涩、长、短、大、小、紧、弱、动、伏、促、结、芤、革、濡、牢、疾、细、代、散,共三十种。又分六项以统诸脉,条理清晰,可见阴阳表里之大纲。作者从阴阳对待之理以求系统完整,而不拘于前人七表八里九道之说,后世医家多本其义,变通而不离其旨。清周学海校注此书,增附诸脉条辨及持脉总论二篇,为一卷,以他说补滑氏原书之未备。此书为重要中医脉诊学文献。有清光绪中建德周氏医学丛书本,1958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1959年科技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诊家枢要zhěnjiāshūyào

脉学著作。1 卷。元·滑寿撰, 约成书于1359 年。其内容包括脉象大旨, 辨脉法, 浮、沉、迟、数等29 种脉象及其主病, 妇人及小儿脉法等。清·周学海曾予评注, 并于卷后附录程文囿“诸脉条辨” 及李中梓“持脉总论”。新中国成立后有排印本。

诊家枢要

《诊家枢要》

《诊家枢要》系脉学著作。1卷。元·滑寿撰,约成书于1359年(至正19年)。本书首论脉象大旨及辨脉法,包括左右手配脏腑部位、五脏平脉、四时平脉、三部所主、诊脉之道等内容。其中“诊脉之道”一节,滑氏阐述持脉的要领及察脉法等,颇多独到的见解。而在切脉方面,滑氏所归纳总结的“举”(轻手切脉,相当于浮取法)、“按”(重手切脉,相当于沉取法)、“寻”(不轻不重,介于浮取、沉取之间的中取法)三法,尤为后世医家所重视和效法。继之分析浮、沉、迟、数、虚、实、洪、微、弦、缓、滑、涩、长、短、大、小、紧、弱、动、伏、促、结、芤、革、濡、牢、散、细、代等二十九脉脉象及其主病。后述妇人及小儿脉法,论述简明扼要。此书有清·周学海评注本,周氏于卷后附录“诸脉条辨”(出程文囿《医述》)及“持脉总论”(出李中梓《士材三书》)。该书有周氏医学丛书等数种木刻或石印本,1958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影印本。

☚ 察病指南   濒湖脉学 ☛
0001358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7:4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