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词语大全 > 同义词反义词 > 辨认,识别 【同】 都是动词;都有加以分辨和区别的意思。 【异】 “辨认”侧重于根据事物的特点而加以分辨,从而认出某一事物对象;一般用于分辨一些同类的对象,认出其中某一个来的时候,对象常是特定的人或事物;多用于口语;常与“尸体”、“足迹”等搭配。[例]通过~足迹可以推断作案者的身高、体重。“识别”强调在认识上加以区别,侧重于认识标志或特点,以区分好坏、高低、低劣等;一般用于分辨同类事物或一个事物,从而辨别好坏、优劣的时候;多用于书面语;常与“真伪”、“好坏”等搭配。[例]特征模糊,无法~。 鉴别;识别;甄别jiànbié shíbié zhēnbié【同】 都是动词;都有辨认清楚的意思。 【异】 “鉴别”侧重于运用知识、经验或一定的办法察辨,是在仔细审察的基础上进行辨别,看出区别,以确定其真伪优劣;书面语;适用对象主要是不易确认的具体事物,不用于人。[例]经过专家~,这幅画是张大千的手迹。“识别”侧重于认出来,是在通过观察、认识事物的标志、特点来确定其所属类别;通用于口语和书面语;适用对象可以是人、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使用范围较广。[例]要学会善于~各种人。“甄别”侧重于根据事实加以审查辨别真伪优劣;用于书面语,具有庄重严肃的色彩;适用对象主要是人的品质、错误、罪名或资格等;[例]一系列事实说明,我们得重新对他的结论进行~。 【反义】 识别—混淆 相混
辨认;识别biànrèn shíbié【同】 都是动词;都有加以分辨和区别的意思。 【异】 “辨认”侧重于根据事物的特点而加以分辨,从而认出某一事物对象;一般用于分辨一些同类的对象,认出其中某一个来的时候,对象常是特定的人或事物;多用于口语;常与“尸体”、“足迹”等搭配。[例]通过~足迹可以推断作案者的身高、体重。“识别”强调在认识上加以区别,侧重于认识标志或特点,以区分好坏、高低、低劣等;一般用于分辨同类事物或一个事物,从而辨别好坏、优劣的时候;多用于书面语;常与“真伪”、“好坏”等搭配。[例]特征模糊,无法~。 识别shíbié辨认;辨别 △ ~真伪。 【同】鉴别 识别shíbié〈动〉区别并确认:识别真伪│药材识别。 【同义】辨别│辨认│分辨。 【反义】混淆。 【辨析】“识别”和“辨别”:“识别”侧重区别的目的是确认,“辨别”侧重分辨出不同。 识别(同)辨别 鉴别 区别 识别辨认,鉴别。《搜神记·干将莫邪》:“三首俱烂,不可~。” 赠送礼物 赠送礼物赠送节日礼物:送节 馈赠财礼:送赆 赠送贺礼:发礼 赠送寿礼:贶寿 男女相爱而互赠定情物:汉皋解佩 汉皋解佩 汉皋佩解 江滨解佩 江边解佩 江皋遗佩 江皋遗佩 江皋解佩 江皋解佩 湘皋遗佩 初次拜见长者时馈赠礼物:纳贽 送别时赠物或赠诗文:赠别 赠行 以诗文作纪念赠给分别的人:留别 识别 互赠礼品:桃李之馈 回赠礼物:回礼 还礼 回赠 馈答 赠送厚礼:重问 男女间互赠礼物表示相爱:采兰赠药 采兰赠芍 赠芍采兰 男女之间不可直接赠送或接受对方礼物:礼不亲授 ☚ 送礼 送聘礼 ☛
☚ 迷失 识别 ☛
识别 识别识(辨识;指识) 旌(旌别) 识别人:识人 识别人才:识才 鉴识 人有眼力,善于识别人才:慧眼识人 知人识才:鉴辨 能够识别并尊重有才德的人:识才尊贤 识别贤能:论能 识别人要目光敏锐,多长心眼,别受骗上当:带眼识人 能识别人才并尊重使用:知人下士 审察识别人、物的优劣:鉴裁 识别事势:见事(~敏捷) 能识别事物的好坏:识货 懂眼 能识别许多事物:博物 询问辨识:问辨 诸问 明察辨识:鉴澄 辨识认定:识认 盖印识别:钤别 明察识别:察识 善于识别事物:明鉴 善于识别和观察别人:知人善察 缺乏识别能力:不识好歹 (辨别或辨认:识别) ☚ 识别 鉴别 ☛
区分 区分区(区别) 分(分拣;分殊;分辨;画分) 判 别(别分;别宥;分别;科别;析别) 划(划分) 辨(辨异) 区分轻重:铢两 区分尊卑的地位:辨位 分别次序的先后:辨秩 按类区分:群分 类分 加标记使区分:识别 用等级来区分:等异 审查区分:甄别 区分有序:瓜区豆分 清楚地区分:洞分 明确地区分:旌别 明显区分开来:明辩 事物因种类相同而聚合在一起,因类别不同而区分开来:聚类群分 仔细地区分:细别 区分明晰:区明 分辨清楚:分清 开解 撇清 划分开,分清:划清(~界限) 分清物类:辨类 好坏区分得清楚:黑白分明 (弄清几个对象之间的差异:区分) ☚ 区分 不能区分 ☛
辨认 辨认辨(认辨) 识(识视;识别) 辨认和理解:认解 辨认人的容貌声音等:认人 辨认鞋子:识履 辨认亲人的尸体:认尸 识别辨认:识辨 察看辨认:察见 仔细辨认:谛认 谛辨 辨认以证实:认证 不可辨认:芴(芴芒;芒芴) 恍惚 芒忽芒惚 茫惚 (根据特点辨别、判断,以认定某一对象:辨认)
另见:辨别 判断 辨认 对象 差异 ☚ 辨认 认识1 ☛
鉴别 鉴别甄 铨 裁(品裁) 识别 标驳 鉴别和评定:鉴定 鉴别人才:相士 甄藻 衡量鉴别:铨别 赏识鉴别:赏鉴 赏监 判断鉴别:裁别 裁断鉴别:裁鉴 评量鉴别:铨藻 评选鉴别:铨镜 铨判 评定鉴别:品鉴 审察鉴别:甄察 分等鉴别:班别 仔细观察鉴别:谛料 析微察异 见识多,善于鉴别:巨眼 (辨别真假好坏:鉴别)
另见:辨别 甄别 真假 好坏 ☚ 识别 鉴定 ☛ 识别shí bié❶鉴别。《三国志·魏·王昶传》:“虚伪之人,言不根道,行不顾言,其为浮浅,较可~~,而世人惑焉。” ❷(zhìbié)。用标志以示区别。《后汉书·刘盆子传》:“崇(樊崇)等欲战,恐其众与莽(王莽)兵相乱,乃皆朱其眉以相~~,由是号曰赤眉。” 识别又称“定性”、“归类”。在处理涉外民事案件时,对所要处理的问题即“事实构成”进行定性和分类,将它归入一定的法律范畴,而后进一步根据有关的连接点去确定所应适用的冲突规范的认识过程。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问题来解决,是首先由德国康恩 (Franz Kahn)于1891年和法国巴丹(E. Bartion)于1897年发现和提出的。由于各国国内法的不同,对于同一“事实构成”,往往赋予不同的法律概念,归入不同的法律范畴,于是可能产生识别的冲突,从而导致适用不同的准据法。关于如何解决识别的冲突,有以下几种学说: ❶法院地说:由康恩和巴丹所倡导,得到许多国际私法学者和判例的支持。其理由主要是: 冲突规范是国内法,因而冲突规范所使用的概念只能依内国实体法即法院地法来解释; ❷准据法说: 为法国F. C. R. 德伯涅和德国M. 沃尔夫所提倡,主张完全依解决争议问题的准据法进行识别。拥护该说的学者和判例不多。因为解决识别问题,旨在求得准据法,而该说主张依准据法来识别,使人无所适从。英国G· C·契希尔和美国罗伯森在上述二说间采折衷主义。主张识别分为 “一级识别”和 “二级识别”。一级识别指将本案事实或其引起的总的问题归入正确的法律类别,依法院地实体法进行,并从而求得准据法;在适用准据法时,须进行二级识别,其目的在于解决准据法的识别和法院地法识别的冲突,以便决定准据法中有多少法律规范可适用于本案。 ❸分析法学与比较法学说:为德国E.拉伯尔和英国贝克特所提倡。主张通过比较研究,为国际私法创立特有的概念,并依这种普遍性的概念进行识别。由于各国法律分歧难以消除,故此说不现实,且会大大增加法院的负担。 ❹逐案解决说:认为识别问题没有统一的解决方法,应根据不同的案件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持此说者有苏联的隆茨和德国的克格尔等。该说与法律能为人预知才能确保权利的安全的要求矛盾。 识别蛋白质、核酸、细胞器、细胞表面由于结构上的互补性而彼此发生专一性结合的能力。例如抗体与抗原、密码子与反密码子、氨基酰合成酶与特定氨基酸和tRNA,以及淋巴细胞表面的接受部位与抗原的识别等。
识别又称“定性”、“分类”。指法院在适用冲突规范时对其范围、系属以及所要适用的法律事实进行分类、定性和解释,并据以决定适用相应的冲突规范。由于各国法院在识别时所依据的法律或法律观念不同,因而会产生“识别冲突”,导致对相同的涉外民事关系适用不同的冲突规范。关于识别的依据,主要有法院地说、准据法说、分析与比较法说等几种主张。在实践中,依法院地实体法进行识别者居多。不同的识别会导致适用不同的准据法,从而影响涉外民事案件的处理结果。 识别recognition;discrimination 识别❶distinguish; discern;identify ❷idendification;classification;qualification (亦称分类或定性) ~真伪 distinguish between truth and falshood;tell the false from the genuine/指纹~identification of fingerprint/~标记identification mark(ing)/~方法means of identification/~力discernment |